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保障技术研究
2014-12-25吕纪云高文静
吕纪云 高文静
摘要:鉴于农村公路的重要性与安全形势,本研究通过分析历年交通事故阐述了农村公路安全现状与事故特点。结合事故分析,从“人员-车辆-道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事故预防、事故救援和事后修复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措施,以期为农村公路安全建设运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公路;交通事故;交通安全;人-车-路-环境;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通车里程达378.48万公里,比2012年增加10.64万公里。其中村道比例达56.74%,同比增加8.52万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97.81%;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7%,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89%。然而,受困于驾驶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车辆混行率高、基础设施落后及道路运营条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交通事故数并未随着农村公路高速发展而显著降低,交通安全形势依旧严峻。根据有关统计[[[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R]. 北京: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2005-2009. ]],2009年全国农村公路发生55843起交通事故,导致16166人死亡,66457人受伤,分别占据全国交通事故总数的 33.08%与40.48%。鉴于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突出,有必要对国内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符合我国农村道路特点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而确保行车安全,规避事故风险。
1 农村公路安全现状
1.1 农村公路事故现状
伴随农村公路的高速发展,农村驾驶员及农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道路“冲突”加剧,农用车交通事故次数颇高,如表1所示[[[2]广晓平,马昌喜. 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分析与交通安全对策研究[J]. 公路, 2007(4):128-130.]]。
表1农用车交通事故统计
自2005年按照公路行政等级统计国内交通事故以来,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数及死亡量如表2所示[[[3]马忠英, 杨琦, 周伟. 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0(6):81-85.]]。
表2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统计
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农村公路交通事故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事故数与死亡人数占总体事故的比例却不断增大。由此可见,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2 农村公路事故特点
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具备以下特点:①非机动车、行人伤亡比重大,后果严重;②事故形态主要表现为正面相碰、侧面相碰、刮碰行人、翻车与追尾等,以2009为例,总体比例超过了全年交通事故的70%;③事故多发时段明显,多集中于早晚上下班时期;④农村公路交通环境混杂,新修和新加宽道路事故率较高;⑤平面交叉口事故量较大;⑥线形指标不良、路侧安全设施不足路段为事故多发点。
2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 人的因素
作为交通的自主参与者,人在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方面起主导作用。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80%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人”包含有驾乘人员与骑行者,不同类别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驾驶员主要表现为:⑴行驶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准的道德准则,肆意超速、超载、超车等多项违章驾驶行为普遍,忽视标志标线等安全提示,为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⑵驾驶人员综合水平低,不少驾驶员缺乏正规培训,不熟悉交通法律法规,无法正确处理紧急情况。其中,驾驶员驾龄与交通事故的分布关系如表3所示[[[4]刘锦辉.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及安保设施改善对策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1.]]。从表中可以发现,3年以下驾龄的驾驶员对道路环境不熟悉,驾驶水平偏低,导致事故率偏高。驾龄在6~10年之间事故率是最高的,原因在于该阶段的驾驶员整体水平较高,但过于高估自我的驾驶水平,安全意识放松,从而使得交通事故多。此后,随驾龄的提升事故数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农村公路的骑行者主要表现为安全意识不足、忽视交通法律法规,与机动车抢道、横穿公路现象屡见不鲜,极易导致交通事故产生。
表3驾龄与交通事故分布
2.2 车辆因素
车辆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着农村公路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愈发明显,车辆数量大幅增长。不同类型车辆各方面差异显著,路权划分不明确,整体呈现为混合交通,不利于行驶安全。各类车型与交通事故的分布关系如图1所示[4],其中客车、摩托车与大货车事故比例达92.8%。此外,近年来电动车事故比例持续增加。其二,农村公路上存有许多不达标或失保、失修车辆,汽车性能差,危险情况下不能确保车辆安全停下。
图1车型类别与交通事故分布
2.3 道路因素
道路因素主要包含有三个方面;⑴道路自身缺陷,如线形指标差、长大纵坡、车道宽度渐变不合理、视距不足等;⑵道路管理不善,如路面状况差、道路年久失修或养护不及时等;⑶安全保障设施不足,如标志标线不明确、路侧防护设施少等[[[5]毕京建.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08.]]。其中,路侧防护对交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如图2所示无路侧防护交通事故比例高达71.7%。由此可见,加强路侧防护对于减少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图 2路侧防护与交通事故分布
2.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含自然环境与交通环境两个方面[[[6]何凡.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2012.]]。自然环境中气候条件对交通安全影响最大,不利气候是指包括阴天、雨雪、大雾、大风、低温等相对于晴天而言的不利天气。各类不利天气条件下交通事故分布如表4所示,在上述不利天气条件下行车有以下不利影响:①驾驶员的视线极易受到影响,视距明显降低;②路面与汽车轮胎附着系数变小,制动距离显著增长,车辆不易控制;③驾驶员心里紧张,可能导致误判或不当操作,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交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交通量大小与交通混杂程度。其一,交通量大小关系着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进而会影响驾驶操作;其二,农村公路交通管制差,各种车型混行情况严重,路权划分不合理,争抢行驶时有发生,这均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
表4不利天气条件下交通事故分布表
3 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措施
3.1 事故预防
3.1.1 增进教育,加强管理,提升安全意识
目前,广大农村公路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并未随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而大幅提升,整体意识仍然比较单薄,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与自我防护认知。为确保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切实增进交通安全教育
国内的农村道路使用者数量多、分布广,对于交通安全教育积极性不高。所以,安全教育应从启蒙阶段开始,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逐步培养健全的安全意识。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引入交通安全教育培训,由点及面逐步扩大,进而培养全民安全意识。此外,交通安全教育方式应当多样化,尽量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张贴宣传画、电视、广播、网络[[[7]张秋霞.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安保设施改善对策[J]. 交通标准化, 2014,42(11):22-24. ]]等各种渠道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之中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逐渐改变安全意识、规范行为准则、抵制不法行为。
(2)完善驾驶培训,加强车辆管理
广大驾驶人员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因素,除了增进安全教育,还应当加强驾驶技术培训与车辆管理。在农村道路上存在有许多技术不高、经验不足的驾驶人员,这些驾驶人员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处理紧急情况的基本素养。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强驾驶培训,查处不法驾驶,完善安全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车辆监管,严禁违法车辆上路,降低事故风险。
3.1.2 完善道路设计,增加安全设施
①在规划、设计农村道路时,应当综合考虑经济、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选取道路等级,注重线形设计,防止设计上出现安全隐患。②针对性地加强交叉口等事故黑点处理,如合适的交叉角度、优良的坡度设计、安全的转弯半径、完善渠化设置及交通控制方式等[[[8]江龙进. 农村公路安全设计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09.]]。③完善路侧安全保障措施,设置路肩震动带与轮廓标、诱导标等主动性保障措施;设置护栏、缆索防撞墩等被动性防护措施;对路肩进形加宽硬化,放缓边坡,改善边沟等宽容性设计。④注重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建设,保障不良路段的行车视距,确保行车安全。⑤加强日常养护维修,及时清理障碍物,保障道路质量。
3.2 事故救援
农村公路的事故救援包含有医疗紧急救援和事故后处理两方面。其中,医疗紧急救援分为反应和实施两个阶段,事故后处理分为道路清理和疏导交通两个阶段。
3.2.1 医疗紧急救援
(1)反应阶段
接到救援电话后,应当立即记录有关信息,做出明确分析判断。然后,选择最佳的救援路线,迅速赶往事发现场,进行救援工作。
(2)实施阶段
抵达现场后,应当清理闲杂人等,迅速抢救伤员并划分道路安全区,设置事故救援标志,避免其他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身财产损失。
3.2.2 事故后处理
医疗救援完毕后,应划分作业区,设置限速标志。组织有关人员清理事故现场,疏导事发路段交通流,逐步恢复道路通行。
3.3 事后修复
交通事故不可避免地会对道路相关设施产生破坏,所以有必要对道路进行事故修复。一方面,找出事故原因,针对性地修复该路段道路设施;另一方面,改进其他相似路段原有的配套设施,减少事故风险,提升道路服务质量。
4 结语
(1)通过历年交通事故量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公路交通事故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事故数与死亡人数占总体事故的比例却不断增大,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从“人员-车辆-道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人员主要表现为安全意识淡薄、驾驶技术差;车辆主要体现在基数大,混合交通严重,违规车辆多;道路因素主要包含有道路自身缺陷、管理不善以及安全保障设施不足。环境因素主要包含自然环境与交通环境两个方面。
(3)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措施包含事故预防、事故救援和事后修复三方面。事故预防主要从增进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完善道路设计和增加安全设施入手。事故救援包含有医疗紧急救援与事故后处理两方面。事故修复主要是指针对性地修复道路设施并应用到其他道路之中,提升道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R]. 北京: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2005-2009.
[2]广晓平,马昌喜. 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分析与交通安全对策研究[J]. 公路, 2007(4):128-130.
[3]马忠英, 杨琦, 周伟. 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0(6):81-85.
[4]刘锦辉.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及安保设施改善对策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1.
[5]毕京建.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08.
[6]何凡.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2012.
[7]张秋霞.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安保设施改善对策[J]. 交通标准化, 2014,42(11):22-24.
[8]江龙进. 农村公路安全设计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