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个皖南乡村中的礼物流动风俗
2014-12-31陈秀云
陈秀云
[摘 要]礼物馈赠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换方式之一。礼物的交换可以维系、强化并创造社会关系。本文中笔者将用仪式性与非仪式性人情来解析家乡人情伦理与礼物流动,并尝试分析礼物流动在当地产生的原因及功能。
[关键词]礼物;人情;仪式性;非仪式性
一、背景概括
从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研究礼物交流后,国内外诸多著名人类学家都对礼物进行了研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礼物交换是一种互惠性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和萨林斯对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莫斯则认为礼物中的礼物之灵迫使收礼者要作出回报,如果受者没有做到回礼,将会给自身带来一些厄运。
在中国,礼物的流动大都是和人情世故、人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强调礼物在创造、维持和改变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人情是一种由“亲情”延伸出来的世情,体现了一种交换关系,是中国人际关系基本模式的核心。在安土重迁和儒家伦理盛行的乡土社会中,人情是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交往和礼物交换行为的重要概念,礼物的流动对维护关系网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怀堂组由陈姓宗族组成的自然村,宗族意识较强。由于当地传统文化保存较好,仪式性与非仪式性礼物流动很多。仪式性礼物流动场合譬如婚嫁、丧葬、生育、寿辰、建新房、年节礼等等;非仪式性礼物流动有拜访亲戚、探望病人、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互赠等。怀堂组是同姓氏、同宗族的,同一宗族分为三个“房”。不同的场合,三个房的人情往来与礼物流动是不一样的。
二、仪式性礼物流动
作为仪式性礼物流动的代表,当地的婚嫁礼物流动具有典型性。如果是男孩娶媳妇,从订婚开始人情往来与礼物流动就有所体现。过门的时候,同一房的每家都要送鸡蛋、袜子、毛巾给新媳妇,由新媳妇带回娘家;男方的直系亲属要包红包给新媳妇做见面礼。同时男方家要宴请同一房的人吃饭。到结婚的那天男方又要宴请整个组的人都去他家吃饭,同一房的是全部都去,而其他房头的人是每家去一个。
女儿出嫁就跟儿子娶媳妇又有所不同。女儿出嫁的早上,其父母要在家宴请同一房的人,并且在中午,同一房每家派出一位男性组成送亲队,将女儿送到男方家去,回来的时候男方会给每位送亲的一份礼物,礼物基本上都是烟和糖果。女方家的直系亲属如哥嫂、弟妹等还会有钱、毛巾和袜子等。女儿“三朝回门”的时候,会带一些礼物给同一房的每家每户,像饼干、白糖、糕等;同一房的人家则会送鸡蛋、袜子、毛巾给女儿带回婆家。
不管是男婚还是女嫁,主人家的亲戚都会送礼,这时候一般都是送现金。而现金到底送多少,这就会根据他们的人情往来账簿来决定了。一般都是根据关系亲疏,亲则多送,疏则少送。
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每家每户都会自觉遵守,并且会将其记上自家的人情薄,以方便以后“还情”。这充分体现了当地村民在婚嫁中的人情往来。
年节礼是怀堂组的另一个仪式性礼物流动。年节礼是指逢年过节,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嫁出去的女儿要给父母送礼。送年节礼的礼物一般是几斤肉、糖、罐头、酒等,其他的可以由女儿家自己选择。女儿送礼后,父母方可以回送点东西,例如糖果、花生、饼干等给女儿。春节礼则需包一份十几块或一百块不等的红包给女儿。年节礼是当地必不可少的人情往来,如果不送礼,除非是父母说过的,不然就是不孝顺的表现。
通过以上怀堂组仪式性礼物流动的两种典型,我们可以看出仪式性人情即礼物流动是镶嵌在血缘关系所组织的社会秩序中的,人情的背后是道德伦理规范及其秩序状态,而人情也在不断表达和再造就这种规范和秩序。
三、非仪式性礼物流动
非仪式性礼物流动在当地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情往来。非仪式性的礼物流动主要有拜访亲戚、探望病人、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互赠等。拜访亲戚就是当地人在农闲的时候会去亲戚家走动走动,联络感情,走动当然就不会空手而去的,肯定会带一些礼物的,譬如一箱饮料、一袋水果等。下次该亲戚过来的时候也会根据上次所带去的礼物而做出相应的回礼。
而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互赠也是怀堂组的重要的礼物流动、人情往来的表现。在怀堂组,家家户户经常会做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每次做的时候都会多做一些,然后送一些给别人,用去“还情”,因为平时也会接到别人家的礼物,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平时收到的礼物进行还礼;同时也会用这些食物去联络感情,即“做人情”。
四、结语
日常性的人情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给予”与“亏欠”之间产生的人情。而礼物流动就是为了维系当地社会关系网络,是进行人情往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礼物与人情以及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地人之所以要花费金钱和人力来送礼物,进行人情往来,一方面是出自个人或家庭的道义或者情感关系,是社会和道德力量的迫使,另一方面是因为礼物流动是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在当地,好的人际关系是通过馈赠礼物,进行人情往来来维持,一旦不继续这种人情往来,人际关系就会受到挑战,会被破坏。
总而言之,礼物流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礼物赠送和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援助体系,它可以帮助处于关系网中的个体解决一些困难,同时也是处理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人情是中国社会文化中特有的本土概念,人们的礼物馈赠行为不单是为了创造、维持某种利己的关系网,它也是出于情感联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丽娜.《河南农村的仪式性人情及其村庄社会基础——深化理解村庄社会性质的新视域》[J],《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2]马塞尔·莫斯.《礼物》[M],汲骃译,陈端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黄玉琴.《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以徐家村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