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堂的跨文化性与戏剧教育的应用
2014-12-30匡洁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匡洁(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外语课堂的跨文化性与戏剧教育的应用
匡洁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外语课堂的跨文化性要求外语教师与外语学习者具备跨文化认知及跨文化应用能力。跨文化认知的复杂性、教材和课堂环境的限制性,导致外语课堂跨文化教学陷入困境。戏剧教育可以把抽象的文化具体化,把跨文化学习转化成跨文化实践,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本文从外语课堂的跨文化性出发,阐述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历史与现状,探讨戏剧教育在外语课堂中的作用与应用方式,试图探索外语课堂跨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
外语课堂 跨文化性 戏剧教育
一、外语课堂的跨文化性
跨文化性是两种文化相遇具有的特殊性,由于有多种参数的介入,这种特殊性的体现方式千变万化,成为一种异态复形体[1]。外语学习与外国文化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必然要与另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世界相接触。因此,外语课堂是本文化和异文化相遇的跨文化场所,具有跨文化性。外语教师、学习者、外语教材、教学方法等作为参数影响着这种跨文化性。从词义角度看,跨文化性概念中的 “跨”有三层意义:“之间”,“共同—共处”,“和互动—相互”[2]。我国中德跨文化研究学者王志强指出,就跨文化关系建构和跨文化接触而言,除上文涉及的三层语义外,“跨”还应包含对立和对峙这一语义,进一步阐释“之间”、“共同”和“互动”的意思,其中共同性指共通性,指不同文化人员拥有共同文化行动意识。因此,外语课堂要基于两种文化间的共处,建构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互动,避免与消除对峙性[3]。这就要求外语课堂基于外语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人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受文化的影响,并以此认识到本国文化标准和外国文化标准的相对合理性与正确性,最终通过反思扩大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增强对外国文化的宽容。
外语课堂的这种跨文化性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跨文化性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具备外语知识、文化教学意识和方法,以及用外语教授跨文化的能力等。此外,教材内容的限制性与教室这个限定的课堂环境向外语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外语课堂中大多数跨文化学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对比、国情知识对比等实施完成,常常导致外语教师在处理纯粹语言材料中偏离跨文化目标。
外语课堂的任务不只是进行文化对比,更重要的是做本文化与异文化的桥梁,通过这种桥梁,学生产生新的文化认知。达到这种能力的关键方法是将外语知识、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行动力等相结合,打造真正的跨文化外语课堂。
二、戏剧教育与外语教学
(一)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
戏剧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教育是专业性的,是按照戏剧原则,以表演结果为目的、以作品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广义的戏剧教育以促进参与者的整体发展为首要目标,即促使参与者的个性发展与自我发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使学习者试着以自身对世界的想象为起点,以角色扮演、图片展示、口头复述等形式,通过实际与他人的互动,将个人的知识、经历、表演的创造性及灵感融入其中,使想象具象化,最后让学习者对戏剧体验进行深度反思。因此,广义的戏剧教育强调的不是如何学习戏剧表演,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合作性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可以改造学生的社会能力,并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地设身处地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应用在外语教学中的戏剧方法是广义的戏剧教育。
(二)戏剧教育与外语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把戏剧作为教学和学习方法应用到外语教学领域,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英国教师Finlay Johnson最早把戏剧应用在外语教学中,她将课本内容编排成话剧,让学生进行表演,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并加深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1911年,Finlay Johnson出版了《教学中的戏剧方法》(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这本书被认为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戏剧方法的著作。1917年,英国教育者Cook在《游戏方法》一书中指出表演和游戏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在Finlay Johnson和Cook等人的影响下,英国戏剧教育渐渐从小学拓展到高中及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1992年,英国国会认为戏剧应归属于英语领域的学习,奠定了其教学法的身份地位[4]。
随着人们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学习,还包括文化学习,戏剧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作用被逐渐开发完善。Fleming认为,戏剧比起简单地试图重复一般真实生活情景的游戏,具有更多潜在可能性,戏剧可以让学习者从情感上接近目的语文化[5]。Fleming的这种观点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戏剧在外语教学课堂上的作用进行了再思考,让教师与学习者通过戏剧表达自己对外国文化的感知,借此了解外国文化。为了获得关于文化的认知,人们必须认识到文化是怎样渗透并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要准确考察一种文化,就必须考察与此种文化相关联的各个方面,导致文化认知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戏剧可以使人清楚人们是如何生活、思考及行动的,也就是说,戏剧表演是感知和探索文化对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的过程。透过戏剧中的动态经验,学生敏锐地对自我及周遭世界进行观察。Neelands认为,戏剧使文化变得可感、可论及可变[6]。因此,戏剧是感知文化、学习文化的工具。正如Bolten和Heathcote认为的,戏剧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目光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向到对个人和文化价值的认知[7]。
最近十几年,德国奥登堡大学对外德语专业的教师Manfred Schewe在“戏剧式的外语课堂”领域的成绩斐然。由他设计的在外语课堂实施戏剧教育的课程框架,目的不仅仅在于充分利用戏剧的潜在可能性,更倾向于在外语环境中如何正确地使用戏剧教育[8]。
我国把戏剧教育应用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学者才逐渐开始研究介绍欧美的戏剧教育。1978年,我国学者任可翻译并发表了文章《角色表演:对于实践的检验》,指出了角色表演的利弊。1985年,《国外外语教学》杂志刊登了邬展云翻译的文章《替代——一项用于外语教学的心理戏剧技巧》,该文探讨了戏剧技巧用于外语教学的方式。之后,从九十年代至今,有关教育戏剧的外语教学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来看,各国学者在戏剧教育对外语教学的促进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如何具体在外语课堂上发挥戏剧教育的跨文化作用,还不够深入,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下面,本文就尝试从教师入戏、学生入戏和集体反思三个方面探讨戏剧教育的跨文化实践方法。
三、外语课堂中戏剧教育的应用
(一)教师入戏
教师的身份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协助学生完成戏剧的合作伙伴。为此,教师需要参与到戏剧中,与学生共同互动、学习、成长。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虚拟的角色中体验戏剧中的情节,交流感情,这样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共同发现新的认识。只有切身体验自身角色在戏剧过程中的感受和转变,教师才能在反思阶段引领学生进行讨论并行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教师入戏之前,教师应在课前做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围绕一个教学主题设计令学习者信服的戏剧教案。该教案除了包括传统教学时间、教学目标与内容外,还应包括教学道具、确保可以尽可能提高跨文化能力的戏剧设计及教学反思。在戏剧课堂的第一个阶段,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戏剧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对戏剧学习产生跨文化敏感性。学生必须明白,他们将用一种非传统的方法来学习,必须将外语与行为相结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切要从教育对象出发。
(二)学生入戏
为了避免教师对文本内容的阐释阻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应首先让学生画出他们在阅读中觉得最有趣、最特别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诵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接着在一系列热身练习之后开始戏剧表演。
笔者曾经尝试用两个教学课时对一个名为 “在德国人家做客”的故事进行编排、表演。故事的大致情节是:一个周末,一个中国人如约去拜访一对德国夫妇,因考虑到德国人严谨的时间观念,就提前十五分钟到达,然而,此时的主人们还在忙碌地准备着晚餐。与这个中国人相反,受邀请的另一对德国夫妇到达时,已经比约定好的时间晚了十分钟。在吃饭的时候,当主人询问这个中国人是否要再吃一点时,为了显得有礼貌,这个中国人拒绝了主人的好意,却在心里期待着主人的再次询问,可是主人并没有这样做。与此相反,受邀的另一对德国夫妇很愉快地并且很直接地接受了主人的好意。最后,这个中国人自认为很有礼貌地完成了拜访,却饥肠辘辘地回了家。这个小故事展现了中德两国不同的礼仪习俗,包含时间观念、做客礼仪、就餐礼仪及拒绝等多种行为方式。
围绕着故事情节,学生首先分小组以课文为基础编排戏剧台词,设计戏剧动作,为戏剧表演做准备。接着由一组学生先进入角色,开始戏剧表演,另一组学生观察并记录表演中引起他们特别注意的地方。表演结束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是怎样感知跨文化冲突的、有哪些原因导致这些冲突。整个编演及探讨就是学生自主地探索中德双方时间观念差异及行为方式差异的过程。
(三)集体反思
最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反思在这堂课中获得的体验,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或者每一个小组提供反思机会。在这种反思过程中,主要应考察戏剧学生经过表演与讨论产生的认知改变。通过原有知识经验与戏剧故事中的经验交集,学生有可能改变或丰富对文本内容和世界的原有认知。如果这份经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类似情景时,这种经历就有可能促成新的行为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使学生将戏剧中的体验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相连接,产生新的认知。如拜访者提前到达为什么会让主人觉得尴尬?中国人的礼貌为什么会导致他饿着肚子回家?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文化差异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解决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不熟悉的事物或规则会对我们熟悉的感知和视角提出挑战,我们必须接受和忍受这种不同。因为只有在宽容的环境中,才能达到跨文化学习的目的。教师还应布置相关家庭作业,如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及认识的改变写下来,这样可以深化反思,进一步达到跨文化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外语课堂的跨文化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外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基于戏剧教育的外语课堂可以丰富传统教材中单调枯燥的语言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者的实践经验,加强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树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强化外语学习效果。
[1]钱敏汝.跨文化性与跨文化能力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编).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第三集[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
[2]Wierlacher,Alois.Interkulturalität.In:Wierlacher,Alois/Bogner, Andrea,Handbuch interkulturelle Germanistik[M].Stuttgart/Weimar:J.B.Metzler Verlag,2003.
[3]王志强.跨文化性与跨文化日耳曼学[J].德国研究,2013(3).
[4]徐俊.戏剧教育——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3).
[5]Fleming,Michael.Cultura Awarness and Dramatic Art Froms.In:MichaelByram und MichaelFleming.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Approaches through Drama and Ethnograph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Neelands,Jonathan.Beginning Drama.London:David Fulton Publischers,2004.
[7]Bolten,Calvin and Dorothy Heahcote,1998 Teaching culture through drama.In:Michael Byram and Michael Fleming. 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Approaches through Drama and Ethnograph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8]Benedikt Kessler.Interkulturelle Dramapädagogik[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Peter Lang,2008.
项目名称:2013年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青年项目(2013Y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