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的新挑战
2014-12-31金慧慧
○ 文/本刊实习记者 金慧慧
2013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土库曼斯坦总统共同出席中国石油集团承建的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仪式,为中国-中亚能源合作写下新的注脚。
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在进入平稳期的同时,也在调试着一种“新常态”。
9月的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秋高气爽,是最美的季节。13日下午,杜尚别彩旗飘扬,空气中弥漫着喜气。此时,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眼中,美景当属蜿蜒1000公里的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这一美景亲自画下第一笔。
沿着古丝绸之路,阿克纠宾项目、PK项目、曼格什套项目、阿姆河右岸天然气项目、复兴气田项目一一走来,一幅以能源合作为主题的立体版图正在徐徐展开。
丝绸之路已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短短几年时间,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已建成投产,D线建设也于9月13日正式开工。届时,搭乘这组管道输入中国的将有8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2013年我国天然气全部产量的七成。而中哈原油管道年输油量也已达到1000多万吨,与哈萨克斯坦国内每年的消费能力基本持平。
1997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购买阿克纠宾油田的股份,绘下了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的第一幅图画。还有一年,双方能源合作将迎来18岁的成年礼。合作成果是献给成年礼最好的礼物。如今,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勘探开发项目已有19个,工程技术项目也达到了数十个。
17年的长相厮守,足以使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从蜜月期进入相对稳定的磨合期。17年前的中亚地区刚刚独立不久,奉行“油气兴国”战略。17年后的今天,中亚诸国调整了发展道路,对能源企业开始了种种限制。17年前,在中亚地区能够直接购买油气区块。17年后的今天,他们更希望以工程技术服务的方式进行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进入平稳期的同时,双方也在暗流汹涌中互相适应,调试出一种能源合作的“新常态”。
冲突源自发展。当我国石油企业力争上游、希望与老牌跨国石油公司比肩时,当中亚国家“能源兴国”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时,这种烦恼就注定萦绕在周围。这是国际市场对“后来者”的严苛要求,也是中国企业试图改变能源领域版图要经历的必然挑战。中亚能源合作中出现的种种碰撞,正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面临新挑战的一个缩影。
永远的博弈
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因无堤束水,洪水泛滥,纷争不断的各国诸侯逐渐认识到战争使得原本不可控的水患更加严重。为解决水患,一些霸主冰释前嫌,订立盟约,筑堤束水,变水害为水利,便利交通、灌溉良田。
两千年后,同样的水资源之争发生在了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原苏联解体前,两国均为其加盟共和国,同为一体便不存在相争一事。苏联解体后,在中亚除了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处于上游,水资源比较丰富外,其他国家都处于下游的干旱和荒漠地区。
而刚刚开工不久的中亚天然气D线,要分别经过上游的哈萨克斯坦和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坚决反对D线经过塔吉克斯坦,尤其反对其中一部分留给塔吉克斯坦使用。为促成D线建设,中国方面花了很大力气去做双方的协调工作。
“协调动用了国家外交等各方面的力量,光凭着企业自身很难做到。”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研究会中心高级顾问王海运表示。
中亚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由于历史原因,国家之间的边界划分混乱,不完全以民族聚居、自然障碍和历史传统为依据,导致相互之间都有领土要求。苏联解体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今边界争端依然很突出。在中亚,一个民族就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有一个族长,各自为政,难以协调,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
其实,早在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之初,这个问题就已经出现了苗头。按照惯例,穿越多国的油气管道应该成立一个所有国家共同参加的公司进行统一运筹。但是,由于管道涉及的三个国家各有要求,按照常规思维成立一个共同的管道公司难于上青天。无奈之下,中国分别与途经3国设立了中土天然气管道公司、中乌天然气管道公司和中哈天然气管道公司,创造性地采取了“分段运营”的管理手段,才勉强解决了这一问题。
中亚各国之间关系难以协调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其他大国在此博弈的因素。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遭遇恐怖分子袭击,滚滚浓烟飘浮在美国人的脑海中,久久无法散去。反恐成了美国面临的紧迫问题,也就是此后的十年,因反恐促成的合作让中美度过了史上的“黄金时代”。
如天下大势,中美关系也逃离不了合久必分的规律。“美国一直在中亚拉拢队伍,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曾兴球表示。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本来只向俄罗斯出口,后来添加了中国。为了降低中俄对土库曼斯坦的影响,美国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劝说土库曼斯坦将天然气通过巴基斯坦运往印度。这就是商谈中的“土阿巴印”管道。此举一石二鸟,既打击了伊朗又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资源引向他方。
中亚现在还管拦路抢劫的强盗叫响马。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意外状况更容易发生。
投资环境变差
2010年1月30日,在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一面改造过的哈萨克斯坦国旗分外醒目。在旗子上,龙替代了雄鹰的位置,表示“中国资本入侵哈萨克斯坦”。这是一场1000多人的示威集会。他们情绪亢奋,高喊“杀死中国熊猫”的口号。就连与中国进行的石油贸易,也成为他们不满的理由之一。
其实,哈萨克斯坦政府也在考虑转变原有的“油气兴国”战略。中亚各国刚刚独立时缺乏资金和技术,允许外国公司进入各个领域进行开发建设,结果是很多重要的经济领域被外国公司占据,本国政府控制的很有限。当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后,这些国家开始将能源等重要经济领域的资产尽量收归国有。
就在这一年,哈国宣布实施《2010—2014年国家加速工业创新发展纲要》,部署大幅提升制造业,限速发展采掘业。哈国提出了2014年将加工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和将非资源领域产品出口份额增加到40%的目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哈油田的限制越来越多。他们不希望某一国的力量太强大,所以尽量降低中国项目的审批通过率。对本国公司与外国的合作也严加控制,规定油气项目出售要获得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石油天然气部批准,哈国有石油公司放弃优先受让权以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反垄断审查委员会的批准。
“目前对于中国来说,获得新区块的难度加大。我们应该把已获得的区块好好开发利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常庆建议中国石油公司充分开发现有资源。
实际上,中亚一些好的区块都控制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手中。1992年至1995年,哈萨克斯坦很多优质区块卖给了西方国家,而中国直到1997年才开始进入哈萨克斯坦的油气竞争市场。
2009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实行新的税法,取消了矿区使用费,取而代之的是矿产资源(石油)开采税。开征石油开采税,总体上提高了石油公司的税负水平。石油开采税的最低税率达到7%,高于矿区使用费2%至6%的费率。税收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企业的负担。
份额制度作为对进入本国的外资企业所占份额的一种限制,也成为中亚国家限制外资的一种手段。它对每个部门可进入的份额进行不同数额的限定,意在保护国家经济免受外国控制。
靠出卖资源起家,却不希望将这种方式一直保持下去——中亚国家正在逐渐转变与国外企业的合作领域。“他们希望与中国的合作,由能源领域转向非资源领域。比如,中国帮助他们生产机械、日用品等。即使是石油领域的合作,也要由石油开采转向采油设备制造。”赵常庆在分析中亚能源投资形势转变时指出。
来自中国的石油人雕琢着一个个中亚油气项目,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
本地化要求提高
现任中塔天然气管道项目总经理刘涛,5年前负责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乌国段施工项目。按照计划,2009年6月30日之前要完成A线主体焊接任务。可是,2009年1月16日,乌方队伍才摆开阵势焊了第一道焊口。刘涛心急如焚。
乌方队伍突击焊接了十几公里管线后,第一次检测结果出来了。毫不意外地,焊口质量合格率很低。
拿着检测结果,刘涛找上了乌方承包商高层。几番唇枪舌剑后,对方才同意更新设备,手工焊机组退场,上自动焊机组,同时答应对员工重新培训、考核。
焊接质量虽然上来了,但刘涛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和对现场的深入了解,倒排工序精心测算后发现,按照工期要求乌方队伍需要每天焊接250道口,可现在24小时连轴转,也只能完成120道焊口。
为此,中亚管道公司总部提出,让中方承包商以后期B线工作量置换乌方承包商当前的A线工作量,以保证年底按期投产。又是一番软硬兼施的谈判,刘涛结合对方施工能力,综合每道工序、天气、合格率等各种因素,用科学严谨的数据赢得了乌方的认可,施工终于呈现出喜人的速度。
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如期完成是“政治任务”,刘涛可以以此劝说承包商接受自己的方案。但是,很多其他项目并没有这样的幸运。为解决当地员工的就业问题,中亚各国严格控制劳务输入,公司每一级的组织结构中都要有当地员工,对公司领导、部门经理和普通员工的比例都有要求。但是,当地员工素质并不能完全达到职业化的水平,工作效率低下。由于签证通过率极低,中国的工人无法前往工作,项目进展缓慢。眼看合同工期就要结束却无可奈何,其中的损失可想而知。
合同中规定,实施资源开采作业时要采购一定比例的当地物资、工程和服务。不同的合同比例要求不同,最低不能少于20%。这种做法的着眼点是扶植当地企业,但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增加了负担。由于当地设备质量较低,使用寿命大大减少。同样的设备,国外的可以使用5年,当地的不足3年就无法使用了,而且一些对技术设备要求较高的项目使用当地设备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些具体现象,中国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曾兴球表示:“这就要求我们构建新的合作模式,提升谈判能力,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不同的设计。”
据介绍,中国的石油公司一直在探索最合适的合作模式,现在的合作合同已经是第六代了。这些合同主要由之前的以资源、资金、技术、优势互补和商务标准统一为导向,转变为现在的以合作共赢为导向。
管理是本难念的经
范明(化名)是中国石油驻哈萨克斯坦某项目的财务部经理。说起那起发生在他身上的抢劫案,至今他都心有余悸。“我们项目有一个哈萨克斯坦员工,经常迟到,没到下班时间就看不到他的人影了。他不仅自己不守纪律,而且常常去干扰别的工人。领导找他谈了几次话,都不起作用,最后只能将他开除。”
让范明没想到的是,一天晚上,他正在整理当天的账目,突然有七八个大汉冲进来,二话不说直奔保险箱。当时只有范明和另外一名同事在场,赶紧上前制止。谁知道一名大汉从腰间拔出一把匕首,对着范明就是一刀。范明下意识地挡了一下,左胳膊立刻感到一股钻心的痛,鲜血染红了衬衣。
“我当时完全傻了。同事吓坏了,大喊‘救命’。当时已过了下班时间,等咱们的人陆续赶来时那伙大汉已经跑了。”说到这儿范明依然很激动,“虽然没看清楚,但如此熟悉保险箱位置的肯定是自己的员工。”他认为,那名被辞退的员工与此事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种事情虽然极端,但当地员工难管、难带却是一个共识。
“国外作业的钻井队在安全管理和队伍稳定方面的最大问题,不是设备而是人。因为语言障碍、风俗习惯、控制手段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制止人员违章行为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远非国内钻井队可比。”在海外闯荡的钻井平台经理王铁(化名)感慨地说。
中亚各国的资源开采和管理模式,都保留着原苏联时期的印记。中国参与开发的项目很多是原苏联时期开展过勘探开发工作的项目,有些项目已多次开发,储量动用程度较高。企业管理者也深受原苏联的影响,习惯原苏联模式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对于新事物、新方法抱有排斥心理,在中国的管理方法未获得他们认可之前,冲突和摩擦层出不穷。
提起在海外工作时闯过的障碍,王铁颇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之感。
由于中亚长期封闭,很多人对中国的认知仍然停留在20年多前的苏联时期。他们并不认为中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于他们,一开始就存在着排斥心理。
“管理流程的不同曾经让我很不适应。苏联模式重视书面文件,凡事都要有文件批准方可执行,而我们往往接到上级的口头任务就会去执行。”王铁说。对于中国员工来说,领导一个电话让你赶往外地开会,你会想尽办法前往;如果换作是哈萨克斯坦员工,一个电话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正式的文件通知,然后还要向财务申请差旅费,获得批准后才会动身。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来自不同的背景,无优劣之别,如何合理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需要中方管理者认真思考。
文化理念的不同,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中亚国家的人更倾向于享受生活,一般不会为了工作而拼命地努力。在出现利益冲突时,中国人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文化理念和中亚国家草原民族弱肉强食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矛盾,给协调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另外,当地家族势力庞大,员工多在家族势力范围内就业,不会担心因不尽职而失去工作。这也助长了当地员工的懈怠情绪。
遇到玩忽职守的员工,想要辞退他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有书面材料,而且要得到当事人签字确认,否则员工可以提出申诉,政府部门就会介入调查。“这种事件较为敏感,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一些社会事件。所以,我们辞退员工时会特别慎重。”王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