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4-12-30李志荣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

李志荣

(咸阳市实验中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浅析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李志荣

(咸阳市实验中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时间与空间概念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历史与地图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深化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提高历史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历史地图 空间 课堂教学

构成历史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反映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脉络,空间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舞台与环境,时空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历史。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唐的事情。”[1]梁启超言:“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2]有人把地图看做是历史的第二语言,并且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由此可见,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了解与历史紧密关联的地理。比起文字的表现、表达形式,历史地图在反映历史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更具有简明、直观的特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准确的空间概念,又可以更精练、直观地再现当时历史的各个侧面,拓展历史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有效地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增强教学效果呢?

一、借助地图,使学生明确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概念,为学好历史奠定地理、地图知识基础。

如中国古代史上与春秋战国、秦统一相关的诸侯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百越,丝绸之路及与其相关的西域、楼兰古国、葱岭,与唐代相关的安西四镇、渤海都督府,与元朝相关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宣政院辖地,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西洋、南洋,等等。中国近代史上与香港相关的香港岛、九龙司、新界,列强强取豪夺的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华北事变涉及的“华北五省”,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抗战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等。世界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区及其范围,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欧洲、欧洲大陆、中欧、西欧与东欧,北美、中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中东、近东、远东、中亚,等等。这些历史地理概念只有借助历史地图才能讲清楚,学生才能弄明白,区分清楚,才能为学好历史扫清障碍。

二、运用地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

历史学习涉及大量的地理概念、地名,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若适当运用地图,使历史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先后开辟十多个通商口岸。这些通商的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易记牢。对此,我们可以借助《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记忆:第一次鸦片战争开辟的五个通商口岸由南向北依次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简化记忆——广厦福宁上(谐音光下不能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开辟的十个通商口岸,其空间分布类似“木”字。首先把这十个地名分为三类:第一类:横轴(一横)——长江沿岸从东到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第二类:纵轴(一竖)——沿海岸线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第三类:位于岛屿的有:琼州(一撇)、台湾、淡水(一捺)。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这两幅地图引导,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概括其地理分布特点:海陆交通便利,对外贸易方便。相对内地,这些地区口岸开辟得早,与西方接触得早,自然经济解体就较早,且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这就从自然、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帮助学生明晰了近代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重要城市为什么会率先成为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之地,民主革命及政治运动发源地、思想文化传播中心、民主仁人志士诞生地,乃至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的重要成因。

三、借助地图,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拓深学生的思维空间。

脱离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借助历史地图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积极加以实践,既能使学生易于学、乐于学,又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历史地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如教学中国近代史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有何异同时,除了用语言表述其区别外,还借助《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两幅地图,既使学生明白两者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原因,又让学生充分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概况、特点、原因等较抽象的知识。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历史知识进行对比,养成一种习惯,历史思维能力肯定会显著提高。

四、巧用地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脱离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借助历史地图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积极加以实践,既能使学生易于学,乐于学,又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意大利既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却为什么没有率先开辟新航路、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呢?仔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就可以发现地图中隐性的历史信息: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了商业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意大利没有发生宗教改革,未能突破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将它放在15世纪前后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意大利资本主义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政治上封建割据;经济上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思想方面未能突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五、活用地图说明历史现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利用《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形势图》、《唐朝疆域形势图》、《清时期疆域全图》、《中华民国全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等地图中的疆域四至、统治区域、行政政区管理、政治权力中心、民族分布等相关信息,让学生明晰我国今天的行政版图是从古至今不断演进变化的结果的历史线索;明白中华民族大家庭建立和发展的过程,领悟中国悠久历史文明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明晰西藏、台湾、钓鱼岛等是中国自古及今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土。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厚重的历史感,又能认知祖国的内涵、领土的意义、民族团结的价值、尊重历史的必要。这种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是任何语言、文字表述都无法替代的。

六、对比运用地图,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如利用《分散的世界文明图》、《古代希腊城邦》和《古代罗马》三幅图,让学生从文明的角度分析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异同,并解释形成的原因。若抛开地图,单凭语言来解释,学生是无法胜任的。借助三幅地图,学生便会从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得出认知:古希腊罗马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资源环境,位于欧、亚、非三洲要冲,交通便利;属于地中海式气候,盛产椰子等,便于海上贸易、交流。其文明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大江、大河中下游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宜农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具有内向型、封闭性,缺乏个性,盛行等级、集权、专制等。

历史地图是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的直观教具,对此,历史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系统的运用。课堂绘制历史地图,不要一气呵成,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先画出主要轮廓,然后根据讲课的进程逐步添加内容。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其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学习、善于总结、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就不难发现它的存在和价值。

总之,尺水可以兴波,寸图可以包纳乾坤,三尺讲台可以尽撒智慧。对历史地图的有效使用,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方法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又有助于深化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学习能力。

[1]韩生宪.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8.

[2]崔姣姣.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学生写的话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