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嗣同主体人格思想刍议

2014-12-31张学敏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谭嗣同人格主体

张学敏

[摘 要]发生于19世纪末期的戊戌维新运动,在价值观领域的变革达到了新的高度,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根本性突破,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价值观开始在中国大量传播开来。其中,作为维新阵营中的急先锋,谭嗣同于主体人格上的阐发,一方面承接了传统的主体人格中积极的道德价值理念, 另一方面又自觉克服传统人格的局限性, 寻求一种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调适的挣扎和抗争的人格形象, 体现出一种自觉的主体人格的选择和创造性转换过程。

[关键词]谭嗣同;主体人格思想

谭嗣同的主体人格思想最先体现在对传统的批判精神。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人士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对于数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检讨,是实现近代社会价值观启蒙与改造的前提条件,亦是倡导主体人格思想之基石。其中对纲常名教批判最为激烈的,无疑是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他指出:“君臣之祸亟,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此皆三纲之名之为害也……君臣之名,或尚以人合而破之。至于父子之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夫彼之言天合者,于父子固有体魄之可据矣,若夫姑之于妇,显为体魄之说所不得行,抑何相待之暴也……村女里妇,见戕于姑恶,何可胜道?父母兄弟,茹终身之痛,无术以援之……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有如此矣。”[1]337质言之,《仁学》在清末思想界影响甚巨,但此影响并不在一般的伦理观念上,而是政治思想与主体意识方面。换句话讲,《仁学》动摇了人们对于君臣一纲的信念,促使个人主体意识的抬头。

其次,对现实的忧患意识亦是主体人格思想的体现。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昔日所向披靡的湘军大败而归,这深深的耻辱对谭嗣同刺激极大,使其开始探索一条救国救民、走向独立富强之新路,谭坚信“救中国自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他提出“唯变法可以救之”,“主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富”,“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不变今之法”,“必不能以今之法治今之天下”[1]344,况且“以中国地宝之富,人民之众多而智能,必将为五大洲三十余国之冠”。知耻而后勇,拯万民于水火,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此恰恰折射出晚清新式学者群体其主体人格思想之独有特色。

当然,为将维新变法运动进行到底,维新人士就必须引介、研讨并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于是,平等、自由等观念开始进入中国思想文化界。这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传统价值观向近代价值观的转变,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维新派思想家在阐述其心目中价值观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基本范畴改造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近代价值观的主导因素,构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其重要标志之一是维新派思想家从传统平等观向近代西方平等观的转变。这一点上,谭嗣同的主张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其最重要的作品《仁学》中,谭提出“仁”这一核心概念。这一概念十分复杂,它糅合了儒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及佛教、基督教等思想内容。平等观念便依托于“仁”而展开。谭指出:“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1]293在他看来,“平等”、“通”、“仁”,三者间是一致的,相互联系又彼此贯通,其中最重要的还属平等,其实质便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隔阂,使人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人。

要之,谭嗣同呼吁人们摆脱二千多年的帝制统治所形成的政治枷锁和精神桎梏,抨击纲常名教,呼号冲决网罗,振兴中华,抵御外辱,去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这就是其主体人格思想的内在逻辑。

谭嗣同的主体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内容是现代人格塑造的不可缺的继承性因素,故在塑造现代人格时,我们应从现实需要出发,对其现代意义做出历史的具体阐释,使之绽放出理性的光辉。大致而言,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自觉祛除传统人格的局限性,寻求传统的创造性转换。谭嗣同的主体人格思想中渗透了传统理想人格中的精华,其人格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即具有鲜明的动态持续性和恒久性,这就决定了现代主体人格的构建也应借鉴传统,自觉祛除传统人格的局限性,寻求传统的创造性转换,继承与弘扬传统价值理想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内容。其二,积极调整文化心态,努力形塑人格的主体性。谭嗣同是生活“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其主体人格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氛围,因此,我们现代理想的主体人格思想的构建同样受文化氛围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调整文化心态,在适应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情况下努力形塑人格的主体性。其三,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形塑现代理想主体人格。谭嗣同的对晚清局势的忧患精神及其“去除我执”、积极利人的精神,同样也是现代人格构建的重要思想资源。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滑坡,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急功近利,媚俗低俗已侵蚀社会主义健康的肌体,并呈逐渐蔓延之势。加之西方个人利己主义等思想的渗透,导致现代人格的失落,成为提高民族素质、建构现代理想人格的严重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谭嗣同式人格精神,呼唤现代人们应关注现实,积极利人。人们在讲求个人权利与享受的同时,应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协调稳定。主体人格的培养、道德尊严的确立,应建立在社会秩序、人伦关系协调稳定的基础上,防止任何不健康的心理去损害社会道德价值。[2]作为社会的主体者,我们应一方面保证主体人格精神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去促进内在主体人格的形塑和实现;另一方面,也应不断引导人们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重,培养他们的忧患感、集体感。

参考文献:

[1]蔡尚思、方行主编:《谭嗣同全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潘泽泉:《论谭嗣同仁学思想的主体人格精神》[J].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谭嗣同人格主体
以鸟喻人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狱中题璧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论谭嗣同认识哲学的目的、器官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