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正骨结合温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30例

2014-12-31刘金颖陈晓强马春花张秀梅冯迎辉卢广宇樊巧芝

中国医药导报 2014年34期
关键词:颈源风池穴椎动脉

刘金颖 陈晓强 马春花 张秀梅 岳 丽 冯迎辉 卢广宇 樊巧芝

1.河北省三河市医院中医科,河北三河 065200;2.河北省三河市医院内科,河北三河 065200;3.河北省三河市医院急诊外科,河北三河 065200;4.河北省三河市医院院感科,河北三河 065200;5.河北省三河市医院脑科,河北三河 065200;6.河北省廊坊市医院内科,河北廊坊 065000

颈源性高血压是因颈椎病引起的高血压,颈椎退行性改变以及颈部损伤等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刺激或压迫颈部的血管、神经,致使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及血管痉挛,临床较为常见,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属继发性高血压范畴[2],症状除高血压外,还伴随颈椎病的诸多症状,此类高血压口服降压药物通常效果不明显,血压的高低随颈椎病的病情而波动,通过治疗颈椎病,血压往往可以得到控制。 本研究采用新医正骨结合温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30 例,并以普通针刺结合口服降压药物治疗30 例作对照观察,效果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 例病例均来自于三河市医院针灸科门诊2010 年8 月~2013 年8 月收治的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将60 例随机抽取的患者,按照就诊的顺序依次编号为1、2、3、4……60,之后按照杨树勤主编的《卫生统计学》(第3 版)中提供的随机数字表,对60 例研究对象赋值,规定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的患者归入治疗组, 而对应随机数字为奇数的患者归入对照组,每组30 例。治疗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18~65 岁,平均(41.5±23.5)岁;病程6 个月~10 年。 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0例;年龄20~63 岁,平均(41.5±21.5)岁;病程6 个月~10 年。 所有患者无高血压家族病史。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修订版)》[3]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①所有患者1 周内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经过同一医生用同一血压计非同日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 ②颈部X 线片,正位可见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棘突偏歪,寰齿间隙不对称,侧位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体缘骨质增生,颈椎椎间隙变窄及项韧带钙化等。 ③临床表现: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功能受限,头痛、眩晕,胸闷、心悸,耳鸣,失眠多梦,上肢疼痛麻木及后颈枕部麻木或疼痛等。④查体:颈部肌肉紧张,病变颈椎椎旁常有压痛,患侧肩胛骨或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⑤血压波动与颈部症状相关,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及各类其他原因导致的高血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新医正骨疗法[5],即旋转复位疗法:患者端坐,术者立于其后,嘱患者放松,颈部前屈10°~15°先深度触摸检查患者颈椎,了解棘突偏歪或小关节错位等病变。如果有病变即可予手法复位。以右侧为例,使患者颈部前倾35°,左侧偏45°,术者左手张开,拇指抵于患椎关节棘突的右侧,余四指置于颈椎对侧。右上肢肘部呈半屈位,托住患者下颌,嘱患者向右侧自主旋转颈部至最大限度,然后双手协同用力,将头颈沿矢状轴示方向提牵,同时左手拇指顺势向右顶推,将偏歪颈椎棘突拨正,听到弹响声的同时可感到指下颈椎棘突左移回位。然后术者可用拇指和示指二指指尖按摩双侧风池穴,手法以由轻到重,由浅入深,以患者忍受为宜。 最后顺压颈部的棘突及韧带,松解局部的肌肉痉挛及纤维结节。温针疗法:患者取坐位,将药物艾条切成2 cm 长的艾柱备用。 针具采用汉医牌针灸针0.30 mm×50.00 mm 毫针,取双侧颈椎夹脊穴、双侧风池穴,先用碘伏对穴位及周围皮肤进行严格消毒,以与皮肤呈75°角向脊柱内侧斜刺入。 深度为0.5~0.8 寸,施用手法,使患者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于针柄处装上艾柱,然后用火点燃(注意防止艾柱脱落灼伤皮肤),艾柱燃尽后反复施灸,行针30 min。 新医正骨隔两日1 次,温针每日1 次,10 d 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2 对照组 普通针刺:患者取坐位,针具采用汉医牌针灸针0.30 mm×50.00 mm 毫针, 取双侧颈椎夹脊穴、双侧风池穴,先用碘伏对穴位及周围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以与皮肤呈75°角向脊柱内侧斜刺入。进针深度0.5~1.0 寸,不做提插捻转。 留针30 min。 1 次/d。 10 d 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口服降压药物:硝苯地平缓释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198)10 mg,每日2 次,口服,20 d 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关于高血压的疗效判定标准制订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显效:①舒张压下降10 mm Hg 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 Hg或以上。 须具备其中一项。 同时颈肩部疼痛,头痛、眩晕等颈椎病症状明显改善,颈部活动功能正常,阳性体征消失,劳累后偶尔出现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工作和生活基本正常。有效:①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 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 Hg,未达到正常范围;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 Hg 以上。 须具备其中一项。 同时颈肩部疼痛,头痛、眩晕等颈椎病症状有所改善,颈部活动功能好转,还有部分阳性体征,劳累后出现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不可自行缓解,工作生活仍受到一定影响,仍需治疗。 无效:血压未达到以上标准,且颈肩部疼痛,头痛、眩晕等症状无变化,阳性体征如前者。以显效+有效来计算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AS 8.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 <0.05)。见表1。

3 讨论

颈源性高血压表现为血压增高及颈椎异常[7],是因颈椎间组织失稳或错位,或组织松弛、痉挛、炎症等诸因素直接或间接刺激颈交感神经、椎动脉而引起脑内缺血,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而致中枢性血压异常[8]。颈源性高血压需对因治疗,特别是针对解除或缓解颈交感神经、椎动脉卡压刺激[9]。

新医正骨疗法是冯天有教授创立的针对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中西医综和疗法[10]。 颈椎颈髓疾病,如出现偏头痛半伴高血压,绝大多数为颈源性高血压,约90% 属环枢关节半脱位或失紊[11]。 因为颈部的环枢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容易发生错位,而椎动脉在这两个关节行走迂曲变向多,所以环枢关节错位可直接压迫椎动脉,影响血液循环,引起脑部缺血缺氧,引起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颈上交感神经节位于颈1~3 横突前方,环枢关节错位可刺激或压迫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血压升高。所以针对这个关节进行调整后血压下降显著。 利用新医正骨旋转复位治疗颈源性高血压,其机制是拨正偏歪的棘突,纠正颈椎小关节的紊乱,使其恢复正常的颈椎解剖位置,解除或缓解有关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压迫或刺激,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建立正常的力学结构,使颈椎的内外达到平衡状态。

温针疗法属灸法的一种,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古时称“烧针尾”[12],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此法叙述较详。 以后历代都有沿用,此法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温针灸结合了针和灸的治疗特点,具有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祛风通络、除湿利关节的作用。

颈椎夹脊穴与风池穴均位于颈项部,颈椎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之间[13],从解剖学角度讲,交感神经干及其各交通支与脊神经联系点在体表的投影与膀胱经背部内侧线上的腧穴基本一致[14]。其针灸效应与植物神经的调节有关[15]。风池穴归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会,为治风之要穴,其深层是椎动脉和延髓[16]。 针刺风池穴有疏风解表、清肝利胆、调理诸阳、清利头目的作用[17-20]。温针灸颈椎夹脊穴及风池穴,艾灸产生的热度刺激皮肤,并通过毫针直达穴位内部[21-23],松弛痉挛的肌肉,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增加了脑部血供,改善了脑部的血液循环,还能降低脊神经的应激能力,消除组织水肿,促进炎症的吸收,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24-25]。

综上所述,通过新医正骨疗法可使脊柱沿纵轴旋转的瞬间拨正偏歪棘突,移位的椎体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温针灸颈椎夹脊穴及风池穴将针刺及温热直接作用于颈椎周围组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炎性物质的吸收及消散。在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上体现了明显的相互协同作用。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这两种方法结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1] 包春宇,刘兆强.颈源性高血压的认识与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4):333-334.

[2] 刘洪涛.颈椎部位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421-1423.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28.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205.

[5]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2:242-245.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

[7] 叶利斌,卢婷婷,吴汉元.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B):3146-3148.

[8] 王佩琛,王昌盛.手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72 例分析[J].河北医学,2009,15(11):1324-1325.

[9] 嘉士健.针刺配合推拿整复治疗颈源性高血压34 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1):80-82.

[10] 闫松,丁卫星.新医正骨法治疗颈椎病106 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30(2):135-136.

[11] 潘之清,潘旭东.颈源性高血压四十年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2004:4-7.

[12] 陈德成.温针疗法[J].中国社区医师,1990,(1):23-24.

[13] 安光辉,赵毅,孙鹏.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与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129-131.

[14] 杨英姿.夹脊穴临床运用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0):33-34.

[15] 穆善升,于洋.风池穴加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36-37.

[16] 何迪英,蔡华萍.推拿结合温针灸治疗72 例颈性眩晕疗效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6):117-118.

[17] 王甜,孟智宏.以风池为主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8):66-68.

[18] 项小林,汪佳,董明.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33(12):1661-1662.

[19] 何旭鹏.运动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49-50.

[20] 宋传彬,林秀云,高晓明,等.三维立体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颅内血流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15-17.

[21] 张国福,杨阳,李华南,等.热敏灸疗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242-244.

[22] 蒋宗伦,许清华.穴位注射联合内服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 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3):322-324.

[23] 赵中平,蔡树鹏,段芳燕,等.川芎嗪联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院,2012,12(8):27-28.

[24] 杨才德,鱼灵会,于灵芝,等.针刀枢椎棘突松解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价[J].世界中医药,2014,9(1):89-91.

[25] 陈达祥,梁庆华.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5):549-551.

猜你喜欢

颈源风池穴椎动脉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风池穴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