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4-12-26□文/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系统化课程体系岗位

□文/雷 达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文/雷 达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但在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贯通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中也尚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2日

一、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呼吁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衔接。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联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内容,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相互承接、合理分工的有机结合状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由此可见,在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过程中,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一)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中高职衔接内涵涉及办学形式、招考方式、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等多个层面。但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主题应该是学生,最有效的载体应该是课程体系。方式和模式很重要,但课程体系作为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

(二)课程体系是反映社会人才需求的最具体呈现。职业岗位对社会人才提出一些抽象的和具体的要求,教育应该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这些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课程体系正是在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归纳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和师生的教与学,使学生技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是联系师生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中高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同,在衔接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就要考虑到师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程体系架设起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学习、当前与目标之间的有形桥梁。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但在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贯通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中也尚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脱节。课程设置出现脱节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课设置出现脱节;二是专业课程设置出现脱节。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普高生;二是中职生,主要生源是普高生。普高生知识基础扎实,但是没有专业方向,没有经过技能训练。中职生有专业方向,有专业技能,但是文化基础较薄弱,普高生和中职生显然不在同一起点线上,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为起点编制的。对两种生源采用混合培养方式,从而导致中职毕业生入学高职院校以后,中职生理论知识跟不上,基本技能又要重新开始练习,浪费了中职教育资源,显然不利于中高职协调发展。这对专业理论课的深入学习和今后学历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课程内容设置重复。目前,中高职衔接的现有模式,主要有两种:“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一贯制衔接模式”也即是“五年一贯制”,往往是在高职进行5年的学习,课程规划基本上没有重复;“分段式衔接”有的学者也称之为“对口招生”模式,即中职学生毕业后参加规定的考试而取得进入高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到目前为止,许多中职学校都采用了“3+2”、“3+3”模式,或则是“4+2”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存在课程结构和学科门类设置雷同,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交叠重复,理论深度没用明显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的情况。有研究者指出:“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80%以上”。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过的理论和技能在高职院校里又重复学习,不仅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而且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金钱;同时,专业和课程设置的重复,造成了教师、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浪费。现以国际贸易专业中高职专业部分课程为例展示如表1所示。(表1)

三、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已影响到中高职教育体系协调发展,事关能否顺利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目标。中职、高职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存在着诸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共同特点,中高职衔接除了层次的提升,最显著的特点是两者同时具有职业性,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职业能力为本,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应以知识的逻辑关系构建,而是应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而构建。

(一)重构课程结构,实现衔接创新。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对衔接教育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一个典型的课程结构的代表。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育中,学生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此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职业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中,每一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课题。通过一个学习领域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要使中高职衔接达到最佳效果,关键是要有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应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根据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并统筹规划,制定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课程标准。

(三)紧贴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开发特色课程。应综合教学内容,贴近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开发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所开发课程必须来源于企业岗位,在与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互动的基础上,按“一致性原则”(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制定出特定的内容结构,逐步形成课程综合模式。由不同岗位到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化。在教学中应加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内容合格后,可以轻松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为相应职业岗位的就业打下基础。

[1]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8.

[2]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6.

[3]邓荣琦,赵东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博览,2011.33.

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2114)

G71

A

猜你喜欢

系统化课程体系岗位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