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研究述评

2014-12-27刘丽娜曾宪义刘益和

科技视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理论心理

刘丽娜 曾宪义 刘益和

(1.内江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641112;2.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63700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高校逐年扩招,高校中的贫困生群体也随之增加,高校贫困生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以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资助体系。这一体系的协调有序运转,切实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得以顺利完成学业。但随着扶困助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该资助体系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因此,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不仅可以了解研究的进展与不足,而且可以明确今后研究的方向,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现状的研究,完善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提升高校贫困生自信心和落实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培养计划都有重要意义。

1 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概括

1.1 研究文献分布

在中国知网分别以“全文”、“主题”、“篇名”、“关键词”为检索项、以“心理激励”、“高校贫困生激励”、“激励理论”、“在心理激励下高校贫困生”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现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研究文献颇多,具体分布如下表1。

表1 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研究文献分布

检索发现,虽然不少文献都涉及到高校贫困生的研究,但是作为专题研究的较少。本文根据相关性原则选取80篇进行综述。

1.2 研究方法

已有研究以理论思辨为主。如常成玉,熊一兵与邓丽萍的《“四位一体”激励法在高校贫困生教育中的应用》[1],曾婷婷的《对高校贫困生“双扶持”资助模式的思考》[2],王燕的《关于高校贫困生助学金发放标准建立的初步研究》[3],郭志宏,朱宁与王丽娟的《关于构建农科高校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体系问题的探讨》[4],霍世平的《激励保障与学生管理》[5],鲁晓华的《资助与激励》[6]。

1.3 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从教育心理学视角进行研究。第一,高校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资助,但是他们内心世界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关爱,陈力铭的《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7]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进行了研究。第二,人文关怀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研究。梁阳的《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探析》[8]。

研究视角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第一,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基于问题分析,提出相关激励方法运用在高校贫困生当中。常成玉,熊一兵与邓丽萍的《“四位一体”激励法在高校贫困生教育中的应用》[1]。第二,针对目前农科高校贫困大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激励管理理论并引入到贫困大学生的管理中。郭志宏,朱宁与王丽娟的《关于构建农科高校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体系问题的探讨》[4]。第三,完善高校贫困生的关怀体系。陈晓清,陈云龙的《构建完善的高校贫困生关怀体系》[9]。第四,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进行疏导。魏青的《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及疏导》[10]。第五,胡艳芳的《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策略》[11]。第六,王爱平的《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救助机制初探》[12]。第七,赵中源等人的《把握心理特点,注重“精神解困”——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思考》[13]。

1.4 研究路径

现有文章的研究路径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第一,陈力铭的《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7],主要是从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高校贫困生激励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构建激励机制相关措施方面进行探索。第二,梁阳的《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探析》[8],主要是从人文关怀、贫困生激励管理的内涵,人文关怀对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启示以及从人文关怀下实施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第三,曾婷婷的《对高校贫困生“双扶持”资助模式的思考》[2],主要是针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激励

1.5 研究主体

研究主体大部分是学者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进行研究。如陈力铭的《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7],曾婷婷的《对高校贫困生“双扶持”资助模式的思考》[2],梁阳的《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探析》[8]等。

2 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内容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贫困生、激励以及心理激励的内涵,高校贫困生的现状,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何运用激励理论以及心理激励相关理论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激励等方面。

2.1 高校贫困生、激励以及心理激励的内涵

2.1.1 对贫困生的界定

根据学校学生处提供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览表,按照广东省教育厅的标准,将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0元并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定为贫困生。因为考虑到对贫困生的定义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因此,在这些贫困生的基础上,除了根据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外,也加上自己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察和学生干部的推荐,以此确定贫困生的对象[14]。

2.1.2 高校贫困生的内涵

高校贫困生是指高等学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按照困难的程度又可以分为一般贫困生(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和特困生(无力支付教育费用)[15]。

2.1.3 激励及心理激励的内涵

激励,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作为管理用语,激励是指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作为心理学术语,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过程。作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苏东水,1987)。总之,激励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人的动机不断得到激发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维持在一种兴奋状态中,产生内在驱动力[16]。

心理激励[17],实质就是从人的内心世界强化其动机,改进其行为,增强其内驱力,使其朝着集体组织目标方向发展的动态过程。心理激励包括内滋激励、外附激励两大类。内滋激励,是人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外附激励,是指来自于组织力量的驱使,即通过组织的评比、奖惩而实现的激励。

2.2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2.2.1 由于经济困难而出现人际交往的问题

冯尚飞,朱德建[18]对高校贫困生进行了研究,他们调查发现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使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感与挫折感比一般学生更大,从而影响了其人际交往。

2.2.2 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林港凡[19]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进行了思考,研究发现,贫困生因经济拮据,而产生自卑和自我抑郁,以及人际反应过度敏。陈逸萍[20]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存在脆弱性、敏感性、依赖性以及焦虑性,这都值得我们关注。苏云波[21]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对物质贫困的巨大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自卑与依赖、自我封闭与孤独、焦虑、自大与虚荣、嫉妒等心理。这些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杨可臣[22]等人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常在心理问题: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焦虑与忧郁的冲突、自我封闭、心理活动反应(不敢面对现实、乐趣性差、情绪极不稳定,极易悲观、学习效率低、心理障碍极端表现为自杀或犯罪)。刘静[23]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范结兵[24]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存在就业心理问题: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以及抑郁心理。

2.2.3 高校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及主观幸福感

吴洪艳[25]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总体来说高于2003年的常模,而且表现出比较大的一致性。不管是男性贫困大学生还是女性贫困大学生都只在S51和S54上显著低于全国常模。S51上的差异、表明贫困大学生在团体中缺乏影响力,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够。原因可能是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综合素质较差,在班级中较少担任学生干部,而且,由于贫困,贫困大学生在班级活动和社交中表现出更多的自卑、退缩、逃避行为,因而较少引起他人的注意。S54上的差异,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容貌、体态等生理特点较少受到他人的赞赏或贫困学生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且大多地处农村,在衣着打扮、风度仪表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而较少受到他人的赞赏,这是必然的;另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可能会出现营养的欠缺等问题,使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很好。因此,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S54上差异显著。

浦玲[26]研究发现,在总体幸福感上特困生与贫困生、特困生与普通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与普通学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两点,一是,近年来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仍有部分特困学生生活质量水平较低,总体幸福感水平较其他同学偏低。三是贫困生的负性情感偏高。贫困生中部分特困生群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偏低。

2.3 高校贫困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陈逸萍[20]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失衡,求助模式单一,自身的人格特质,就业压力大。韩福东,王永利[27]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社会因素方面,经济的差距;高校贫困生所在学校基础设施不齐全,信息较闭塞,学校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高校贫困生身上背负正常家庭孩子所没有的心理压力,既有学习上的压力,又有人际交往中的和就业过程中的压力;个人因素方面,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因家庭原因、经济的压力,使其在性格上容易有缺陷,性格的缺陷直接导致言行和思维方式的不全面。

2.4 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激励

2.4.1 从教育方面出发,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进行激励

张仕英[28]基于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的分析,他认为可以加大扶贫力度,将帮困助学与励志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作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贫困生自我调适。

通过苏云波[21]研究发现,构建完善救助与扶持保障体系,让贫困生在校期间学习有保障,情感有归宿,就业有动力;家庭必须尽可能在物质、精神以及关爱方面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多与学生沟通,积极与学校密切合作,减轻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负担;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加强学生的自信、自立、自爱、自强教育;最后,提高学生的社会认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管能动性,引导其开展有效的心理自救,使其树立健康的就业观及使命感和责任感。

2.4.2 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激励

1)内容激励

内容型激励理论[16]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及阿德勒的ERG(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理论等,它集中分析研究个体的需要,在管理中,内容型激励理论通过关注人的需要,满足人的一定需要,从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应按照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激励,以更好地刺激和强化他们的成就需要,维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过程激励

过程型激励理论[16]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它着重分析、研究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与交互影响作用,这类理论围绕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满足这一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研究激励的整个认知过程以及这种认知过程是如何与积极的行为相关联的。

3)综合激励

综合型激励理论[16]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波特和劳勒为代表的行为科学家,把一些主要的激励理论兼容汇合而形成的理论模型,如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型等。这类激励理论试图克服上述两类激励理论的片面性,更加全面、综合地理解和分析影响激励的各种因素。这类理论让高校管理者意识到激发、调动高校贫困生的积极性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2.4.3 在人文关怀下,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激励

1)心理援助激励机制———心理支持系统

梁阳[8]研究发现,高校应针对贫困生特有的心理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强心计划”,为学生设置疏导心理问题、历练心理品质和提高心理承受力的良好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和改进贫困生的心理引导,从心理上帮扶贫困生,使其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悦纳自己,敢于面对和正视贫困,避免纯粹的物质比较造成的心理压力。首先,要帮助贫困生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会进行多元的自我评价。其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提升高校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与自我成就感,进而对其产生积极地作用。

2)成才帮扶激励机制——技能支持系统

一是要针对一些贫困生学习的弱势,组织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入党积极分子践行先进性,开展“一帮一”学习帮扶活动;二是针对贫困生成才的主要障碍,高校要举办一系列技能培训,并尽可能地为贫困生能力锻炼提供更多的机会。如针对贫困生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的问题,定期举办英语、计算机、普通话免费培训;针对贫困生社会实践机会少的问题,组织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还可鼓励他们参加校、院(系)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三是搭建校内与校外两个平台,一方面在校内积极设置多种岗位、多种服务帮助学生,与此同时大力开发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

3)建立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激励机制——就业支持系统

高校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帮扶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的优先推荐,培训实习的强化,心理辅导的实施等方面。一是要围绕贫困生的就业,大大拓展就业渠道,依托广泛的社会资源,利用寒暑假及大学毕业生实习阶段,积极打造“大学生实践见习基地”,优先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过渡性见习就业岗位。二是邀请心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联系生活实际和理论法规,在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技巧的引导、人生规划的制定及心理辅导等方面,对贫困毕业生展开针对性服务,帮助他们的实际困难。三是围绕提高贫困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加强符合实际需要的技能培训。四是出台和完善贫困生就业援助和帮扶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强化对贫困生就业援助资金的保障。

3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研究的评价

3.1 理论研究不足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已有文献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研究甚少,只有5篇文章。

对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策略较多,但是学者都是从心理健康,贫困等方面出发,具体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激励理论以及心理机制理论来分析完善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不多。

3.2 调查问卷不够完善,定量研究不足

从上面综述可知,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研究的期刊及硕士论文较多,但是具体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只有5篇,专家和管理者尚未意识到这一方向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研究是从教育学方面入手,真正从心理学相关理论入手的甚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文献也甚少。

3.3 研究主体不足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对高校贫困生研究的是学生,而专家以及管理者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甚少。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学者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进行研究,而是要呼吁更多的管理者与专家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并且提高高校贫困生的自信心,制定一个长期培养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方案。

3.4 研究视角不足

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主要在教育学领域里研究较多,但是多学科结合视角的文章极少,过于单一,没有将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结合研究。

4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研究的建议

4.1 深入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要创新,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应注重多学科的结合;

在研究内容上,尽量把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知识结合一起,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尽力。未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应该多角度展开,求新求变,使研究有更大的提升。

在研究路径上,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他们都是从贫困生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物质与精神资助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激励管理。但对高校贫困生如何结合激励理论及心理激励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心理激励研究不够,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甚少,还需进一步研究。

4.2 高校管理者和专家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研究主体上,高校管理者和专家需要进一步学习,认识到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做好高校贫困生心理激励的研究工作,联系理论与实践,提高高校贫困生自信心,完善其综合素质。这不但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教育高校贫困生,而且有利于高校贫困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服务于社会。

[1]常成玉,熊一兵,邓丽萍.“四位一体”激励法在高校贫困生教育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0(5).

[2]曾婷婷.对高校贫困生“双扶持”资助模式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3]王燕.关于高校贫困生助学金发放标准建立的初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

[4]郭志宏,朱宁,王丽娟.关于构建农科高校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体系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5]霍世平.激励保障与学生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8).

[6]鲁晓华.资助与激励:浅谈高校贫困生工作[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

[7]陈力铭.构建高校贫困生激励机制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8]梁阳.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激励管理”探析[J].文教资料,2013(4).

[9]陈晓清,陈云龙.构建完善的高校贫困生关怀体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0]魏青.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及疏导[J].教育与职业,2006(4).

[11]胡艳芳.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12]王爱平.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救助机制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13]赵中源.把握心理特点,注重“精神解困”: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4]沈祖芸.防范欠贷官司需建多道“防火墙”[N].中国教育报,2002(1).

[15]马铭启.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1).

[16]郑开玲.试论激励理论与高校教师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2).

[17]寿越强.建立心理激励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究[J].辅导员,2006(8).

[18]冯尚飞,朱德建.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扰及调适[J].山东青少年研究,1998(8).

[19]林港凡.对贫困生心理现状、心理教育的新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3).

[20]陈逸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2006(12).

[21]苏云波.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J].现代企业教育,2013(6).

[22]杨可臣,杨韶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与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1998(12).

[23]刘静.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8).

[24]范洁兵.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10(12).

[25]吴洪艳.西南两所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D].西南大学,2006(5).

[26]浦玲.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实践思考[D].河海大学,2006(12).

[27]韩福东,王永利.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探析[J].前沿,2012(3).

[28]张仕英.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成因透视及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5(11).

猜你喜欢

贫困生理论心理
坚持理论创新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心理感受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