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索职教新路 拓展人生宽度

2014-12-29丁锐

职业 2014年2期

嘉宾简介:

张颖梅,从教至今21年。中学英语专业高级教师。工作勤恳细致,但求无愧于心。善于执行和总结,勤于探索和思考。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师能力竞赛一等奖。2012学年任赴美中文教师一年。在教学经历中,坚信教学创意来自瞬间突现的灵感,更是无数阅历和经验积累后的悟性。对学生,真挚情意、用心引导;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看重学生目前的心灵舒展和今后的情感幸福。心中挚爱的是师生心灵碰撞融合后的感动,珍藏的是每次苦苦追寻后心有所得的欣喜。期待每个孩子的成长如同耐心等待一朵花的绽开。

教学格言:用力绳锯木断,用心水滴石穿。

“2014,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专门为职高学生编写一本介绍杭州景点、饮食、建筑等风土人情方面的英语教材,让学生在遇到外国游客或客户时能用简单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从而赢得游客和客户的好感。”这是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张颖梅的梦想——从教二十载,她一直追随时代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学习和探索, 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和杭州的职业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追根溯源,解密学生之叛逆

张颖梅原本不是职业学校的教师,1992年毕业后她任职普通高中——杭州市第三中学的英语教师。1994年,该校与红星职业学校合并组建了职业学校(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前身)。学校性质转变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职校学生张扬的叛逆性格以及对学业的自暴自弃一时让张颖梅老师很不适应。

“无论老师怎么努力备课,课堂内容安排得多么丰富,学生们就是不能安静地听课。”面对这些不省心的职校生,张颖梅老师一度深感烦恼,脑海里常常蹦出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这群孩子的表现总是差强人意呢?张颖梅老师开始思考和探索,她要解密学生叛逆的原因,找到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她开始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明星、歌曲、话题,了解学生青春期的困惑与烦恼,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

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话题”,使她与学生的相处和交流变得容易和顺畅了。学生告诉了她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许多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长环境大多很特殊,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孤独留守的孩子比比皆是,而单亲家庭更是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他们要么经常违纪,要么行为举止怪异,要么性格内向孤僻,这与家庭环境冷漠、家人关系不和睦关系密切。他们缺乏亲情、渴望被关注却又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于是通过违纪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这一发现让张颖梅老师真正痛心起来,从此,她以自己爱的方式来研究学生、教育学生、温暖学生。

从2009年起,张颖梅老师在教学之余对自己任班主任的商务英语班的4名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她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更多地了解学生,并用自己的爱心和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在研究过程中,张颖梅老师通过细致观察,记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异常行为、处理经过以及进行家庭访问、与家长深入交流的情况,分析他们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与家长一起尽力帮助学生解开心结,纠正偏差的行为。

小黄是一位聪明、活泼的男生,为人大方直爽,成绩也不错,但性格浮躁、冲动,缺乏恒心和耐心,对没兴趣的课程或情绪不佳时就会在课堂上睡觉。在调查中,张颖梅老师了解到,小黄父母在其12岁时离异,他虽然归父亲抚养,但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根本无暇顾及他;他与祖父母生活,但老人年事已高,无力管教;母亲经常忙于工作,不了解他的情况,偶尔的管教又过于简单和粗暴……疏于亲情的呵护和恰当的引导,小黄情绪很不稳定。夜不归宿、抽烟、上课玩手机等违纪行为他都有过,并且对老师的教育时而听取,时而抵触。一次,小黄又夜不归宿,让宿管老师和家长都揪心不已。张颖梅老师得知后并没有简单的批评了之,而是耐心地倾听小黄的诉说,了解事情的原委。原来,小黄对母亲当日的严厉教训意见很大,伤心之余便要出去找“刺激”。张颖梅老师邀请他母亲到学校沟通疏导,然而母子相见时,小黄不管母亲怎么说都不愿谅解。张老师发现了一个细节,小黄的妈妈总是急于向孩子诉说,表白自己的苦衷,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指责孩子的错误,却不能安安静静听孩子把话讲完,也从不对孩子的想法表达一丝一毫的理解。张老师立刻和小黄的妈妈单独沟通此事,让她耐心听孩子倾诉一次。在又一次的恳谈中,小黄妈妈终于努力改变了做法。小黄也终于谅解了母亲,也承诺以后不再夜不归宿了。之后,小黄母亲也经常打电话给儿子,关心儿子,小黄每周末也都到妈妈家住。一段时间后,小黄和妈妈的感情逐渐融洽,人也变得懂事多了。小黄妈妈后来经常打电话给张颖梅老师,一再表示谢意。小黄本人在考入高职后,也常常主动跟张老师联系,报告自己的近况,成熟了很多。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有时并非故意与老师作对,或者因为不爱学习,或者是被其他事情所困扰,例如亲情、友情、同学关系甚至旁人无意的一句话。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更和家庭、社会息息相关。”张颖梅老师在对单亲学生的研究过程中,也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做法,耐心寻找学生叛逆或者行为异常的根源所在,并“对症下药”。张颖梅老师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亲情之饥,生命之痛,慰藉之源——职校生单亲学生成长个案之高一篇》,还获得第七届杭州市中小学德育论文(成果)评选一等奖,并入选《以生为本,全面育人——杭州市2010年中小学德育成果论文集》。“在班主任繁杂沉重甚至常感痛苦的工作中,努力汲取并探索智慧,也使自身不断成长,最终获得心灵的回馈。”

转变思路,创新兴趣教学法

教育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面对学生对英语的不屑一顾,张颖梅老师并没有气馁,她不断尝试和改进教学方法,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着手,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照本宣科,不仅教学理念落后、教材陈旧,而且教法单一,导致教与学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张颖梅老师深知,要改变职校学生不爱学英语的现状,必须从源头着手,制订切实可行的大纲和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一线教学,让学生爱上英语,张颖梅老师和教研组的同事们一起开发了一系列职高英语课本配套练习册、教师培训手册等,用于辅助教学。

有了合适的教材,还要有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职校中偏爱专业课而忽视英语课的学生比比皆是,加之近年来“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说法流行,导致文化课特别是英语课愈加不受学生重视。面对这种情况,张颖梅老师深知,只有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自愿而不是勉强地学英语。

张颖梅老师既教音乐专业的英语课,也教环保、会计等专业的英语课,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她教英语的方法自然也就不一样了。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开朗,爱唱歌、爱表现,张颖梅老师就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文歌曲,或者编排包含英语歌曲且词句简单、励志的节目,让学生们在歌唱和表演中学习英语单词和语法,既兼顾专业特色也达到了英语教学的目的。环保专业的学生比较活跃,思维开放,喜欢创新,张颖梅老师便引导他们进行英语课本剧的编排以及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们有参与感和表现机会;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相对枯燥,所以在英语课上张颖梅就设计更多的课堂活动、小游戏等,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

“将英语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而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并且通过英语课堂也能让学生学到或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不也是英语教师的一种成功吗?”张颖梅老师没有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英语成绩,而是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于英语成绩好且热爱英语的学生,她会在英语学习上给予更多指导的同时,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拓展课外学习,在提高英语会话能力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对于英语成绩不好但在课堂活动上表现积极的学生,她会给予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和音乐、美术、运动等多元智能。

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很多原本并不喜欢英语的学生也开始喜欢上英语课了。小田以前对英语课很不“感冒”,经常在课堂上睡觉,其班主任不得已让他上英语课时到办公室自习。自从张颖梅老师改变英语教学方法后,班主任问小田是否愿意再到办公室自习,小田却破天荒地说:“张老师的英语课还是蛮有意思的,我想留在教室听课。”原来,张颖梅老师也注意到小田上课时经常提不起精神,一次课堂提问,她发现小田音质不错,于是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加之课堂上趣味活动的设计,这使小田开始喜欢上了英语课,不仅听课认真了,而且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了。

张颖梅老师说,她现在会努力让学生爱上英语课却不强求每位学生的英语成绩都很好,她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英语课堂上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来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她从美国回来后表现得更加突出。

不断探索,他山之石可攻玉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地改变。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职校生也在不断变化,每一届的学生都带着不同时代的烙印,教师如果抱着已有的成绩止步不前,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尽管我已经40多岁了,但我却不想就此停下探索的脚步。”张颖梅老师坚定地说。

2011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颖梅老师参加了由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和美国大学理事会共同举办的“赴美中文志愿者教师”项目,在通过国内外专家层层选拔和培训后,于2012年7月赴美国纽约州布鲁斯特学区作为中文教师任教一年。初到美国时,她曾被美国学生的种种行为“雷倒”:不同肤色和口音的学生穿着个性十足的服饰,搭配各种发型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彩妆,让她十分惊讶;上课时随意起立走动,要求去卫生间,到走廊饮水器处喝水,到自动削笔器处削铅笔,到讲台拿纸巾,随时随意提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一切都令她哭笑不得。她说:“比起中国学生,美国学生更‘肆无忌惮’。美国学生的嘴巴常常像起动了开关,只有on有效,而off是失灵的。在教学初期,即使面对一个只有五六名学生的小班,也没法完整说一个句子,因为学生们会随时发问或插嘴。”

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张颖梅老师发现学生们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体验、创造和分享。数学课上,学生们用纸折成各种立体模型,边学边实践;外语课上,学生们带来各种国外风味食物,一边学单词,一边分享;科学课上,学生们画出带着自己基因的孩子的模样,将知识活学活用;音乐课上,学生们排演音乐剧、歌舞剧……学生看似玩的时间远远超过学习时间,花在玩上的心思远远多于学习,但实际上是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摸索、玩中领悟。美国的这种体验式学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多元智能挂钩的外语教学模式给张颖梅老师很大的冲击,也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

通过与美国教师的交流,观察美国教师上课,张颖梅老师发现美国的学校在语言教学方面非常注重文化的铺垫和交流,教师们通过节日、城市、建筑、事物等文化相关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中文教学中,张颖梅老师也试着在课堂上引导美国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如教学生学习象形字、练习简化功夫操、了解太极拳、学编中国结、制作吹墨梅花图、学习京剧知识、夹糖豆练习使用筷子、设计中国民族服饰等。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她还会向学生介绍节日的来源和中国的习俗,与学生一起制作富含中国元素的海报。张颖梅老师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美国学生们的认可,一年后她要回国了,学生们都依依不舍。

回国后,张颖梅老师将在美国教学期间所得的经验逐步运用到教学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新回到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英语组的张颖梅老师,开始尝试在英语教学中注入美国优质的教学元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打造英语学习的优质环境。

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张颖梅老师认为自己知识的储备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于是她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充电,通过资格考试取得了国家翻译证书、单证员证书。她在巩固英语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如音乐、绘画、审美等。她希望自己的英语教学能更多地与专业结合,并通过英语课堂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她时刻关注和更新教学理念。“现在全球兴起了慕课和微课教学,现在的孩子是在网络时代长大的一代。如果能借助网络进行教学辅助,乃至进行‘翻转课堂’,这会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她正在做着全新方向的探索。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这是张颖梅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除了更好地教与学外,张颖梅老师计划为中职学生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从事外贸行业,他们常常要接待国外的客户,编一本介绍杭州文化风俗的英语读本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很有帮助。这是我在2014的心愿。” 这是张颖梅老师对学生倾注的爱,也是她在职教路上永不止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