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研究综述
2014-12-31白娅妮
白娅妮
[摘 要]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于建国初期,是中苏关系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之一。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后,全国各大城市也纷纷成立了地方的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也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市中苏友协的各项活动对于增进中苏友好、推动学习苏联起了巨大的作用。国内外对于中苏友好协会的研究不少,但是对于地方的分会研究则是少之又少。上海作为建国初期一个重要的城市,本文将对关于上海市中苏友协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中苏友好报;苏联
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已经确立对苏“一边倒”方针的基本轮廓,毛泽东在会上明示:“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1)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正式对外宣布对苏“一边倒”政策,此后陆续发表文章加以阐述。(2)刚成立的新中国,从意识形态、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等方面考虑,都需要与苏联保持密切的关系。另外,随着美苏对立也越来越尖锐,苏联也需要新中国加盟社会主义阵营。1951年联合国通过对华经济封锁的决议之后,新中国当时的经济、技术援助只能来自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随后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分会,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也急需一批苏联专家来指导工作。1949年12月21日,上海成立了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
回忆资料方面:张再,原中苏友协总会的秘书,在一些访谈当中留下了许多关于中苏友协的珍贵回忆资料。如:在《感慨话悠长人散曲未终—原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秘书张再访谈录》(3)中,张再先生从中苏友协的成立的背景、组织机构、开展的活动以及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概述。《我所知道的中苏友好协会始末》(4)中,作者从整体上将中苏友协从1935年10月的“中苏文化协会”到中苏友协再到结束进行了概述。张再先生的另一篇论文《追忆“中苏友协”往事》,也是简要地概述了中苏友好协会从成立到停止活动的过程。这三篇文章张再先生主要从中苏友协总会的筹建、组织机构、工作活动以及发展演变来阐述的。
关于总会的论文方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孔寒冰的《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特殊载体—中苏友好协会》中,该作者认为中苏友协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因为研究中苏友协不仅可以填补中苏个案研究的空白,还可以为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提供新的角度和切入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蒲国良的《中苏论战时期的中苏友好协会》一文对中苏论战时期的中苏友协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中苏关系急速冷却的背景下,中苏友协的功能和活动不知不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即机构萎缩,人员锐减,地位下降,活动减少,宣传从对内转向对外最后成为中苏论战的工具,但它依旧是中国与苏联两国保持交流与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张萍的《〈中苏友好报〉:中苏友好的见证》,是采访原中苏友好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晓光先生、秘书张再先生、组织部工作人员辛秋水先生以及《中苏友好报》编辑部主任欧阳惠先生而获得的珍贵的口述回忆史料,作者较具体的介绍了《中苏友好报》从1952年10月5日创刊到1957年3月30日停刊期间的几次改版,并对其内容和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意义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中苏友好报》不仅是一份为外交服务的报纸,更是紧跟国内政治风向为内政服务的报纸。但是在当时国际风云变幻的情况下,《中苏友好报》终究成为了中苏分歧的“牺牲品”。
关于地方中苏友协的论文:关于地方的中苏友协的研究很少,几乎是空白,所以地方的中苏友协也很有研究价值。姜超的《中苏友协运动在上海(1949-1960)》是为数不多的关于地方的中苏友协,作者详细的介绍了上海中苏友协的成立背景以及紧迫性,即新中国与美国几乎完全隔离,上海各领域出现专家真空,邀请苏联专家来指导工作迫在眉睫。作者还分析了当时上海人对美国的依赖和对苏联的怀疑与敌视心理以及中苏友协在上海的一系列宣教活动及扭转上海民众对苏不全面的看法。
从以上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本专题的研究价值值得肯定。当今学术界也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一研究领域,但是重视程度还不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很有限。其研究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
1、研究深度尚显不足。中苏友好协会问题研究未见有专门的史料出版,因此,进行扎实的史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着贪大求全的现象,致使内容空泛、深度不足,细致的个案研究也不足。例如,地方的中苏友好协会研究《中苏友好协会在沈阳》、《中苏友协运动在上海(1949-1960)》和《建国初期江苏省中苏友好协会研究(1949-1960)》,前两篇都没有详细介绍内部机构设置,只是从成立的背景到停止活动进行了概述。
2、从资料的掌握程度看,地方中苏友协研究确实有不小的难度,研究成果非常匮乏,研究本课题只能主要依靠档案资料。由于本课题涉及国家关系,一些档案尚未完全解密,所以要获得核心资料很难。另外,还可以利用亲历者和《人民日报》等报纸以及当时中苏友好协会的一些出版物。
3、人们的一些偏见。有些人认为中苏友协充其量是个民间组织,其地方分会更是没有研究必要和价值。其实不然,中苏友协刚成立之时,就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高层的关注,总会会长是刘少奇担任,各地分会的会长也是当地政府的高级领导担任。所以说中苏友协一直都是官方行为。而上海作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工业、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固然上海市中苏友协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从研究现状来看,中苏友协地方分会研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上述的公开研究出版和发表的成果各有侧重点。总而言之,关于这上海市中苏友协这一课题的研究仍有很多薄弱之处,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所以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都很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2)余敏玲:《学习苏联:中共宣传与民间回应》,《研究所近代史集刊》,2003年第40期。
(3)李文、叶张瑜整理:《感慨话悠长人散曲未终—原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秘书张再访谈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
(4)张再:《我所知道的中苏友协的始末》,《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