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图书馆价值构建的制度分析
2014-12-31范继荣
关键词:绿色图书馆;制度分析;价值构建
摘 要:文章阐述了绿色图书馆的生态景观价值、精神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指出其制度逻辑是信息与知识的公益性、环境友好性的有机结合;分析了其价值构建面临观念行为、经济体制、路径依赖等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0-0103-03
收稿日期:2014-09-22
作者简介:范继荣(1974-),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讲师。 1 导言
2013年国际图联大会在新加坡举行,其环境保护与图书馆特别委员会(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 and Libraries Special Interest Group)的主题会议是“迈向绿色的未来图书馆”(Future Libraries Going Green),可见绿色图书馆思想正成为国际图书馆界的共识。对绿色图书馆的研究较早地见于国外文献,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于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成果,其本质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友好型、节能、无污染的信息机构。
在国内,近年来随着一些公共环境灾难事件的发生,民众对环境问题关注日益增加。图书馆是能源消耗大户,与生态变化息息相关,也置身于利益相关者价值互动的网络中。尽管在国外发达国家绿色图书馆运动已经成为潮流,不过国内图书馆在推动环境改善、实现“绿色价值”、履行公共信息责任方面仍然任重道远,也有必要进行理论探索。
2 绿色图书馆价值构成及其制度逻辑
2.1 绿色图书馆价值构成
2.1.1 生态景观与医疗健康价值。①生态与景观价值。一方面由于广种植被,而植被具有调节环境温湿度、吸收二氧化碳及有毒气体、释放氧气、吸附粉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涵养水土、防风护沙等多种功能,因此绿色图书馆具有维护和改善外部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绿色图书馆把自然(地形、地貌、植被)、人文需求、科技手段等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在人类居住的群落空间中具有强烈的审美意味,常常被视为标志性建筑,甚至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因而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②医疗健康价值。绿色图书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根据研究,色彩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如植物的绿色能够平缓人们的呼吸和血压,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视力疲劳等病症的康复,也能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合作,增加工作满意度。
2.1.2 社会精神文明价值。①记录保存人类精神文化。图书馆首先是通过一定的物化载体来保存已有的文化;其次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来存储数据,即虚拟图书馆;最后是馆员、读者和“真人图书馆”等思想和行为中蕴含的知识。②教育功能和社会整合价值。一方面,图书馆是社会重要的教育资源集散地,对用户具有辅助自学、扩大视野、获取新知、提高素养、培育品德和促进成长等重要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在图书馆文化场所人际经常性的互动,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被内化于人们的精神系统,公平开放的信息服务缩小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鸿沟”,能够提升人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因此社会得以有效的整合。③信息与知识管理价值。表现为:图书馆调研分析读者需求,采访获取图书与数据,进行分类、编目、典藏,进入流通服务,到老化剔旧,这系列流程就是信息管理;而开展学科服务,嵌入科研及教学,与服务对象共同创造推广新知识,就是知识管理价值。
2.1.3 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部分凝结在物质资本中,部分以人力资本作为载体,即通过“学中干、干中学”得来的隐性知识。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和理论产生后,具有正外部性,会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从而促进社会人力资本水平和知识存量的增加,推动了相关地区企业的创新,同时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具有平缓经济周期的机制。这表明图书馆作为科教文化事业的有机部分,具有促进人力资本增值和经济发展的价值。
2.2 绿色图书馆的制度逻辑
2.2.1 知识与信息的正外部性内在化逻辑。从知识的特性看,具有经济学上的公共物品性。知识是组织化的数据与信息,能够被复制、传播和扩展,在运动中会不断增加和发展,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知识的特性使得其私人供给难以克服“搭便车”的问题,即由私人提供知识,整个社会从知识中获得的收益率高于作者的个体收益率,两者之差被搭便车者无偿占有。知识的创新需要保护创作者的利益,这就创设了专利权、版权等制度,形成了专有知识;知识需要公平传播以有利于社会进步,图书馆制度就是对知识进行公共供给的制度,它是一种协调知识的私人创造和社会消费的机制,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对应与不同范围的公众进行委托-代理的组织,即数量不同的会员制组织。
2.2.2 环境负外部性的内在化逻辑。绿色图书馆是低碳的生态友好型图书馆,遵循环境负外部性的内化和正外部性的乔正逻辑。绿色图书馆运动直接与西方国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有关,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指生产或消费活动给交易双方之外带来的成本并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比如企业将三废排放到环境中,邻居在小区深夜高歌扰乱居民休息等,它们往往过量产生。正外部效应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收益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产量通常不足。通常外部效应是由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不一致造成的,对于没有清晰界定产权的公共资源会过度开发使用,最终导致全体成员利益受损。环境问题的解决在于负外部性内在化并扩大正外部性产量,方法有通过对负外部效应的生产者课税、对受损者补贴、政府管制、界定产权、谈判等。图书馆“绿化”的过程中,使用节能降耗的技术设备,建设生态馆舍,对馆员和读者进行生态素养教育与生态行为的奖励,就是将环境污染内部化,从过去环境的被动消费者、破坏者转变为积极建设者。endprint
范继荣:我国绿色图书馆价值构建的制度分析 范继荣:我国绿色图书馆价值构建的制度分析 3 我国绿色图书馆价值实现的制度制约分析
3.1 公众认知与行为制约
生态调查表明,被调查者环保基础知识如垃圾分类知识不足、学习欲望淡漠、资源节约(如节水节电)意识、废物利用意识薄弱;参与环保意愿不高,减少塑料袋使用、为环保产品支付额外资金的意愿不强烈,绿色消费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习惯。而据笔者观察,在高校乱扔垃圾、车辆碾压绿地、公共场所白天亮灯等破坏环境行为也并不鲜见。重要原因就是环境友好型的非正式制度(即意识形态、观念、道德等)短缺,公众了解环保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零星的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的被动传播,学校主动发起的系统性生态教育和日常宣传、环保组织和政府部门直接宣传缺位,而周围的人际群体(朋友、同事、家人)正面影响更小,可见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与行为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绿色图书馆的障碍。
3.2 外部经济体制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歪曲为以GDP为中心,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掠夺式开发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产业污染严重而对监管部门和直接责任人问责追究有名无实,更有甚者相互勾结破坏环境。即使有心整治,由于部门分割,协同不力而各自为政,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空洞无力,导致投入不少而收效不大。与生产相对应,绿色低碳消费观并未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在此体制下,不少地方政府、文化教育部门对图书馆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节能环保标准的评估、执行流于形式,绿色图书馆建设对于环保技术和材料的获取与使用也就缺乏强力的财政和制度支持。在经济发展中地区,由于财政紧张,环保投入见效慢,图书馆获得用于生态发展的资金可能会更加不足。
3.3 图书馆自身路径依赖
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是指过去发展路径或模式延续的惯性,这种自我强化的特性使得以后难以改变或变迁成本巨大。对图书馆而言,长期以来,图书馆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往往不如管理私人财产那样精打细算,缺乏节约成本的观念,习惯有钱就在预算年度尽量花光而不太考虑支出效益。在日常运营上,图书馆是能耗大户,陈旧馆舍“跑冒滴漏”等浪费资源现象常有发生,而人们往往熟视无睹,没有形成精细化管理体系和组织文化。几十年前建设的不少图书馆在空间设计和功能营造上,不利于节能降耗,重新改造花费不菲。这几年各地都在建设新馆,不少在建筑空间设计上跟风而求大、求洋、求奢,搞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反倒忽略了提升服务质量等内涵建设。
4 绿色图书馆价值构建的制度创新
4.1 顶层设计与强制性制度创新
顶层设计是指系统考虑各要素,从高层入手根本解决问题;强制性制度创新是由国家、政府、外部上位组织建立、引入、实现的制度变迁;与之对应,是诱致性制度创新,即由图书馆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顶层设计通常与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由于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复杂性和关联性,制度创新必须有全局性上位组织的参与,即顶层设计。图书馆作为主要的公共建筑,其“绿化”需要文化、建设、环保、学会等各部门与地方政府联合进行战略设计,确定长期建设目标、政策法规、标准、路径、材料与技术采选、评价体系、内部管理认证体系、交流组织与平台等,更应该强化对现有公共建筑节能政策和标准的执行机制。
4.2 图书馆基层诱致性制度创新
4.2.1 绿色价值管理。绿色之路的七要素创新。麦肯锡公司指出,应考虑整合价值观(shared vision)、战略(strategy)、体制(system)、结构(structure)、员工(staff)、技能(skill)、风格(style)七要素来促进组织发展,因此可从这七方面入手构建绿色图书馆。①领导管理层重视,建设为馆员、读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享的绿色图书馆的价值观。②将绿色图书馆建设纳入战略规划并进行审计。③制定绿色管理行为规范,如各种节能、降耗、减污和循环利用的规定。④建立合适的组织机构,将战略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人员执行。⑤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选拔合适的具有生态意识、乐于环保行为的人员。⑥提高馆员进行生态管理的技能,加强对读者等相关公众的环境素养的培养,建立环保教育的数据库;采用智能化环保监管设备与技术来改进生态建设。⑦树立鲜明的风格,设计有吸引力的绿色图书馆标志,营造合作、开放、创新的组织氛围。绿色空间与环境营造。图书馆空间与环境营造应贯彻下列理念:①多样统一。图书馆整体上与周围宏观景观保持和谐,融入其中,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做到多样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在内部功能分区众多而又突出主体需求的满足。②科学合理。充分考虑现代公众的阅读、研究、交流、休闲、娱乐等多样化需求,参考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从水文、地质、交通、安全等多因素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巧妙分区,方便不同读者,提高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③高效智能。这是指在梳理内部管理办公和对外服务的流程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如业务网络化管理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等,对管理业务、员工绩效、读者服务、节能降耗等进行精确的计量、监管和决策支持。例如,郑州图书馆新馆采用综合能耗管理系统技术,对能耗进行量化管理,节省能耗达30%~40%。④绿色环保。主要措施有: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遮阳;因地制宜使用天然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减少空调的使用及能耗;选购节能建筑材料,安装环保设备,减少、消除装修和使用过程中家具用品的污染;种植布置绿地、树木、花草等植物,绿化和净化内部环境。⑤开放公平。图书馆应该对所有读者开放,而不论其年龄、性别、职业、地位、民族、文化等状况,特别对一些弱势群体,比如残疾人士、未成年人读者在设施、通道、指示标志、阅读材料等方面给予细心的关怀和服务。
4.2.2 基于价值的绿色营销。在公共领域,营销就是通过沟通以让对象接受某种观念和行为,从而达成公共价值目标的系统过程。图书馆绿色营销目的是降低或消除内外部公众反环保的观念与行为,形成绿色健康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促进信息文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①鼓励读者使用低碳的交通方式,如自行车、公共交通及步行。②利用图书馆作为社会“第三空间”的优势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教育,比如在图书馆网站建立环保栏目与学校、社区、政府部门、媒体、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合作,通过课程、手册、讲座、论坛、环境主题活动、微博等多种形式向广大读者传播环保知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强化他们的环保行为,为他们的环保活动提供支持。③绿色采购与募捐。优先选购通过绿色认证的供应商,采购环保产品,向图书馆的外围组织如出版社、书商、设备供应商等营销,构建绿色价值链;加强绿色品牌建设和发起募捐活动,获得社会资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许建业,杨 亮.国内生态图书馆建筑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 15-19.
[2] 董宇昭.近十年绿色图书馆研究综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9):156-158,162.
[3] 董 芳.2005~2009年图书馆价值研究述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183-187.
[4] 李玉艳.“Scholars Lab”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启示[J].现代情报,2010(3):148-149,153.
[5] 丁 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6] 李晓敏.安徽高校师范生生态意识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2-88.
[7] 李 慧,徐 展.我国生态城市公众环境意识现状调查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江苏商论,2013(5):79-82.
[8] 吴敏慧,陈 思.图书馆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平台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3(9):71-76.
[9] 李荣菊,黄礼雄.论生态图书馆建构的低碳道路[J].河北科技图苑,2011(5):26-28.
[10] 李红岩.节能减排:践行图书馆“环保”责任——以郑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10):3-5.
[11] 李 霞等.植物色彩对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7):1730-1733.
[12] Petra Hauke,Klaus Ulrich Werner.Going Green as A Marketing Tool for Librarie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ractices[EB/OL].[2014-02-09].http://library.ifla.org/147/1/086-hauke-en.pdf.
[13]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编校:崔 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