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模式初探
2014-12-30汤丁丁
汤丁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多模态视角下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模式初探
汤丁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一直较为薄弱,但有其特殊性。随着多媒体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弥补了传统外语教学教学单一的文字语言模式。通过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兴趣,但是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模态 高职高专 艺术设计专业 英语教学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英语教学的难点
1.艺术设计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
艺术设计类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对图片色彩声效等刺激特别敏感,然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稍弱。其性格崇尚自由与创新,具有探索和冒险精神,而不是简单遵循教师的指示,因此对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但是同时其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
2.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英语学科,入校时一些学生基础就比较差,因此缺乏信心,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英语学科有较强的畏难情绪。现行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其兴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多数艺术设计类学生英语学习为工具型动机驱使。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突出的国际性特点,学生中潜藏着强烈的英语学习愿望和学习需求。他们希望从根本上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的指导下,通过建立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主题教学模式,将英语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确实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二、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Halliday(1973:1-2)把语言看做一个社会符号系统(social semeotic),即一个表义系统。语言外的其他表义系统还有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这些表义系统与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这种观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近十几年来,许多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由五个层面的系统组成[2],分别是:(1)文化层面;(2)语境层面;(3)意义层面;(4)形式层面,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5)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
三、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在高校中的普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声音模态的交际,影像、图片、教师的手势、语态等模态也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多模态教学体系下,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多模态特点,教材本身包括的文字、图片、色彩甚至附带光盘、网络课堂,谨慎选择教学内容,协调使用不同的教学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交际法等和教学技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重新认识从前被忽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非语言符号资源,充分利用多模态协作,弥补传统课堂单一文字和语言模态的缺陷。
广义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学不仅包括教授知识和理论,而且包括教学生提高技能、能力和素质等。这些因素与Kress和Van Leeuven所说的“修辞/认识立场”、“修辞框架”相关[3]。据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五个主要教学目标类别,即把教材看做权威,照本宣科;把教学看做知识传授,设法帮助学生理解;把教学看做一种程序,帮学生掌握技能;把教学看做一种经历,让学生参与实践;把教学看做一种手段,帮学生发展表意资源[4]。
教学程序可以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的变化不断变化,其中的教学阶段在不断变化,而且每个教学环节有其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态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课堂的宏观教学情景和目标,而且要考虑每个阶段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更要为每个具体的教学阶段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模态组合。
1.改进教材权威型的立场,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材。
在把教材作为知识权威来源的理念指导下,老师的任务是按照教材提供的知识学习程序和步骤组织教学,没有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余地,但能使教师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尽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都不认同,但这种教学理念还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量存在,特别是在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中。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媒介,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和学习效果。然而,外语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不同的是,在外语教材中,不仅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学习的难易程度安排的知识教学程序,而且有技能的培训程序和措施。所以,它可以不完全是知识型的,而是混合型的,有时也可能是以能力为主的,如在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驱动下,编写的教材都具有这个特点。目前,国内还没有较具影响力的艺术英语教材,大多数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所用的英语教材均为综合性的英语教材,尽管少数院校勉强使用了标有艺术英语字样的教材,也往往因教材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师资的不完善而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构建大学英语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有一套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水平及艺术专业本身特点的艺术英语教材。
2.将知识获取型的模式和技能训练型的模式相结合。
知识获取型的模式把教学看做知识学习的过程,设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是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存入记忆中。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使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解释、说明、演示、问答、讨论等。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大部分都是以这种模式为主的。
技能训练型把教学看做一种程序,帮学生掌握技能。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设法帮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其中心是行动和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做”的过程。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知识传授或者是辅助的,帮助获得技能,或者根本没有地位,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训练、做事、行动、演示等。目前这种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是词汇量不足和语法掌握不准确,从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英语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掌握。因此,如果一味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知识获取,就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没有基本能力,技能训练也无从谈起。此外,高职高专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以英语为工具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因此,高职英语的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只有两者完全吻合,高职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艺术设计类的学生面向国际市场,所学专业知识更加前沿,因此对技能训练型的模式有更高需求。突出职业性的技能训练模式能在真实的职场或模拟的职场中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从“懂知识”到“会应用”,从而获得根本提高。
3.根据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性格特征,适当采取经历体验型模式。
经历体验型模式把教学看做一种经历,让学生参与实践,其基本理念是“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所以,这种教学理念是老师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交际过程,在实践中自己体会语言的特点和规律[5],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交际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的主要过程和阶段是行动和行为,知识传授在这里没有地位,教学的过程主要为做事、行动、活动等。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对真实体验较为敏感,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适当的经历体验能够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参加外籍教师讲座,与留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与专业相关的项目,都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语境,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具体化。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对客观条件要求较高,真实情境并不可能随时发生,因此只能适当穿插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作为补充。
4.通过第二课堂提高资源发展型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比重。
资源发展型模式把教学看做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发展表意资源。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用尽各种手段来发展学生的表意资源。这样,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涉及获取所必需的交际技能和素质,还涉及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有关文化和社会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由于资源发展型模式对英语教师本身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交际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还需对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但是由于高职高专中英语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资源限制等多种原因,这种模式一直未能得到充分运用。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第二课堂的兴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网络课程等手段,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发掘资源,帮助学生对专业背景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从教学的途径上讲,由于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的方法和程序也应呈现综合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的所有方法都可以拿来用,关键是各种方法都用得适宜和得当。本文探讨了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及理念,但这个研究还是初步的,本研究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优化,以及细化和系统化。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Martin J 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3]Kress,G.Jewitt,C.Ogborn,J.&Tsatsarelis.C.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Rhetoric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M].London:Continuum,2001.
[4]Kress,G.&T.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5]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