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初李世民立储态度变化

2014-12-31魏开伟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态度

[摘 要]唐代贞观十七年的太子废立是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其中李世民的态度耐人寻味。他的态度既受儒家正统“立嫡以长”的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元勋”的影响,父子亲情也影响了李世民在立储问题上的态度。

[关键词]中国历史;唐代历史;立储;态度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登基之后的李世民内修国政,外拓疆土,励精图治,实现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然而就是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堪称贤明的君王,在立储的态度上前后变化,犹豫不定,造成了贞观中后期朝廷政治的不稳定,也给李世民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不安。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之后,李世民散朝后,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朝廷重臣议立太子,《资治通鉴》卷196记载:“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说完之后头朝龙床撞去,被长孙无忌制止,又抽出佩刀欲自刺,被众臣抢下佩刀。褚遂良(两《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为长孙无忌)夺刀以授晋王李治。在重新立太子时,李世民这样痛苦的表现完全是因为其立储的思想及其影响因素所导致的。

一、立嫡以长遭到打击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十月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1]。此时,李世民遵循“立嫡以长”的立储观念非常明确。从此李世民开始精心培养接班人,安排朝廷重臣辅导太子学业,聘请名师担任太子老师,还提供机会让太子监国,代表皇帝慰问大臣等来锻炼太子的行政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储君的表现良好,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使裁决庶政,有大体,后每行幸,则令监国”。[2]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开始“好声色慢游”。[3]此时,太子的宫臣开始对其长期的规劝及谏诤工作。李世民也注意到了太子的变化,其对太子的宫臣嘱托甚多。并且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为鉴,鼓励太子宫臣于志宁、杜正伦“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及居大位,区处世务,犹有差失。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4]太子宫臣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等多次劝谏,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情况越来越恶劣。

太子的不良嗜好越来越多,在宫臣的不断劝谏之下仍不思悔改甚至变本加厉。太子喜欢在东宫击鼓,张玄素“叩阁切谏”才勉强当面将鼓毁之。太子长期不理政务,张玄素以激将法刺激太子“宫中所见止妇人,不知如樊姬者等可与益圣德者几何?”[5]太子不但不听,反而“夜遣户奴以骑槌狙击,(张玄素)危脱死”。[6]太子私引突厥人入东宫,与相狎比,宫臣于志宁切谏,惹怒太子,派刺客入室刺杀未果。[7]

由于太子的顽劣态度,太子宫臣无法改变其行为,他们甚至与李世民在教育太子的问题上产生冲突。李世民曾对太子左庶子杜正伦说:“太子数私小人,卿可审喻之,教而不徙,其语我来。”[8]杜正伦多次劝谏太子不听,于是拿李世民来威胁太子,李世民得知后批评杜正伦,并将其贬黜,离开京城。而李承乾的表现依然没有好转,反应了东宫宫臣在教育太子问题上的无能为力,而李世民也没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

而此时,李世民四子李泰受宠,李承乾又患有足疾,其内心压力可想而知,而后太子的表现越来越不正常,“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者,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9]吕思勉先生认为,这是唐初皇室起自代北,受游牧民族习俗影响太大导致[10]。崔瑞德认为是太子患上某种精神疾病才会如此反常。[11]不管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太子李承乾的这种表现是不符合儒家对太子的德、才要求的,其政治前途是打了折扣的。

彻底让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失去信心的一件事情是“太常乐童”事件。“太子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道士秦英、韦灵符挟左道,得幸太子。”[12]李承乾在这件事情上犯了两个逆天大罪:一是为儒家所不齿的娈童,二是私交术士。其结果是李世民大怒,将以上人等除太子外全部处死,对太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此后,李承乾自暴自弃,在明确知道李世民对自己不满的情况下,几个月称病不上朝,并且私下豢养了大批刺客,准备刺杀李泰。李承乾基本上丧失了政治前途,而李世民只是在等待一个废除其太子之位的机会而已。

李承乾的表现,让李世民对立嫡以长的儒家正统观念失去信心,但也害怕废长立幼会对后世造成不良影响而犹豫不决。

二、在立嫡(长)与立才的选择中徘徊

在太子李承乾失德渐现之时,另一位皇子趁虚而入---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开始获得李世民的宠爱。李泰在众多皇子中能够被李世民看中,其才能是很重要的一项。“泰好士,善属文,诏即府置文学馆,得自引学士。”[13]这给了李泰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因为在李世民还是皇子的时候,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允许李世民“于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14]“十八学士”应运而生,他们为李世民登上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李泰置文学馆的意义不仅于其对文学的爱好,更重要的是可以因文学馆招揽人才。一时间李泰的府上“士有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藉,门若市然”。[15]而李泰充分发挥其协调指挥才能,四期而成地理学巨作《括地志》,深得李世民欢心。其后,李世民亲幸李泰府邸,并对李泰康延坊大加赏赐,以示对李泰的鼓励。

李泰的月给高于太子,李世民而不觉。褚遂良一番“嫡庶尊卑”的奏章让李世民取消了对李泰的特权。李世民又让其搬入李元吉曾经居住过的武德殿。魏征以“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的理由,把李泰赶出了武德殿。通过这两件事情的试探,李世民意识到了朝廷中儒臣对“立嫡以长”的坚持。李世民听到三品以上的大臣轻视李泰,于是把他们批评一顿,并说“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既警告了三品以上重臣,又明确表达了对李泰的支持,向外界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此时,李承乾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不得不展开对李泰的攻势。而李泰为了夺得太子之位也是用尽心机。此时的朝廷“文武之臣,各有付托,潜为朋党”。[16]以至于褚遂良在回答李世民何事最急时说:“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17]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不得不两次表明自己对“立嫡以长”的坚持,一是遣魏征做太子的师傅,用绝天下之疑。二是在朝廷大臣私下议论废立太子传到李世民耳朵里时,他还在给朝臣表态:“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18]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之下,李世民仍然在长与幼之间犹豫不决,以致于后来李承乾因心怀不满而试图谋反,不但没做到“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反而被此束缚住手脚。

后来,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发觉其才能不足“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而其三子李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19]在太子已经确立的情况下,李世民依然在立嫡与立庶、立嫡与立才之间犹豫。李恪当然不是完全因为其庶子的身份而没有机会,但是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对待立储这一关键问题的态度。

三、亲情与理智间抉择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李世民的七子李■因在齐州造反,赐死。太子李承乾事后曾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耳,与卿为大事,岂比齐王乎!”表达了发动政变的想法。在吏部尚书侯君集、汉王李元昌的怂恿之下,开始计划政变。然而政变在谋划过程中即泄密,李世民令朝廷重臣审理,结果是“反形已具”。诏废李承乾为庶人。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本人更倾向于李泰,李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然而李泰在这个过程中,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让李世民意识到“泰亦凶险”。第一,李泰向李世民表忠心,要在自己百年之后杀掉唯一的爱子,传位给李治。李世民感慨说:“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褚遂良识破了李泰的心思,并告诉李世民,要立李泰为太子的话,得先想办法保住李治的命才行。第二,李泰怕立李治为太子,私下用与李承乾一起谋反的李元昌恐吓李治:“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李治将此事告知李世民,“始悔立泰之言”。李承乾的辩解之词也给李世民提供了看待问题的视角。上面责承乾,承乾曰:“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20]这让李世民不得不重新考虑李氏子孙后代传承的问题,找到一个“永为后法”的惯例。

在立李治为太子后,李世民对大臣说:“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表达了既要保证江山后继有人,还要保证自己的子孙不自相残杀。其在亲情与理智间犹豫的心情可见一斑。

四、权臣直接影响李世民立储的态度

贞观时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一批治国理政的能臣。以魏征为代表的儒臣,坚守儒家传统立储观念,他们把立嫡以长视为国家政治制度延续的唯一合法途径。任何可能破坏这种制度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们强烈的抵制。《资治通鉴》卷194记载,李泰获得李世民的宠爱,但有些大臣不把李泰放在眼里。李世民在大臣上朝时大发雷霆,批评大臣不尊重李泰。唯独魏征以纲纪礼仪驳斥李世民,不能以私爱而忘公义。前述魏征把李泰赶出武德殿,以及病重时答应做李承乾的太傅,都是魏征对立嫡以长的坚持。虽然,李承乾在太子之位失德多年,以魏征为代表的儒臣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坚持,使李世民仍不敢轻言废立。

李承乾因谋反被废之后,岑文本、刘洎劝李世民立李泰,崔仁师密奏立李泰。长孙无忌固请立李治。长孙无忌支持李治为太子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是从李泰向李世民表忠心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端倪:李泰百年之后传位李治,这就说明李治也在积极谋取太子之位,并且李泰非常清楚李治的举动。再结合长孙无忌固请,那就能得出长孙无忌长期支持李治。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作为外戚,被李世民长期信任和倚重。从李世民对李治说:“汝舅许汝矣,宜拜谢。”到长孙无忌“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的自信,均说明长孙无忌对朝政的掌控。李世民在朝堂上向众臣宣布立李治为太子时,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众臣的反应更加印证了长孙无忌的能量,而岑、刘等人则对立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太子之嗣位亦不得不别有拥戴扶立之元勋”,[21]所以说权臣对李世民立储有最直接的影响。

李世民在立储问题上的犹豫导致了贞观中后期朝廷政局的动荡,直到立李治为太子后,政局重新回到正轨。然而,由于李世民的犹豫,立李治后又想着能力较强的李恪,导致唐高宗永徽四年长孙无忌因房遗爱谋反案趁机杀死李恪,以绝天下之望。至此贞观年间的储位的纷争才告一段落。

参考文献:

[1]、[2]、[3]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太宗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64页。

[4](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16页

[5]、[6]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张玄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01页。

[7]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于志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04页。

[8]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杜正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38页。

[9](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302-6303页

[10]吕思勉著.《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11-116页。

[11](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213-217页。

[12][16](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304页。

[13][15]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太宗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70页。

[14]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褚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76页。

[17](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90页。

[18](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96-9297页。

[19](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319页。

[20](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308-6309页。

[21]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版,第247页。

作者简介:魏开伟(1978-),男,山东枣庄人,硕士,讲师,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从事军事理论教育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态度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95’s态度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我的“唇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重返八十年代复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