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中儿童绘画元素的应用
2014-12-26张高松
张高松
摘要:从拉斯科岩洞壁画和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开始,人类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狩猎场景”,那生动的公牛形象,令无数人叹为观止。也是从那时开始人类便开始运用图形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这些用简洁的笔触记录生活碎片的场面,正式宣告了人类步入艺术创作的“儿童期”,那么同样是在人类自身成长的进程中,儿童绘画又是人类从事艺术创作的特殊时期。儿童绘画伴随着儿童的身心成长、展现了儿童的思维轨迹、映射了儿童的本真天性,所以儿童画是他们用来表达自身情感喜怒哀乐的独特情感寄托形式。显露出人类萌芽期艺术创作中最真实的一面。视觉传达设计是用视觉符号来沟通传播和通过文字、图像来解决问题的设计,包括形象设计、图像设计、展示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等。儿童稚拙的笔触,独特的想象力,他们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这种质朴的艺术表达手法正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视觉传达;儿童绘画;儿童审美
一、绪论
本论文试图探索儿童画元素的思维方法、审美特点,进而得到一种新的创意思维的视觉表达形式。以儿童审美、儿童对色彩的认知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儿童审美和儿童色彩心理来表现视觉传达设计中需要求真、求实、求创新的设计主题。在儿童画和视觉传达设计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特点,其一,是两者都具有平面性,在儿童绘画中人物多是正面的脸、侧面的脚,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埃及法老或神像的“正侧面律”,在古埃及,画匠在表现人物时遵循正面的脸和侧面的脚这一绘画定律,这也凸显了人类艺术创作在萌芽时期的稚拙性,在这一点上儿童绘画与“正侧面律”有一举同工之妙。所以儿童画表现出的形象有平面性的特点。而我们也很容易的发现大部分平面设计作品都具有平面性的特点。其二、平面设计与儿童画都具有抽象概括性,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一般是抽象或者概括物体形态,表达为象征性的符号或者图像,使得具象的物体变得抽象、概括、简洁。而视觉传达设计的最终表达目的是快速、直接、准确的传达信息。其三、两者都具有创新性,儿童在作画时异想天开、无拘无束、画面中洋溢着天真和烂漫。而视觉传达设计强调形式上和观念上的创新。因此接下来的章节中将深入分析儿童绘画的思维、审美、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二、 儿童的真、善、美给设计师的启示
真、善、美的意境是一切艺术所向往的,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理想。真,是指真诚的意思,即情感真实的意思,与虚假、虚伪相对。从绘画艺术上来说,真就是创作者有没有真实的反映自己真切的感情。例如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忽视了事物的形态,追求瞬间的印象,强调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受。这也是文艺复兴后,艺术第一次从追求透视关系和写实中转向追求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这种追求内心感情的真实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真。画家林风眠先生说“美不分区域,不分领域,只有真和假。”含义就是真的就是美的,他倡导以真为美。在我们所说的真、善、美,其中真是善和美的基础,一旦艺术缺少真实,就相当于是虚伪,自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因为种种原因,成人的艺术或多或少都缺少自然、纯真的美。在与儿童艺术相比的过程中,一方面原因是成年人的艺术创作者信奉规范和准则,而儿童则不是,他们没有遵循规则和章程,并且乐于冒险。“成年艺术家熟知他人信奉的规范,他们时常会过多的考虑技法的表达”。当我们看儿童绘画作品时会发现儿童从来不会考虑技法,甚至根本无技法可言,儿童在创作时多是随性而作,随意性很强,不矫揉造作,感情自然的得到表达。儿童所描绘的画面是将个人感受和客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的,例如成年人在表现人物快乐或悲伤时更倾向于去营造画面的氛围,而当儿童想去表达喜悦或悲伤时,他们不会考虑氛围,更多是用画笔直接的表达,也许是几根无序的线条、也许是一些涂鸦、总之儿童是不会理性的思考如何选择表达手法。这种真性情的艺术表达,才是真实的艺术。
善是精神的绝对自由,所以善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是指个人创作时尊重自己内心感受并且是无功利性的。而“美”在艺术实践中可以理解为具有艺术独特个性就是美的,拥有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事物就是美的。首先,儿童眼中的事物往往是独特的,他们更容易发现身边的美,因为他们对世界总是充满疑问和好奇,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儿童绘画中的天真、随意、夸张、稚拙是一种美。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曾说“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无疑是在说表达对象时要形神兼备,注重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妙在神似而不是形似。在中国画中强调意境和神似,所以也有了平淡才是真实的说法。天真的心灵更有创造力,设计师也在寻找真、善、美。
三、儿童画的审美价值
艺术以人的直接感受为尺度,实质是人类的自我认识,是人类自身力量的证实。所以艺术是以审美为中心的一种精神产物。艺术本身鲜明的特点是自身的概括性,也就是反映自然的基本特征,儿童描绘的形象,体现了他们感知的真实,他们把事物的真实状态用简化的图形表达出来。所以儿童画这种具有形式美的表现事物本真的图形,不仅没有正确与否而言,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一)反映事物的本真状态,儿童在绘画时力求反映客观事物存在状态的真实性。他们尽力去描绘出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儿童的最原始愿望就是获得认同和理解。一旦获得了认可,则是打通了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桥梁。儿童在绘画中拥有了自由创作的能力,可以充分表达儿童自身的情感。而这种能力在已经经历很多的成年人身上早已不见了踪影。
(二)心灵体验的表达和内心模拟事物的建造,儿童绘画常是摆脱感受和客观事物的限定,重视心灵感受的表达和内心模拟事物的建造,是儿童画意象性的特点。儿童画舍去自然的外在形状和事物的固有形态。把握事物的基本特点,用简洁有力的笔触来表达,不仅抓住事物的外在特征又能达到一种特殊的视觉体验。
(三)象征性特征,在儿童画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儿童努力创造的视觉符号,这种符号不但具有特定的内涵,而且是儿童依托自己的生活经历所流露出的切身感受。儿童用简练、概括的图形语言来表达他们所观察到的生活场面,儿童“半由意志半不由意志,半有意识半无意识,灌注生命于无生命的东西”[6],达成形象和所象征的理念融为整体。endprint
四、儿童色彩分析
色彩是绘画时情绪表达的主观认识[7],这一点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色彩和情绪是密切相关且彼此影响的,不同属性的色彩给人的印象和感受也不尽相同。那么儿童在选择色彩时是否也在表达某种潜在的情绪呢?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色彩上又有什么区别呢?低龄的儿童在选择颜色时,更偏爱色彩纯度较高,且对比强烈的颜色。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选择颜色更直接大胆,依据自己内心的直接感受来做出选择,所以原色成为他们的首选,也正因如此,儿童喜欢在颜色不经调和的情况下,大量使用对比色,经常画面中缺少中间色,进而画面有了欢快、豪放、令人兴奋的色彩倾向。随着儿童心智逐渐成熟,在选择颜色搭配时会更倾向事物的客观颜色。
(一)色彩选择代表的情感,儿童经常认为色彩的选择可以代表他们的情绪,例如儿童会选择橘红色、橘黄色、红色、粉红色来表达他们高兴愉悦的心情,选择用蓝色、紫色、深灰色、绿色来表达他们失落或不快。画面上的这些稚拙、带韵律的颜色和质朴的外形勾勒恰如其分的结合在了一起。
(二)不同性别的色彩选择,一般情况下,代表鲜亮的、温馨的、艳丽的、欢快的、娇柔的、柔软的、活泼开朗的、纯真的等颜色都是儿童喜爱的。例如柠檬黄色,纯度较高的中黄色,玫瑰红色,淡粉红,天蓝色、草绿色等,还有一些明度和纯度不强烈的中性色,如紫色绿色也是儿童较喜欢的。但是当不同性别做出色彩选择时,也是不尽相同的。调查显示女孩在描绘画面时更倾向于选择代表温暖的颜色,例如粉红色和黄色。而同龄的男孩做出选择时则恰好相反,他们会选择象征理智和冷静的蓝色、褐色、紫色、灰色,这是因为他们的兴趣更倾向于包含飞机、大炮、机器人、变形金刚、怪兽等内容的动画片或童话故事。在现实的幼儿园调研中,也存在着一些儿童在绘画时,用蜡笔直接描绘事物的颜色,不会顾及客观的形态外观,在他们的内心始终认为颜色比形状更能表现出事物的特征。
儿童用丰富的色彩精心装饰着他们的梦幻王国,依靠色彩的饱满和华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然而色彩与其它设计要素相比较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一直是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的,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色彩搭配来突出我们的主旨,从而使我们的设计作品在视觉上更令人享受、在主题上更耐人寻味。
五、结语
儿童绘画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大胆的创造力,给了视觉传达设计很好的启发,使人们能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本文将儿童绘画的造型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概括最终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儿童画的抽象、概括、生动等特点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能使设计清新、活泼、天真的气息更浓厚,并且这种运用已逐渐被设计师所认可。虽然儿童绘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意义是值得我们肯定
【作者简介: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1级艺术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