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预科语文创新教育探索

2014-12-30贾敏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1期
关键词:探索人才培养创新

贾敏

摘  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现阶段的一个世界性热点问题。民族预科人才培养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预科语文教育的创新就在于由现阶段的"补"、"预"结合的知识本位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弱化知识本位的培养模式,以个体的发展结果为预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的模式和创新的方法指导预科语文教育,最终同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接轨。

关键词:人才培养;预科语文教育;创新;探索

1  预科语文创新教育的意义

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是实现我国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加强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是实现全民族共同进步的必然要求。"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速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作为预科语文教育,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之时,必须毫不含糊地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的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

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教育阶段,是实现少数民族学生通向本科院校的桥梁。在此阶段,语文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其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蕴含着博大的思想精髓,深广的知识底蕴,细腻的情感脉络和丰富的美感体验,通过阅读与鉴赏,对即将进入本科院校的各民族学生是一次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过程,在创新思维的导引下,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全面提升各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乃至21世纪竞争力的需要,是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障。

创新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称。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对于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育来说,同样如此。根据各民族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多元并存的教育和评价方式,培养适宜本科阶段学习和未来自身发展的各民族人才。

预科语文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关键。预科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科的基础,它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适应本科院校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及今后顺利开展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灿烂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总体素质,提升国家形象,形成全民族创新能力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2  预科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

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考角度 ,预科语文教育重要的是发挥这一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的人文素养与高雅的审美情趣。《大学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兼具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趣味性等特点,是加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帮助学生完成对固有知识和经验的超越,实现通过语文教育让自身有一个跨越式发展。而其创新内涵主要从如下方面思考:

(1)建立全新教育理念

改变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育模式,以个体的发展结果为预科人才培养目标。克服以"短视"的眼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来培养预科人才。要站在为本科学校负责、为学生终生负责、为民族教育负责的高度来审视和规划民族预科创新教育的重要问题,冲破单纯的工具论、脱离现实生活、束缚个性等陈旧的教育观念。只有教育观念转变才有其他的环节的可实现。而全新教育理念即在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上加强训练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自始至终把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加强思维训练,重点在求异发创造性等思维训练。

(2)启用创新教育方式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弱化知识本位的培养模式。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可以借助地域优势、创造一切条件实现语文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育过程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加以设计,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无论对问题的探究、还是观点的阐述,重在发掘学生的一个再创造问题。这样可以体现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探讨,通过任务的驱动、引领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让授课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

在教学内容上,加大阅读量与写作内容,并系统的安排语文活动课。课上老师导读、学生自读,课后多读最终形成学习方法、尝试方法、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善于设计问题、留给悬念,在学生思维方法上加以点拨,从而促进学生的发现与创造。

(3)革新教育评价体系

革新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评价和评价学生 。对教师的评价重在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同时兼顾预科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情况及走向社会的发展情况,可设计具体的教学评估指标,使之清晰明确,使评价结果有助于促进预科语文教育不断迈向新的高度。预科语文的考核,应建立多元并存的评价手段。多元化是新时期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要建立与生活、实践、研究的辐射状的评价内容。建立以教师的创新评价机制带动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建立对学生的创新评价进一步完善整体预科教育水平。

3  预科语文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预科语文是民族预科阶段必修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原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补'、'预'结合,集中力量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为本科阶段的各种专业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为少数民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2]

预科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具体在以下环节创新:

(1)教育目标的创新--以个体发展的结果为标准

首先应以"创新"为理念,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到实处。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既要把好民族预科教育质量关口,为高校输送合格的人才,更要思考未来对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在教育目标上,以学生的发展结果与社会立足为理念。对此,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阐述学校教育功能时指出:"不能把教育看作是可供选拔的机关,而应把它视为以个人发展为第一功能的教育场地。"[3]教育中积极拓宽知识面,让个人的语文知识大树枝繁叶茂;在能力目标上,经过学习,能顺利解决学习、生活,将来工作等会遇到的问题;在素质目标上,在阅读与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学论著中,拓宽文化视野,培养科学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最终提高文学修养。

(2)教育内容的创新--让语文与现实相对接

预科语文教育应把教材作为一个学习母本,在此基础上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形成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借助信息与网络平台,不断充实并更新教育内容,不断注入现实的源头活水,让语文与现实生活对接,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以此加强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加强学生的"语文蕴含在生活中,生活中需要语文"的思维理念。同时,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包容、开放的学习内容,沟通学科内外的联络,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3)教育过程的创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兴趣和任务驱动为先导,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围绕教学大纲,加强课外延伸活动,巩固、扩展、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习空间,而不是局限在小小的课堂上。让学生形成语文无所不在,从而加深认识,灵活运用,随时积累。最终达到掌握语文知识并指导实践的目的。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建立语文学习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活动,实现语文学习全天候、全覆盖的教育过程。

(4)教育方法的创新--探究与任务驱动为目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最终目标是为了"不教","教"给的是学生开放的思维方法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上通过问题的探究和任务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适合本科院校的学习模式。在传统一贯不变的讲授、启发等方法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通过增加探究和任务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创新能力,提高预科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5)教育评价的创新--以思维与能力为标准。

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只考虑知识水平,不评价能力的高低。这与当今社会、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实际要求有明显差距。"所以,在预科语文教育评价中一方面增加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并把学习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作为评价的标准,创新教育重点培养"应世"本领,倡导"多元并存"的理念,改变以知识本位的评价方法,从评价导向上注入创新的元素,最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少数民族人才;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加大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比重,建立以"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三大板块式的评价内容作为预科学生的评价内容,以此促进预科学生尽快补齐自身的短板,从而以自信心和自我实力步入本科院校深造。

综上所述,预科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创新模式培养新型少数民族人才,为高等学校输送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预科生。因为创新教育是一种智能教育和人格教育,它具有最为鲜活的生命力。

民族教育事业任务艰巨,因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是在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语文学科是工具,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重性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分析,尽量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科学设计语文在听、说、读、写每一项能力的训练目标,引导学生以关注人生、放眼世界的胸怀和视角投入到语文创新教育的学习训练状态之中。发挥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使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的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积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九章:民族教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8761.htm.

[2]《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版) 编写说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刘卫平.和谐文治:高校大学生危机治理的善治模式与实现路径[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1).

猜你喜欢

探索人才培养创新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