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黟县商人研究概述

2014-12-31刘丽英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概述研究

刘丽英

[摘 要]本文回顾了近三十多年以来黟县商人研究的状况,通过梳理黟县商人研究的资料,总结黟县商人研究的若干问题,认为应该在加大力度发掘新资料的同时,多视角研究黟县商人,积极为现代商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黟县商人;研究;概述

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大局面,一批带有突出特色的商帮团体出现。徽州商人是明清时期商界翘楚,其经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可谓名列前茅,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黟县是徽州六县之一,黟县商人是徽商重要的一支。

黟县是个山陬水滨的荒僻小县,山限壤隔,民尚朴实,黟县人“读书力田,不事商贾,勤于山伐”[1]。明时已有黟县人走出县门经商,然黟县经商之习迟至清初才蔚然成风,黟商遍及大江南北。

黟商从本府的生意做起,后向邻近省市扩展,逐步走向全国,书写“无徽不成镇,无黟不成市”的壮举,并产生了一批著名商人,如明代万历年间先往浙江沿海经营鱼盐业,后弃商从政的孙志甫;坚持以义取利的舒遵刚;乾隆年间,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的典商巨子胡学梓;又有清后期在淮南业盐成百万巨富的李宗■;还有经商与业儒并举的弘村汪氏宗族等。学术界在研究徽商时,也多有涉及到黟县商人,徽商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了一股热潮,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于黟县商人的著作论文数量增多,这些对于黟县商人的研究都大有裨益。

一、研究资料的概述

对于黟县商人的研究,原始性的资料主要是明清时期编修的《徽州府志》中有关黟县的记述,明清时期的《黟县志》,以及黟县商人旅外地区的地方县志,黟县当地家族家谱与明清时期的契约文书。徽商研究热潮的兴起,促成了一批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出版,其中多有涉及黟县商人。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2],收录明朝及清朝前期(公元1368—1840年)有关徽商的记载为主,亦涉及明朝以前和公元1840年以后的记载,其中关于黟县风俗及黟县商人的记述较多,对研究黟县商人有着很高的价值。新编《黟县志》[3]的出版,其含有350万字的资料,对历史人物的收集上注重黟县商人的内容,对于研究清后期的黟县商人有着积极意义。

刘伯山主编的《徽州文书》[4],此书的第一、二辑涉及黟县的商约文书,对研究明清时期黟县的社会经济有积极作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的《徽州千年契约文书》[5],本书收录了安徽省徽州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租佃文约、田土契约、合同文书、卖身契、典当文约、税契凭证、赋税票据等的契约文书。上述资料的出现,为研究者充分利用史料提供了方便。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徽商研究》[6],周晓光、李琳琦的《徽商与经营文化》[7],张海鹏等的《中国十大商帮》[8],王世华的《富甲一方的徽商》[9],王亚军的《明清徽商的诉讼研究》[10]等研究徽商的著作中,多有涉及到黟县商人,值得注意。

回顾近七十年徽商研究状况,关于徽州商帮的整体与各方面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研究成果。关于徽商与徽州宗族、徽州社会的互动研究也不在少数,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比较研究更是日臻完善。近年已经有学者对黟县商人进行了部分研究。

二、关于黟县商人与地方社会变迁的若干问题

(一)黟县人从商风气的形成

2007年,黟县人舒松钰发表了《黟商何时走出县门》[11]一文,主要回答了此前众多学者认为的在黟县人在明代“无出贾者”的误论,该文从嘉庆《黟县志》中发现的材料来说明黟人早在明代已走出县门服贾营商。如嘉庆《黟县志·艺文志》中有明朝黟县诗人黄士琪所作一组诗《记邑中风土》,其中包括山、水、田、宅、士、农、工、商八个方面。还有同在嘉庆《黟县志》中有《茶陵州同晴川孙公志甫墓志铭》一文,记述明万历年间黟县古筑人孙志甫在浙江沿海经营鱼盐业,后弃商从政的情况。通过对这篇墓志铭的研究,不难找到黟县商人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远地服贾的这一答案。但黟县人大举经商的出现还是在清前期。

复旦大学赵力发表《清代至民国初年徽州黟县商人初探》[12]一文,主要分析黟县人经商风气的形成原因。赵力认为黟县相对于徽州其他五县而言经商风气形成较晚,清初初露端倪,道光同治以后人员激增、势力渐强,20世纪20年代“黟县人十分之九旅居外地经营商业”。黟县商人群体的兴盛是黟县推力和流寓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黟县相对徽州其他县而言经商风气形成较晚,直到清前期才兴起。

(二)明清黟县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

盐业是徽商的中坚。明清时期食盐由官方设立的盐场生产,通过商人运输至指定地点贩卖。《徽商研究》中在提到盐业经营时亦有:清代的两淮除歙县商人外,徽州其他各县都有商人在这里经营盐业,黟县的汪、胡两姓商人即在其中。[6](157)卜永坚的《盐商·盐官·宗族——以黟县弘村汪氏宗族为中心》一文,介绍弘村汪氏宗族在杭州业盐致富的事实。[13]

赵华富所写《典商巨子胡学梓》[14]一文,主要介绍了乾隆年间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胡学梓,经营典当发财致富,不惜重金为家乡和宗族建校助学、修桥铺路、建设祠堂、赈灾济贫,“其义举不能指数”。他的义行对子孙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清代黟县本土所产粮食不足,所缺粮食需从江西购买,黟县有粮商在江西设立米号,世代经营。[15]刘伯山的《清代中后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松解——以<黟县一都榆村邱氏文书>为中心》[16]文中邱应书在黟县与人合伙开布店,世代经营不坠。

黟县商人经营的行业主要有盐业、粮业、茶业,也经营典业、布业、瓷业等。

(三)明清黟商的经营范围

1987年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黟县志》中的《商业志》附有《黟县“徽商”纪略》中写到,黟县商人遍及江南各地,长江两岸的芜湖、九江、汉口、大通,以及经济繁荣的上海、杭州、苏州等各大商埠均有黟县人经商,在景德镇尤为集中。[17]自清代至民国时期的200多年立,黟商队伍得到很快发展,并逐渐在“徽商”中占重要地位,有的成为一方商业的“泰斗”,在一些市、镇的商业经济中举足轻重,因而长期流传:“无徽不成镇,无黟不成市”之说。

王振忠在《瓷商之路:跋徽州商编路程《水陆平安》抄本》[18]一文中,写到黟县人在江西景德镇,江西都阳人张学袁在为黟人舒遵刚作传时提及:“徽地多山少田,丈夫操商于外者强半,与饶接壤,故聚于饶者尤多”,当时,在景德镇的黟县人亦相当之多。民国《黟县四志·纪事表》中提及,光绪十年,因景德镇突遭水灾,“损失甚巨,并淹毙多人”。记录中还提到,当地的黟商“贸易侨居者不下数千人”,这是对在景德镇黟县商人的一个粗略估计。曹国庆在《明清时期江西的徽商》一文中也写到黟县商人在江西经商的情况。卜永坚《盐商·盐官·宗族》[15]一文,介绍弘村汪氏家族汪元台迁居杭州业盐致富,不少弘村汪氏成员迁居两淮及两浙的情况。[13]

黟县人经商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附近的市镇,具体主要在两湖、江西、杭州、扬州和上海等地。

(四)明清黟县商人的特色

“贾而好儒”是徽州商帮的重要特色,反映了徽商整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倾向。在张海鹏、唐力行所写的《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19],王世华教授《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兼与张明富先生商榷》[20]等文章中皆有所论述。徽商的“贾而好儒”可粗略地分为“好儒业”与“以儒术饰贾事”两个大类。“好儒业”是指商人自己或其子弟热衷“儒业”,重视科举入仕。“以儒术伤贾事”是指商人运用儒术进行商业活动。[21]

目前虽然没有专门论述黟县商人特色的文章,但黟商作为徽商重要的一支,黟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是很明显的。“十家之村,不废诵读”最初讲的正是黟县。黟商重儒业,也重视以儒家道德标准来进行自己的商业行为,最具典型代表的黟县商人是“诚信经营”的胡荣命和坚持“以义为利”的舒遵刚。

(五)明清黟商与宗族的关系

众所周知,徽商与徽州宗族的关系密切,黟商也不例外。黟县的家族经商主要有弘村汪氏、西递明经胡氏、南屏叶氏宗族。

赵华富所纂的《明清徽州西递明经胡氏的繁盛》[22]认为,西递明经胡氏具有典型宗族的普遍性特征。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子弟的商业资本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族色彩:宗族子弟资本股份制;店主和雇工之间的宗族亲属关系;在城镇形成宗族商业集团;商业资本为宗族服务。这四项说明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子弟的商业资本与胡氏宗族有密切关联。另外赵华富的《民国时期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调查报告》[23]指出,其宗族显著特点之一是宗族子弟经商者多,商业资本发达。文化与经济互相促进,互为因果,这是西递明经胡氏宗族成为名门望族的重要原因。

前文提到卜永坚的《盐商·盐官·宗族》[13]文章,依据宗谱与盐政志等史料,重构徽州黟县弘村汪氏宗族迁移及发展的历史,探讨了明清时期宗族及盐业等问题。黟县弘村汪氏84世汪兆璋终生担任盐政衙门的中、高级官员,同时汪氏族内有众多成员从事盐业。这是黟县商人与宗族关系密切的典型事例。

三、明清黟县商人研究前瞻

(一)继续挖掘新资料

目前对黟县商人的研究多基于徽州府志中的黟县部分,以及各个版本的黟县志及徽州文书中涉及到的黟县商人部分材料。对于黟县商人家族的家谱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中一些家谱与文集的资料还未解读,加深研究会发现更多有关黟县商人的新资料,为相关问题的论述提供支撑,从新资料中启发新观点。

(二)多视角研究黟县商人

目前学界关于黟县商人的研究多为单一的个案研究,如弘村汪氏、西递明经胡氏等。应该注意黟县商人在明清这个长时段中,出外经营的时间问题,经营行业的类型,经营范围的逐步扩大,经营文化与经商精神的集中体现,将上述问题做综合性的考察,以此来展现明清时期黟县商人的全貌,并将黟县商帮的发展与徽商中的歙休商帮的发展历程进行对比,展现黟县商帮的不同之处,加深对黟县商帮的整体认识。

另外,应该加强从区域社会史的视野研究黟县商人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在清代,黟县作为一个经商人数较多的山陬小县,它在执行国家行政、财政等政策时,与别的地方有何不同。黟县由“无出商贾”到“商贾众多”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都是我们应该加强研究的。

(三)为当今商业经营者提供经验

研究黟县商人的经营理念与精神,可以为当今的商业经营者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黟县商人“贾而好儒”的特色,坚持“诚信经营”、“以义为利”的精神,正是现代商业所应坚持的重要准则。

参考文献:

[1]康熙.黟县志·风俗,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2]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Z].合肥:黄山书社,1985.

[3]舒育玲主编.黟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2.

[4]刘伯山主编.徽州文书.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徽州千年契约文书.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Z].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6]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7]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8]张海鹏主编.中国十大商帮[M].合肥:黄山书社,1993.

[9]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0]王亚军.明清徽商的诉讼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概述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探索
中国石材行业发展概述
简析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