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2014-12-31穆小红
穆小红
一、“游戏情境”中的设置策略
集体数学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形式。我们幼儿园使用的数学课程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集体数学内容,目标也基本明确。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经验水平,来制定合适的集体数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将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教学环境,即创设“游戏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再现幼儿喜欢或熟悉的场景,营造生活化、趣味化的数学学习氛围。
1.有效设置不同场景的“游戏情境”
当孩子对测量表示出关注,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一般来说都有过利用自然物进行测量的经验,也就是接触过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平时也会说到1尺、1米、1寸之类的长度,但对于到底多长有很多孩子也不清楚。所以我借助《一寸虫》这本绘本,根据我的教学需要进行了三个场景的画面设置,第一个场景是一寸虫和知更鸟的画面,主要是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测量知更鸟的尾巴长度,在交流基础上感受新的测量方法测量知更鸟的尾巴。第二个场景是一寸虫和巨嘴鸟、蜂鸟、苍鹭的画面,主要是引导幼儿用新方法测量它们某一部位的长度。第三个场景是一寸虫和夜莺的画面,主要是启发幼儿发散思考“声音”的测量方法,结合故事内容,让幼儿感受到一寸虫的智慧。
运用信息技术设置三个不同的场景,不仅使幼儿轻松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而且把我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渗透进去,给了幼儿思维的空间,巧妙地引发幼儿主动参与测量学习活动,积累初步的长度概念。
2.巧妙设置特定对象的“游戏情境”
特定对象主要是借助幼儿感兴趣的卡通角色或幼儿喜欢的事物形象,引起幼儿对这个特定对象所面对或蕴含的“数问题”产生兴趣。例如,大班集体数学活动《看图列算式》,我主要创设了“蓝精灵乐园”的情境,借助乐园中事物的数量变化,引导幼儿看图描述事物变化情节、数量关系、正确提问,在此基础上列出算式。对幼儿来说不仅需要正确感知事物的数量还要敏锐发现数量的变化关系,并根据这个变化关系推理“问题”和列出“算式”,应该说这样的“思维活动”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很有挑战。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中的“聚光灯”进行“透视”,随着聚光灯的移动逐一透视“蓝精灵乐园”中的角色数量,如:4个蓝妹妹、2个蓝弟弟、5只小鸟等。每次移动只透视一组数群,这也遵循了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把需要关注的事物数群显露出来,不会干扰幼儿对数量的判断,使幼儿更好地保持了有意注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目测特定对象的原始数量,然后再逐一透视角色变化的数量。使用“聚光灯”技术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移动、旋转、调整大小,改变透明度及颜色等属性,让聚光灯变成你想要的或者孩子们感兴趣的形状。
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让孩子体验到了看图说数量的有趣,而且可以有效完成预定的目标,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探索操作”中的互补策略
《纲要》解读中提到:儿童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数学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但在实践幼儿园集体数学活动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真实的问题情景,尤其是在农村,不可能照搬到课堂让幼儿探索操作,信息技术的出现刚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如集体数学活动《蜘蛛和糖果店》,主要数学认知点就是在欣赏故事内容过程中观察、比较客人买糖的记录单,大胆推理与预测客人需要购买的糖果,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我借助信息技术展现了糖果店的场景以及每位客人买糖的记录单,配有蜘蛛、营业员、客人的对话录音,让幼儿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买糖记录单,从而帮助故事中蜘蛛解决一个个新问题,最后成功统计出一周销售记录单,找出最受客人喜欢的糖果。整个活动虽然都是在探索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但是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呈现了完美的情景,幼儿不仅能主动探索操作,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在这样愉快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交流碰撞”中的显示策略
幼儿一般在探究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但由于幼儿个体之间的一些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感受、体验、发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幼儿的操作结果或想法进行有效呈现,来分享交流和相互碰撞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
首先,“分享型经验”给予验证显示。
如在集体数学活动《找规律》中,在幼儿“经历”两种特征材料进行有规律的项链串接后,我创设了交流环节。当幼儿说到某一种方法时,我就点击课件显示相应方法的项链,并出现相应的符号(AB、AAB、AABB……),让感性的画面与抽象的符号相结合,呈现不同的规律方法,在这样的分享交流中帮助幼儿更好地积累相关数学经验,体验到了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价值之一的表述。
其次,“争辩型经验”给予梳理显示。
例如在集体数学活动《6的组成》中,我运用两种颜色的阿尔卑斯奶糖,让幼儿装一盒,要求除了正好6颗糖,还有两种糖都需要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探索两种口味的糖组合6的不同方法。争辩之一结果:“到底有几种方法呢?”有的幼儿说3种、有的说4种、有的说5种等。运用信息技术,按一定顺序有效显示两种口味的6颗糖画面,每种方法的旁边用数字记录(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帮助幼儿很好地梳理了互补规律下的6组成。争辩之二结果:“到底怎么装又省力又不漏掉任何一种方法呢?”经过探索、观察、思考,发现了互补规律的方法除外还可以用交换规律的方法装糖果,同样运用信息技术显示交换规律的装糖画面和数字记录(1和5、5和1,2和4、4和2,3和3)。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显示设置帮助幼儿解决了争辩,并很好地概括了6分成两份的5种不同探索和思维结果。《纲要》中强调了:学习数学必须包含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