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高职院校《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12-30李旭东张国栋胡清根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李旭东+张国栋+胡清根

摘 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要求,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实际,根据长期的教学研究,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改革的建议与实施方案,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背景  高职院校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48-01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对《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要求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近机类专业学习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学生在对液压、气压等基本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首先应达到熟练分析常见基本回路的目的,同时还应逐步实现独立分析系统、排除设备回路故障及创新设计等目标,使所学知识更加贴近生产一线,从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2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体现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改革

“注重技能、亲近业界”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育理念,同时应该秉承以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根本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校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按照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必由之路。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应充分考量突出工程实践教育特色,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及工程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形成针对性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的要求。

2.2 理论教学改革

(1)把枯燥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多媒体立体式教学中。

我们都知道,《液压与气动技术》中繁多的概念既抽象又难理解,往往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瓶颈,要想使他们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必须走好理论基础这关键的一步,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早已偏离预定的航线。课堂理论教学改革的宗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总结与探讨,发现把动态、立体的教学方式适当地融入到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以课件中嵌入flash动画、实践操作视频、模型演示等为主要形式,也正是有了这些多媒体形式的加入,使得相关专业知识变得更易懂,更生动,以往教学过程中绞尽脑汁讲解,而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在立体式教学中迎刃而解。

(2)让多样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经过调研发现,当今90后的大学生,更希望得到认可与赞扬,更希望在课堂上使自己参与进来,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利用手中的教学手段迎合他们的需求呢?这就需要让多样的教学手段贯穿始终,常见的效果颇佳的有任务驱动法、互动参与法等形式。同样是一节课,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合理分配到学生小组中去,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成效远远超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这些都是以往教学中稀缺的重要环节。

(3)丰富的课后学习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早已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课后自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QQ、微博、微信、个人主页等遍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这也是我们教学所要探索与推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认识到,教学不仅,也一定不能局限于教室,我们可以利用QQ空间进行作业布置与习题分析,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访问微博了解课程发展动向,更可以把相关知识、动画、视频等上传至指定的主页,供学生浏览学习,让学生以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汲取。这也将成为《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改革最有潜力的阵营。

2.3 实践教学改革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所有的理论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我们发现,以往的实践教学仅仅是对常见的液压、气压元件的拆装、简单回路的连接,而当问起为什么回路这样连接,有没有其他方式时,学生便鸦雀无声,这种尴尬会一直从学校带到工作岗位上去,就无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如何实践呢?我认为,要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要有充足的实践课时作保障。首先应在授课计划上做好统筹,其次,在开展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应把师生进行适当“换位”,即老师更多地充当组织者,而不再是“指挥者”,对于回路连接、故障分析等环节,要撒开手,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动脑动手。这样,才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助推理论的效果。

2.4 成绩考核方式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传统的70%和30%的成绩考核方式并没有包括这些内容,因此,陈旧的思路一定要改革。满意的一份笔试成绩固然重要,但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更是社会所急需的。因此,笔者认为,实践性操作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考量应不低于学生总成绩的30%。具体可以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改革:(1)平时考勤与作业占15%,主要是对课堂出勤的约束和少量作业进行打分,作业尤其要体现少而精的原则,关键提倡独立思考与解答。(2)课堂表现与创新程度占4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分析,应用创新等方面将在这个考核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3)期末考试成绩占45%,这是对整个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检测环节,笔者认为,对于试卷的题型结构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变,把应用性更强的题目分值比例适当调整,比如说,可以多同时,还应该适当设立一些奖励机制,通过加分等形式鼓励学生创新,让他们在新型教考制度的驱动下,在学习中“走近工作岗位”。

3 结语

全面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是要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于构建以工程教育为核心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力军,我们将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牢牢把握教育创新,教法创新的思想,为创造出符合学校发展、迎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新.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1):125-126.

[2] 易军,陈水胜.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液压与气动,2013(8):129-133.

[3] 胡庆贤.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9):187-188.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