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经理大腾挪
2014-12-26高基元
高基元
2014年,基金行业最热的关键词恐怕便是“离职”,有传闻称,基金公司高管目前一半的工作时间是规劝基金经理不要离职。
尽管各种离职传闻已经成为业内人士餐桌和朋友圈的谈资,但对于严肃的思考者而言,基金行业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市场又该如何看待,则是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基金经理更替加剧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在Wind数据的基础上梳理发现,截至12月22日,2014年出现基金经理更替的公募基金数量为576只,较2013年同期的275只增加301只,增幅达到109.45%。
考虑到2013年12月23日至年底还有31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更替,2014年剩余时间基金经理出现更替的基金数量应不会低于该水平,可以预计全年将超过600只。
过去几年出现基金经理更替的基金数量一直在逐年快速上升,2007年仅有6只,2010年增加到75只,到2013年达到306只;从2007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达到了惊人的92.57%。
2014年10月份以来,基金经理更替的基金数量同比增速明显超出1-9月份,其中10月份为66只,同比增长200%;11月份为62只,同比增长240%。基金经理更替并没有因为牛市的到来而放缓,反而有所加速。
那么,2014年哪些基金公司的人事变动最为频繁呢?《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统计,截至12月22日,资产合计超过100亿元的53家基金公司中,有7家公司旗下50%以上的基金替换了基金经理,其中光大保德信旗下17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悉数更替。在这53家基金公司管理的1667只基金中,513只发生了基金经理更替,占比达到30.77%。
如果将视线进一步缩小至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11家基金公司,其管理的合计515只基金中,131只发生了基金经理更替,占比为25.44%,低于以百亿元为门槛的平均水平。
资产规模低于100亿元的基金公司有43家,除了5家新设立的公司还未发行基金,其他38家管理的218只基金中,63只发生了基金经理更替,占比为28.9%,也低于百亿元以上公司的平均水平。
股票型基金人事异动多
从出现基金经理更替的基金类型来看,占比最多的为普通股票型基金,截至12月22日,2014年共有131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更替,占比达到22.74%;其次为货币基金,数量为94只,占比为16.32%。2013年,出现基金经理更替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占22.87%,货币基金占14.05%。
截至12月22日,纳入Wind资讯净值统计的2627只公募基金中,普通股票型基金有433只,占比16.48%,货币型基金有428只,占比16.29%。可以看到,占全部基金16.48%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出现基金经理更替的比例却达到了22.74%,而货币基金的相应比例则基本持平,显示普通股票型基金更容易出现基金经理的更替。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偏股混合型基金。在2627只公募基金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有169只,占比6.43%;但576只发生基金经理变更的基金中,偏股混合型基金为54只,占比达到9.37%,较数量占比高出了近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和被动指数型基金在发生基金经理更替的基金中占比分别为9.37%和9.55%,明显低于其分别在全部基金中的占比13.09%和13.44%,这意味着这两类基金的人事情况相对而言更为稳定。
毋庸置疑,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大部分离职的基金经理选择了离开公募行业。
基金经理离职的背后是中国基金行业整体的转型。自2012年10月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以来,基金子公司业务迅猛发展,一些小型或者次新基金公司的子公司业务规模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公募业务。有业内人士甚至为此抱怨,相比之下公募业务在公司内部似乎越来越不被重视,遭遇“边缘化”。
然而,这或许只是转型过程中的一环,监管部门已经绘出了蓝图。2014年6月,证监会在《关于大力推进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放宽了公募行业的准入。
针对如何提升公募业务的效益,监管层提出的应对思路是:支持专业人士设立合伙企业担任公募基金管理人;支持管理层、投研人员及其他业务骨干等专业人士持股或实施利润分享计划,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稳定发展;支持设立管理费率与回报挂钩的浮动管理费基金,进一步降低发起式基金成立门槛。
2014年1月,证监会正式启动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工作,8月正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私募基金的运作做出了基本的规范。可以说,除了募集资金渠道存在根本差异外,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其他方面的差异正在不断变小。在监管层看来,未来更好的划分方式可能是 “综合性、集团化大型资产管理机构”与“专业化、特色化中小型资产管理机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基金经理离职潮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从乐观的角度看,可以被视为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内部为适应政策环境变化产生的一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虽然当下公募基金传统业务将继续遭遇人事频繁更迭的困扰,但随着各项机制的逐步落实和完善,以及产品、业务、管理创新的继续推进,传统公募业务终将度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时期,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从顶层设计来看,2014年11-12月,证监会先后发布了《商品期货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指引》和《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为商品期货基金的推出和基金子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奠定了法规基础。
根据证监会的规划,下一步出台的指引还将覆盖不动产投资基金和基金的基金(FOF),对公募基金参与融资融券、转融通业务及衍生品等投资也将做出规范。
从业界来看,基金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业务创新。嘉实基金于9月份率先推出了首只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公募基金嘉实元和,该基金以不超过50%的基金资产投资于重组后准备上市的中石化销售公司。嘉实元和发行规模100亿元,封闭期5年。
在人才孵化机制方面,上投摩根则首家推出了“种子基金”计划,投研人员可按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投资模型,然后申请进行种子基金模拟电脑操作,在试运行期通过绩效考评后就可以申请设立种子基金,公司将拿出部分自有资金,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设立种子基金产品,投研人员也可根据自身意愿投入个人自有资金,在受到市场认可后可能转为公募基金产品。据悉,上投摩根将拿出超亿元的公司自有资金,推行种子基金计划。
灵活配置型基金抢眼
基金行业整体对创新的诉求集中反映于2014年灵活配置型基金份额的高速增长,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不亚于2013年货币基金的兴起。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普通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净值合计7478.69亿元,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18.70%,较2013年末的20.02%下滑1.32个百分点;偏股混合型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621.66亿元,占比9.35%,较2013年末的10.55%下滑1.2个百分点。二者份额合计下滑2.52个百分点。
2013年,余额宝等产品的发行让货币基金资产净值占比急剧扩大,从2012年末的35.01%上升12.57个百分点至2013年末的47.58%。不过这一势头在2014年并未得到延续,截至12月22日,尽管货币基金的资产净值从1.63万亿元增长至1.92万亿元,但占比却仅增长0.39个百分点至47.97%。
2013年,货币基金抢夺到的份额大多来自于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后两类基金在2013年丢失的份额合计达到10.66个百分点。那么,当这两类基金的合计占比在2014年继续下滑时,是否又有哪一类基金的占比对应上升呢?
答案是肯定的。数据显示,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资产净值在2014年快速上升,从2013年末的378.86亿元增长249.26%至1323.22亿元,对应占比从1.1%提升至3.31%,扩大2.21个百分点,几乎填补了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份额下降的空缺。
从数量上看,2013年末,灵活配置型基金有40只,2014年12月22日上升至123只。新增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为嘉实元和,截至12月19日的资产净值为99.88亿元。而大量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灵活配置型基金也不断涌现,成为注入基金市场的一股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