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4-12-30范佳薇

文教资料 2014年25期
关键词:文明史中学文明

范佳薇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陕西 西安 710119)

试析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范佳薇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陕西 西安 710119)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期”。就中学历史课程而言,专家、学者们开始关注文明史观在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线教师也有意在教学中应用文明史观进行教学。本文从文明史观的概念、内涵及文明史观如何指导中学历史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文明史观 中学历史教学 应用

一、分析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著作《路易十四时代》、《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伏尔泰之后,雅各·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又将文明史研究向前推动。随后英国历史学家古奇和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提出了文化形态史学派。文明史观的真正创立者是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以其毕生精力出版了巨著《历史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文明史观。法国年鉴派大家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对文明问题做了细致入微的辨析,强调文明的演变是一个长期过程。此后,西方文明史研究巨著层出不穷,文明史研究成了史学界的主流话语。

新中国成立以前,何炳松教授就曾提出将文明史、社会史等西方史学观念引入中学历史教学。20世纪90年代后,文明史观逐渐被中国学者接受、学习,在中国形成一种文明史学术潮流。刘宗绪等大批学者开始从人类文明演进视角研究历史,文明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著作。

文明史观,又称文明史研究范式,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来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文明史观从文明的态度审视历史,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看成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文明史观从整体史的视角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关注文明的演进过程。它注意在历史研究中将各国史与世界文明史有机联系起来,在整个世界文明史的大范围下审视各国史,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将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众方面融入文明演进中。

文明史观的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首先,纵向划分,“文明”可划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划分,文明可以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次,文明史观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以此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第三,文明史观强调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之间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历史暂时的倒退等。文明史观强调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人类坚韧不拔追求文明的步伐。第四,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多元性,历史发展多样性。文明史观要求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各文明独特性,更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最后,文明史观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这一大的范围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从世界其他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关系这一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二、文明史观如何指导中学历史教学

迄今为止,课改已走过十多个年头,课改理念也得到了初步实践。在本轮课改中,中学历史学科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强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尽管本次《历史课程标准》没有指明文明史观,但纵观《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并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这是本次课改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在课改启动时,高考命题专家曾明确指出“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

1.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学历史课程资源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已习惯于一个纲、两个本、三类题、四环节、五本书的教学思维定势。(一个纲即历史教学大纲和由此制订的考纲。两个本即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能力。三类题即选择题、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四环节即听讲解、记笔记、下题海、上考山。五本书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学历史教师多把教学资源理解得过于狭窄,认为教学资源就是教科书及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新课改背景下,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打破了以前的通史体例,将高中历史分为必修与选修结合的体例,必修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分别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选修部分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包括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六个模块。这与文明史观中将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对应。这样的模块与专题结合的体例,在一定程度上将人类历史上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明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学生更易于把中国文明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看待,有利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形成。

课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历史课程的学科体系,教师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按照文明史观中提倡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兴起和扩展的顺序,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适当增添史料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的教学设计。鉴于中学历史教育人文性特征,一线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结合文明史观及学校当地资源特色,将本地资源整合入课程资源体系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历史课程。

2.用文明史观指导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引领学生思考、评价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演进发展过程,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之间的关系,承认并尊重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文明的独特性,注意文明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在讲授近代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中外联系,将中国的近代化置于当时大的世界背景下,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在这一时期的碰撞、交流、融合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近代化产生、发展历程,对这段历史形成一个立体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贯穿整体的教学指导思想,用文明史观指导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观念的世界公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当前历史教学淡化阶级斗争史,强调制度史教学。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教师在教学制度史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引导学生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努力。

3.用文明史观帮助学生复习历史

纵观课改后的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对文明史观的考察日益突出,其在高考中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成了高考历史试卷设计的主导理论。高考对历史教学具有指向作用,有鉴于此,用文明史观帮助学生复习历史十分重要且紧迫。

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按照文明史观的观点,帮助学生理清文明史观的内涵,注意用文明史观分领域梳理课程内容,同时把握好历史与现实、文明成果与之付出代价、多种文明并存、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这四对关系。

[1]张忠祥.试析布罗代尔的文明史观.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吴苏苏,王晋.文化史观视野下的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刍议.教育学术月刊,2009(3).

[3]李宗奇.略论布罗代尔的文明史观与历史教学.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2(5).

[4]吴延娟.文明史观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的应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5]王世光.“文明史写法”与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教育学报,2009(02).

[6]郝海萍.“文明史”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海二期课改高一历史“文明史”教科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7]王光宇.基于文明史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苏州大学201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8]王立.试析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7~8).

[9]穆易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与改革.《历史教学》,2005(4).

猜你喜欢

文明史中学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在多解中学创新
《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
如何从文明史角度讲授古代希腊文明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对不文明说“不”
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