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1—2014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2014-12-31张琳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学报综述文化遗产

张琳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这个课题有着深入的研究。本文是通过对2001年至2014年以来有关文献的统计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的综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保护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愈加重视,如何正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价值目标,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利用和传承显得更为重要。

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通过对知网2001年至2014年文献的检索与整理,截至2014年3月,国内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约有55059篇,文献内容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分类、保护、传承、开发及利用等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征方面

宋俊华(2006)年在研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诊释与重构[1]。韩基灿(2007)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张世均(2007)指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项目多、品位高、保护与传承方式独特等特点[3]。刘壮(2008)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同样从其定义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初含义和本土化流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4]。

(2)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面

李晓东(2004)在《从分类标准观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中提出了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周耀林(2012)在总结和分析我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的思路与原则[5]。苑利(2013)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规律出发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分法”基本上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系统混乱且互不兼容的问题[6]。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

更多还原顾军(2006)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7]。别金花(2008)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理论[8]。刘红萍(2009)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结合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评价程序[9]。李华成(2011)指出未来应当合理确定传承人认定的数量和标准、加大对传承人扶持的广度和力度以及废止传承人资格取消制度[10]。

(4)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方面

王洁(2004)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研究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张国超(2009)认为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最基本特征,决定着“以人为本”的开发保护模式,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保护和开发的根本模式。何山(20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宗旨,这是指导一切开发行为与活动的根本前提,作为保护手段的开发也并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确立以来,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方面的研究都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针对于非物质遗产的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研究和具体保护措施研究还略显不足。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通过对Cambridge Journais online、Cross Ref Research、Cu-

rrent Anthropology等英文查询网站进行检索,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外学者观点综述如下:

Harriet Deacon在其所著《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中重点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制定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管理规划,并严格遵守。Marta Bordignon通过研究中国四川的塔探讨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的问题。Kenji Yoshida在《The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提出通过物质载体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可行性,认为博物馆展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加强保护理念等方面。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以整个国家作为基础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1]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J].学术研究,2006,(9).

[2].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3]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4]刘壮,牟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5]周耀林,王咏梅,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的重构[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4).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学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6).

[7]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11).

[8]别金花,梁保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12).

[9]刘红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社科纵横,2009,(1).

[10]李华成.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之完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学报综述文化遗产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Task 3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Tough Nut to Crack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