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孔子之“仁”
2014-12-31牛翔
[摘 要]孔子的“仁学”诞生在“礼崩乐坏”的先秦时代。是时,各个军事集团相互征伐,先贤所作之“礼”彻底崩毁。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站在维护本集团利益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仁”的伦理规范,这套规范以“爱人”为核心,包含了忠、孝、节、义、恭、宽、信、敏、惠等诸多方面。孔子“仁学”的提出是与维护“礼”分不开的,在探索“仁”与“礼”的结合点这个过程中,孔子以“仁”释“礼”,将外在的“礼”内化为世人内心的规范——“仁”,这在是先秦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创造,对当时乃至今天仍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礼崩乐坏;爱人;以“仁”释“礼”
1、孔子“仁学”提出的文化背景
韩非说过:“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1],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新兴势力的经济实力增强,这必然导致新兴阶级要求在政治上拥有更多的权力,于是新兴势力便向原有的氏族贵族发起挑战,随之而来的就是四方硝烟骤起,就连周天子亦不能幸免,强大起来的新兴势力有的瓜分其国君的土地,有的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一来原有的氏族统治体系开始崩塌,代之而起的是君主专制,氏族民主体制则一步步被摧毁。
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孔子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虽不说其“仁学”的提出是这个社会大背景的直接产物,但至少也与这个大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站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站在其集团利益的基础之上,又兼顾着对普通百姓的同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伦理道德规范的主张。
2、从“爱人”看“仁学”的内涵
孔子的伦理思想可以说是围绕着“仁”来建构的,“仁”在其思想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正是“仁”之重要性的真实写照。“仁”之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在《论语》这部记录孔子言行最重要的书籍当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如此高的频率可见其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孔子,之后的儒学思想家也都非常重视“仁”,“仁”逐渐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基于此,有些人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称为“仁学”。那么“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定义明显标示出了“仁”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即是“己”,客体即是“人”。由此可见,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的建构一定是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分不开的。一个人要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几种社会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人在社会上能接触到的关系最基本的就是这五种,如果要更全面的概括人的社会关系,那就再加上一个自己与众人的关系。面对如此多的社会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孔夫子也给出了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一句“爱人”道出了我们在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时的基本态度。当然,“爱人”也是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的重要内涵。
在孔子看来,如果把“爱人”作为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然而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爱人”呢?《乡党》中曾记录了这么一段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这种只问人不问马的精神正是表现了他对人的关爱,也就是“爱人”的具体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爱人”就必须懂得尊重别人,只有克己而奉人,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实践“爱人”。
“爱人”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呢?从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然接触的关系中便可知晓。一个人爱其君王可以表现为忠,一个人爱其妻子或丈夫可以表现为节或者情,一个人爱其父母可以表现为孝,一个人爱其兄弟可以表现为悌,一个人爱其朋友可以表现为义,如此等等。
2.1对父母兄弟——孝、悌
李泽厚认为孔子在其深层意识中是把‘孝和‘悌作为‘仁的基础的,罗国杰也认为孝与悌是包含在仁中的,并且是其最低道德要求,当然也是仁的基础。在所有的道德要求之中,孔子首先要求我们做到的是“孝”、“悌”,试问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会去爱的人,我们还指望他能去爱谁呢?
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看到了“孝”、“悌”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言行当中多次表达了对“孝”、“悌”之道的重视。孔子的一个名叫宰我的弟子认为为父母守孝的期限应当改为一年,三年太长了。孔子听说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就问宰我:“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父母死了还不到三年,你就开始吃米饭、穿华美的衣服,心里会不会有不安呢?而宰我的回答让孔子极其失望,他居然说自己心安。待宰我走后,孔子有说了一段严厉批评宰我的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对“孝”、“悌”十分重视。
“孝”的意思就是孝敬父母,“悌”的意思就是敬爱兄长,不光如此,孔子还根据这一理念,将之推及宗族乃至众人,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信而谨,泛爱众,而亲仁。”这样,孔子就将自己的“孝”、“悌”理念推及众人了,我们的社会也会因为众人恪守“孝”、“悌”之道而更加和谐。
2.2对君长——忠
在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当中,“忠”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对“忠”是十分重视的,“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强调,就算在夷狄之邦“忠”也不应该被抛弃。
现在的我们通常都会将“忠”理解为臣子对帝王的忠,也就是忠君。这是孔子的“忠”的含义的一个方面,“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1]这里,孔子由“孝”、“悌”引出忠的一层意思,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谨守“孝”、“悌”之道,那么他就会不“犯上”,不犯上作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忠”。“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认为,作为臣子,就应该用自己的忠心去事奉君王,要按照臣子应该遵守的礼节去辅佐自己的君王,如果逾越了臣子应尽的礼节,那么就是不忠,就应该受人鄙弃。“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孔子对僭越妄为的臣子的痛斥。由此可见,孔子是非常强调臣子对君王尽忠的,以至于后来发展成封建时代刻板的教条。
2.3朋友之间——义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当中,“义”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是孔子认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朋友相交的义气,一种是和利相对的一种规定。孔子关于“义”的论述有很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等。在孔子的伦理思想当中,义是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君子义以为上”在孔子的眼中,君子是十分重视义的,而小人通常是重视利的,“义”不仅仅是一种伦理规范,更是仁人君子应当具备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朋友相交,以义气为上,那么朋友之间的交往便是君子之交,而这种君子之交通常又是十分平淡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一个人把“义”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个人修养,那么他所展现出来的君子之交也就会很平常,习惯了就平常了。
在孔子的眼中,“义”和利是相对的,孔子肯定是推崇义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只有那些能称得上是君子的人才会知晓“义”的重要,而小人就只懂得利。可见,在孔子看来,一定是先“义”后利的。这一点对于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对于一个社会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重视“义”而轻利,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谦谦君子的社会,相反,就是小人充斥的社会。
2.4配偶之间——节
《说文解字》上说:“节,操也”。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夫妻之间所要具备的节操。孔子虽极少提及男女情爱,《论语》之中也鲜有记载,只有个别的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对女人的记载,但孔子并不是鄙弃男女之爱,也不是蔑视妇女。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社会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女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看到孔子对于男女情爱的赞成。在孔子所整理的《诗经》之中就有《关雎》一篇,并且《关雎》是置于《诗经》第一篇。对于《关雎》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也有人认为它是赞美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的,我认为后者更合理。“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据此以断,孔子认为《关雎》感情表达得正合适,度掌握得很好。也就是说,孔子赞成淑女配君子,只不过,孔子希望夫妻之间应该有节,也就是孟子所认为的“夫妻有情”。
3.以“仁”释“礼”——孔子的伟大创造
孔子尊崇周礼,其“仁”之伦理思想可以说是在和“礼”的相互关系中展开的:
3.1“礼”是“仁”之理想境界的必备条件
孔子有保留地推崇周礼,同时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活动在符合“礼”的同时也要符合“仁”,要实现“仁”这一理想人格必须有“礼”的参与,故而孔子又明确提出了在为“仁”过程中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就是说,人们的“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要求,符合“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前提。“礼”在孔子这里的地位是很高的,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对“礼”的一贯诚敬和遵循,要实现“仁”的理想人格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以“礼”来促使个体自我克服情欲、妄念、邪恶等一切不符合“礼”的观念与行为,依照“礼”的要求来生活、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仁”的境界。
3.2以“仁”释“礼”——将规范之“礼”内化为品格之“仁”
孔子在当时提出“仁”与维护“礼”有直接关系。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孔夫子在坚持周礼的同时创造性的对其进行阐发,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孔子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之总结古代伦理道德传统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罗国杰认为“孔子提出了以‘仁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以‘礼作为社会道德的原则和总体框架,……一切道德原则和实践德目,都必须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原则。”在确定“仁”和“礼”的内在关系的实践中,一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诞生了。当然在孔子之前仁字就已经出现,但孔子是第一个将其发展为一整套伦理规范的。在此种意义上,可以说“仁”或者以“仁”释“礼”是孔子的伟大创造。
3.3意义与影响——让人们从内心自觉地遵从社会规范
孔子当时是十分推崇周礼的,然而孔子生活的时代恰恰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激发了孔子“仁学”的提出。“礼”是礼仪规范、规章制度,对人起着一种外在的约束。然而当孔子看到自己所推崇的这种外在的约束在那个特殊时代崩毁的时候,他想到了是不是可以将这种外在的约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操守,如此他便提出了一整套的“仁学”伦理思想。这套伦理思想由于是对人内心的约束,是把“礼”内化了的品质,在当时乃至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
[4]滕新才.中华伦理范畴·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们出版社,2010.
注释:
(1)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爱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2.
(2)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
(3)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3.
作者简介:牛翔(1988-)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籍贯(河南辉县)现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