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画面中的虚实与节奏感浅析
2014-12-26孙洋
孙洋
摘要: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艺术的对比,以及对不同时期的大师对油画虚实的处理方法的研究,对油画画面中的虚实做了大致的分析,并由此归纳出任何杰出的画作均是巧运虚实的结果。虚实来自于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和个人情感的融合,是画家的个人情感在画面上的流露。虚不代表飘,实不代表僵,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无论倾向画实还是倾向画虚,虚与实这对矛盾都必然要有机地结合。
关键词:油画;虚实;情感
在绘画领域中,东西方艺术体系对虚实的认知各有独到的见解,关于艺术的诸多问题也各有观察和处理方法。虚实是任何画家都不能逃避的艺术规律,对它的分析研究必然会有助于绘画的表现。
一、虚实在东西方不同造型体系下各自的特点
(一)东西方各自对虚实的不同认识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不同,所以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美学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现实与画面的关系上有着不同的认知。这种不同的认知使中西方画家在表达自然的概念上产生了不同的见解,这种不同从画面上看表现为表达形式和空间意识上的不同,从本质上讲中西方各自的美学思想使两者面对自然的态度产生了不同之处。
源于希腊的欧洲艺术,自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自然说开始,就以真、美作为艺术的最高理想,强调自然的再现,追求和谐的秩序、比例均衡的形式,形成了以写实为主导倾向的艺术传统,所以西方在面对自然的态度上是科学的、理性的。而中国的传统美学崇尚天人合一,追求超然的境界。中国传统绘画运用散点透视的空间形式,重视意境与气韵生动,将传神居首而形似次之,以写意为主导倾向。
(二)东西方各自对虚实的处理方法
在画面虚实节奏的处理方法上,西方传统绘画更尊重视觉的真实性,大致采用近景实远景虚、受光实背光虚、主要物象实次要物象虚的方法,比较尊重客观现实。以焦点透视在二维的纸上形成三维的空间来追求客观的真实再现。而中国传统绘画在处理虚实上更注重个人心理感受的表达,极少受外界客观束缚,以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如明代画家徐渭常在作品中借题发挥,把恣意纵横的笔触与题跋诗结合起来抒发情感。他的《墨葡萄图轴》(图1)用墨干湿并重,苍润相间,不求形似,而重气韵,并提诗“半生落魄已在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置闲抛野藤中”把其怀才不遇,投门无路,一生潦倒的境遇以及由此引起的愤懑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几个不同时期的油画画面虚实与节奏的特征
(一)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社会需求的影响,要求清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对绘画的最基本要求。虽然这一时期的绘画是以清晰为主,但整体画面的虚实与节奏也是存在的。这种画面的虚实节奏往往是以光的取向来决定的。例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图2)。此幅作品将人物放置在岩洞之中,岩石地面,人物的大部分都处于光线中,只有人物的脸部和身体的一部分是清楚的,这不仅造成了一种神秘感,同时又具有因朦胧光影造成的虚实变化而产生了节奏感。仔细看上去处于半明状态下的事物依然没有减弱造型的清晰感,只不过是将形象置于半明的光线之中获得一种浑厚而柔美的感觉。
(二)巴洛克时期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相比,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家不再使用详尽展示形体的描绘方法,他们故意掩饰一大部分形体留待观者去想象。这一时期的画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打破理性的和谐,创造出动感的画面虚实节奏。运动和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所以我们看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会觉得非常生动,这种动感是画面中的虚实节奏产生的想象空间所创造的。他们作品中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与画面整体光感的统一。有些部分与背景融为一体产生模糊的边界,这种模糊的边界产生一种“虚”,这种“虚”与画面中的“实”的结合,让画面更为结实。例如伦勃朗的《夜巡》,这幅画中光影的运用出神入化,大面积的暖色调的安排,使画面中上尉的披巾、他右侧持长枪的士兵军装的红色、后侧小女孩、副连长军服明亮的浅黄色,以及上尉黑色的军服显得格外醒目,还有很多人被放在阴影当中,松动的融在一起。这使得画面产生了虚实节奏感,正是这种“虚”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印象派时期
19世纪,科学的进步促进了色彩学的发展。这引起了艺术家对于色彩对比的关注。他们从传统的注重色相对比、明暗对比,转向关注色彩冷暖对比、补色对比。以冷、暖,以及补色之间的相互交替来实现画面的虚实变化。他们放松了边缘的处理,他们可以为了外貌而忽略真实结构。在《阳光下的裸女》这幅画中,画面中人物的边缘线朦胧的与背景融合在一起。画家用冷暖的对比和笔触的叠压交汇出画面的节奏,将树荫下的人物表现的若隐若现。这种气氛正是画家对当时光线的真实感受。
通过这对三个时期绘画的举例分析,不难看出画家都是靠着运用画面的虚实处理来营造画面的节奏感,以达到艺术所追求的真善美这一境界。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不管怎样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怎样的虚实表现,那都是源于艺术家个人的独立思考,个人感受的情感流露。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4]周培德.油画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