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面构成在书籍排版中的运用
2014-12-30卞颖琪
卞颖琪
摘 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全球进入多元化时代,人们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也在随之改变。现在书籍众多,怎样短时间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阅读欲望,书籍版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好的版面会使书籍增添艺术性和趣味性,吸引消费者阅读,从而获得知识。现代的版式设计不能单单只靠感觉,也不能简单的进行文字的排列,而是应该将自己的创意思维和排版方式巧妙的结合起来,给读者呈现出一种艺术性的特征。而平面构成的设计原理在版式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文字和图形的排版,还是从整体的形式美上,都对书籍本身有着重大影响。当然,现在的版面设计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有句老话: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无论怎么改变,平面构成的构成原理都是版面设计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平面;书籍;排版
无论在书籍设计,还是户外广告、海报、招贴等设计中,版面设计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版面设计是一种图文编排,也就是在一定的版面空间里,根据客户主题需求,通过平面构成的设计方法,结合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对文字、色彩、图形等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明确又不缺乏创意的表达出产品的信息给消费者,达到消费者的认同并刺激他们的购买欲。
平面构成相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并不陌生,这是学生进入大学时第一学期便要学习的内容,可见它的重要性。版面设计主要包括的元素有图形、文字、图片等。如果将这些元素放在平面构成当中,则可表现为点、线、面的排版方式。学生们都知道,平面构成就是让大家学会运用点、线、面组成结构严谨的各式各样的形态,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韵律形式感。所以学生们不妨可以将平面构成的设计原理带入到版面设计当中,无论这个版面在编排的形式和内容上多么复杂,最终都可以归纳成点、线、面的这些基本的形式要素。这是设计版面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在进行书籍版面设计时,基本上都是图文结合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做设计练习时,都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样去进行排版,只是在凭自己的感觉进行设计。其实版面设计需要考虑文字与图片之间的配合,文字的编排是否合理,字号选择大小和图片的大小是否成比例等等。从学生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出他们的整体版面十分散,不整体,看不出重点在哪里,这是很多学生的设计通病。这时候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的平面构成知识与版面设计相结合,无论整个画面多么复杂,可以将单独的一个字当作是"点",它的作用就是可以利用点的瞩目性的构成原理,将其运用到标题设计当中,设计时强调标题的醒目和清晰,给读者可辨性和可读性;当字变成一句话时,就是一条"线",线是比较有韵律的,也有自己的性格,在版面设计时,要根据主题设计"线"的性格,不同形式的"线",如刚柔、粗细、虚实等,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力,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比如发布关于化妆品的产品信息时,可以设计成比较柔软的"线",显示化妆品的柔和,带给肌肤很柔的感觉。发布关于时尚信息的时候,便可以设计成比较动感的 "线",给人以刺激、紧张、给人以欲望的感觉。所以"线"的作用往往就是增加整个版面的活跃度,起到引导作用;当一句句话排列成一个段落时就变成一个"面"或者可以将一张图片当成一个"面",面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由于面的体积较大,所以在版面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整个版面协调统一。学生们可以将"面"设计成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心形等等构成图形,吸引消费者注意,而一些重要有用的信息也可以放入这个"面"中,通过这个"面",让消费者能深入了解产品信息, 商家达到盈利目的。
当然,在版面设计时,即使知道了点、线、面的构成的应用,可是不能将这些元素进行合理的组合也是没有用的,必须要遵守一定的构图原则,呈现出新颖的效果。学生们还是要从艺术的角度去进行加工,合理编排,取得效果。在进行排版时要增加一些变化,不能简单的就是对文字进行排列,要增加其独特性。那怎么样才能提高画面独特性呢?便可以用各种视觉元素的对比来表现,比如形的对比(元素长短、大小等),量的对比(数量的多少,疏密等),质的对比(松紧,软硬)等。这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的排列方式,不会千篇一律,也不会给读者带来视觉疲劳,反而可以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平面构成在现代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原理很简单,可是学生们应当学会如何去运用。它主要是用点、线、面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形式感的画面。它让学生在进行版面设计时,整体画面不会散,看起来统一协调,主次分明,将版面主要信息强有力地传递给消费者,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学生们在实际运用构成原理时必须学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解,对版面进行视觉的上的创造,培养对设计的敏感度,现在的设计都讲究创意,设计师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让自己的设计跟着时代脚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李丹著.平面构成基础[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2]张鹏,王志敏主编.版式编排设计[M].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3]党晟,编著.字体符号版面设计[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