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展会在喝彩和质疑中前行
2014-12-31葛江霞
文/本刊记者 葛江霞
第三届慈展会是向业界和公众传递慈善公益声音的良好载体。同时,它本身也处在喝彩与质疑之中,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令其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1/乡村校园志愿者
2014年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为强化展会资源对接的平台功能和核心价值在慈展会专设“资源对接区”,并加强“网上慈展会”功能建设,深度挖掘展会合作洽谈和资源对接功能,真正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永不落幕的慈展会”。
从2012年首届慈展会的544家,到第二届的629家,再到今年参加慈展会参展申报的1373家,慈展会无疑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加入,参展规模也越来越大,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质疑和责任勿一概而论
慈展会在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同时,亦伴随有不少公益业内人士的质疑声。对于质疑,也并非全是慈展会的问题,正如我们看到,三年来慈展会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一定的自我调整,如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不仅没有壮观的开闭幕式,而且选择了政府放手、民间运作的模式,以及按照主题布展,设立资源对接平台与引进港澳台和国际大牌基金会等诸多创新,使其赢得诸多好评,也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和赞赏。
未来慈展会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而草根组织也应该正视与大机构的差距,妄自菲薄没有用,慈善公益组织只有加速自我成长,包括有政府背景的组织用自我改革的方式来自我突围才能不掉队。
至于包容性的担忧,慈展会无法做到予以全力承担,就公益慈善行业而言,慈展会从来就不是公益秩序的建立者,也不可能做到垄断。因此毫无疑问,至于包容性的应对应该是我们整个公益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而非慈展会应该全权承担的问题。
对于慈展会演变成政府和草根不均衡发展的平台的质疑,各个机构观点也尚未统一。比如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莫文春便认为慈展会应该在实体与虚拟展示相结合进行的同时尽可能向着精选发展。他们机构本身也在前两届慈展会上以莞香青年农舍项目分别进行参展和参赛。
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莞香青年农舍项目城市学院社工学生前往农地
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DZSW)注册登记于2009年,是东莞市首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机构现有人数200余人,主要承接政府及社会团体等委托的公共服务项目。
在东莞市大众社工负责人莫文春眼中,他们希望在慈展会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知晓项目,清楚项目所服务的对象及需求,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从而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希望通过慈展会,能够认识公益慈善界更多的精英以及项目,交流学习,提升自我运营与管理项目的能力,使得项目的公民意识与行动更加实在;而项目之间的展示交流,有助于取长补短,给予项目发展启示;希望通过慈展会获得项目合作或者社会资金赞助与支持。
乡村校园志愿者
乡村校园志愿者可谓是草根自强逆袭的代表,2013年组团参加, 2014年单独申请。据乡村校园志愿者负责人亚力坤奥斯曼介绍,他们参展的项目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援建系列:乡村学校电教室,老师备课室,乡村教师培训,动漫进校园。虽然他们也认为对于小规模机构,应该要提高参加会议的会议补贴,也会抱怨参加会议门槛高,手续繁琐。但是还是称赞慈展会是中国公益“好声音”,对于民间公益 一定要 登上这个舞台。也需要给这个活动一定的信心和时间。
参展机构的诉与求
不仅是这两个机构,对于大多参展机构来说,他们参加慈展会无非有以下几个目的:1、宣传自己的项目,使得项目的社会关注度更加广泛,借着慈展会,可以让自己的项目更多地“走出去”,让自身品牌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2、借助慈善会平台广交朋友,获取学习交流的机会。3、通过慈展会来获取项目合作机会或者社会资金赞助与支持。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莫文春表示:他们在慈展会上结识了一些参展者,相互间经常联系、交流,并曾带对方服务对象亲临他们的“莞香青年农舍”进行体验活动,也收获了一些提供项目督导的意向。同时乡村校园志愿者负责人亚力坤奥斯曼、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莫文春也都提到希望慈展会的组织者能够设计更多的环节,促使项目之间能有更多高质量的互动和交流,他们还希望慈展会的桥梁作用能够延伸到活动之外。
无论是质疑声也好,掌声也罢,我们都不能否认慈展会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公益项目展示平台,作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一个资源对接、信息传递的枢纽,慈展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且能够不断从质疑声中吸取能量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