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机构库的个人学术评价档案建设

2014-12-31沈婷婷卢志国

图书馆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评议研究者

沈婷婷,卢志国

0 引言

目前我国对高校研究人员的学术评价主要采用量化评价和同行评议两种方法。量化评价是指在进行学术评价时,以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如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科研课题等)的数量和等级为基本计量单位,对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水平、贡献以及工作绩效做出判定的方法;同行评议是指由同一学科专业领域中的专家同行对某一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能力及其学术成果的质量、价值进行评审和评价的方法[1]。

学术评价最早采用的是同行评议的方法,但由于主观性强等缺点,同行评议曾一度遭受指责。为弥补其不足,量化评价方法被引入学术评价领域。与同行评议相比,量化评价具有客观性强、计量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它是同行评议的有效补充手段。但过于泛化的量化评价也备受学术界质疑。有学者分析这两种主流的学术评价方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弊端和负面影响[1]。因此,单一的量化评价或者同行评议的学术评价方法都会给我国学术研究的发展带来诸多弊端,如果能把两者有效地结合,则可能会对研究者做出更全面的学术评价,进而营造良好的学术评价环境。

笔者建议建立研究者个人的学术评价档案。所谓个人学术评价档案,是指研究者发表的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信息以及同行对其研究成果的各种评价信息的电子档案。研究成果信息包括已发表的论文信息(标题、作者、刊物名及其年/卷)并附全文、论文的引文数量、会议报告的演示文稿等;研究成果评价信息包括对各种引用中引用者对被引内容的评价、同行对其研究成果的正面评论、重要的专业刊物上发表综述文章的邀请函等。个人学术评价档案可以同时记录用于量化评价和同行评议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全面评价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本文以改善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开放、透明的学术评价环境为出发点,引入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概念,阐述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保存内容及形式,并从研究者、管理机构和图书馆三个角度分析建立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意义,及其搭建在机构库平台上的可行性。

1 建立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意义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春霆所说:“凡涉及对个人学术表现的评价时,在定性的描述中可引入定量的指标加以佐证;在使用定量的评价指标时可引入引用者的定性的描述加以补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再做结论。”[2]个人学术评价档案将量化评价与同行评议的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到更好的评价效果。本文从研究者、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三方面来分析建立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意义。

首先,建立个人学术评价档案有利于研究者保存自己的学术评价信息,展示研究成果,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在信息快速膨胀的今天,研究者该如何妥善保存自己的学术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者在抱怨学术评价制度不公正的同时,却拿不出任何有利的佐证来证明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因而研究者要注重保存任何关于自己学术评价的信息,在必要时可为自己的学术评价提供参考信息。个人学术评价档案就是保存研究者学术信息的较好平台,同时也是研究者宣传自己学术成果的平台。当今世界竞争异常激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渐渐远去,研究者除埋头做学问外,也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哪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果,从而其扩大学术影响力。

其次,建立个人学术评价档案有利于科研管理部门全面评估研究者的学术贡献,深入了解研究者的学术特长。我国高校普遍重视采用量化手段来进行学术评价,但学术界对此的批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3]。如何全面评估研究者的学术贡献成为摆在科研管理机构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优点是提供科研量化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对公正、公开的同行评议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涉及利益关系,可能只是同行间的学术评论,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全面评估研究者的学术贡献提供有利的佐证。此外,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研究者的个人学术评价档案对本机构研究者的学术特长有更好的了解,获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在其学术领域的发展水平,并能有的放矢地为研究者提供相关的专业学术信息,增强对其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扩大产学研合作的机会,提升该校的学术影响力。

再次,建立个人学术评价档案有利于图书馆扩展服务类型,为本机构的研究者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也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对图书馆来说,建立个人学术评价档案不仅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保存学术信息、展现学术成就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可以通过收集到的这些信息,扩展服务类型,为研究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如学科知识情报分析、学科发展形势分析、知识产出与影响力分析等专业情报分析报告,有利于支撑研究者和本机构的学术研究和发展策略分析。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建立也能使图书馆员进一步了解研究者的成果,为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打好基础。

2 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建设

近年关于机构库的研究与建设取得一定成果,技术相对成熟。机构库是收集并保存单个或数个大学共同体知识资源的知识库[4]。目前,我国代表性的机构库项目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香港大学学术库等,包含内容有学术专著、期刊论文、工作文稿、会议论文以及重要学术活动的演示文稿等。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系统可以借助机构库的平台进行建设,采用本机构科技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共建的方式。图书馆可以依托科技管理部门加强对个人学术评价档案服务的宣传,让更多的研究者了解此服务,认识其重要性,主动提交自己的材料,推进个人学术评价档案库的建设。

2.1 实现目标

建设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目标是以本机构各种类型的学术成果及其评价信息为收录对象,可以与科技处、社科处等机构内部各相关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基于本机构学科体系的、完整、统一、权威、开放的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系统,为本机构的研究者提供开放、透明的学术评价环境。在保存研究者学术信息的同时,个人学术评价档案也是研究者宣传自己学术成就的平台。

2.2 总体架构

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主要分系统层、数据层、管理层、服务层和展现层。

图1 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的总体架构

系统层主要在DSpace 软件上做二次开发,系统搭建在Windows 或Unix 操作系统之上。

数据层是各类量化评价信息和同行评议信息的储存空间。量化评价信息主要包括学术出版物信息和学术活动信息,学术出版物信息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著、专利文献、教材等出版物的相关数据及全文数据;学术活动信息包括参加学术会议的信息、参与学术组织的信息和学术期刊任职信息等;同行评议信息主要包括公开评价信息和非公开评价信息;公开评价信息包括正式出版物上的相关学术成果评价信息和新闻媒体报道的学术成果信息等;非公开评价信息包括同行之间学术交流的来往书信和参加学术活动的邀请函等。

管理层主要涉及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审核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管理、统计管理等,主要功能有用户注册信息管理、浏览权限控制、审核提交材料的准确性、数据库元数据设置、数据更新、制作统计报表等。

服务层主要分公共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公共服务包括信息浏览、信息检索、分类导航。个性化服务包括个人信息管理、学术成果管理、科研统计浏览、访问统计浏览等。

展现层主要分外网用户和内网用户。外网用户只可享受公共服务;而内网用户不仅可以享受公共服务,并且可以享受个性化服务;但对非公开评价信息这两类用户都会被限制浏览权限。

2.3 服务体系

图2 对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系统的服务体系做了层次划分,把用户分为四类:普通用户、注册用户、高级用户和管理员。图中服务内容从上到下依次深化。

图2 个人学术评价档案系统的服务体系

普通用户是没有进行登录操作的用户,可以是外网用户,也可以是内网用户,一般只能浏览、检索信息,只可享受公共服务。

注册用户基本上都是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属内网用户,需要登记个人信息。除公共服务外,注册用户还可以享受个人信息管理、学术成果管理、各类数据统计浏览等个性化服务。

高级用户主要是本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学院的科研秘书或情报部门的用户。此类用户除可享受注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外,还可对注册用户的信息进行审核,或者根据注册用户的信息进行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制作学术产出和影响力分析等统计报表。

管理员一般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人员,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管理员主要是对用户、数据、元数据等进行管理,分配用户使用权限。

2.4 保存内容及形式

首先,个人学术评价档案要记录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职称、院系、办公电话、Email、学术简历等信息。

其次,个人学术评价档案包含研究者的各类研究成果信息,主要有学术出版物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文献类型(期刊、专著、会议论文等),出版物名称、年份、卷/ 期、页码,全文,论文的引文数量等;还包含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信息,如参加学术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参与身份(主持/ 参与)、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信息、会议报告的演示文稿及在各类学术组织中的任职及任职年限等。这些信息绝大部分都已经存储在机构库中,它们可以列表的形式进行罗列,以方便今后对研究者进行量化评价。

最重要的是个人学术评价档案需要收集同行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的各种评价信息,包括各种引用中引用者对被引内容的评价、同行对其研究成果的正面评论、重要的专业刊物上发表综述文章的邀请函等。可以把这些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开信息,包括在期刊、报纸、专著等载体上正式发表的同行对其研究成果的评价内容,此类信息可以文本模式记载,包含评论者姓名、评论发表的时间、评论发表的刊物、所评论的研究成果、具体评论内容等;另一类是非正式公开的信息,主要是同行以信件等非公开方式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以及重要国际会议的邀请信和重要刊物上发表综述的邀请函等。对于非公开的评价内容,可在得到对方同意的情况下,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保存,并限制浏览权限(一般在需要学术评价时,如评定职称、申报奖项,提供给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浏览)。由于这些同行评议信息相对公开(除非公开评价信息),因而信息比较公正、客观,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佐证。

表1 个人学术评价档案保存内容及形式

表2 给出了系统中同行评议信息档案的元数据选取。

表2 同行评议信息档案系统的元数据

2.5 审核流程

对已提交的个人学术评价档案中的材料内容需要进行内容质量控制,主要采用审核机制,审核者多为科技处等管理部门的人员或者学院的科研秘书;审核方式以研究者提供信息的电子材料或者纸质材料为主。审核主要流程参见图3:研究者登录系统后,按系统提示输入信息,并提供电子或纸质证明材料,此时系统显示未审核;然后由管理员进行审核,先核对研究者提供的电子材料信息与档案中的信息是否一致,若无电子材料则审核纸质材料,若核对一致则显示审核通过,若不一致则显示审核未通过,允许研究者更正后重新提交。原则上,非公开评价信息一般不进行审核。

图3 审核流程图

3 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作用将会前所未有地凸显,而数据保存是数据分析、利用的基础。个人学术评价档案为研究者提供了保存个人学术评价信息的平台,它是把量化评价与同行评议信息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以此来更全面地评价研究者的学术贡献,建立公开、透明的学术评价环境,改善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同时,它也为研究者展示其学术成就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 刘明.学术评价制度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 张春霆.学术评价的评价[J].中国科学基金,2010(6):328- 332.

[3] 学术评价:超越量化模式[N]. 光明日报,2012-12- 18.

[4] 吴建中. 图书馆VS 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5- 8.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评议研究者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