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网资源优势,融合慢行绿道功能
2014-12-25卞小美
卞小美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应研究如何与城市结构布局有机结合, 如何构筑生态绿地框架、如何加强绿地舒适性、可达性等,而且还应进一步关注绿地与城市特色的结合、绿地与人类活动的内在联系, 重视绿地空间的功能拓展, 通过规划引导市民生活方式,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此以如东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与现状水脉资源、慢行交通功能结合为例,探讨绿地系统规划的功能性拓展。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水绿交融、绿道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与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建设部最新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规定,城市绿地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目前全国大多数的设市城市都已经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在如何与城市结构布局有机结合, 如何构筑生态绿地框架, 如何加强绿地舒适性、可达性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在规划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在完善绿地系统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关注绿地与城市特色的结合、绿地与人类活动的内在联系, 重视绿地空间的功能拓展, 通过规划引导市民生活方式,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如东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水网特色及慢行交通功能的结合为例, 在现代城市绿地功能拓展方面做些探索和尝试。
2如东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概况
2.1规划背景
如东县古来通江达海,具有独特的“近海滨河”特色——其城镇肌理至今沿袭着“道路随水就势、两岸挟水而居”的景观特色。在如东县城城区中,以如泰运河、洋口运河为代表的通航运河、以掘苴河为代表的自然水岸、以掘坎河老城区段为代表的传统滨水人居风貌,贯穿城市,是城市最具景观特色的景观地段。区域内不同性质的水系特征,为营造丰富的水系景观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东县县城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强化城市水、绿特色,由围绕“道路”组织城市建设转变为围绕“水绿”组织城市建设。如何结合县城自身的实际条件,紧紧把握城市历史 “绿脉”、“水脉”,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布局,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稳定的绿地系统结构,建立独具生态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如东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2县城绿地现状分析
(1) 如东县城现状绿地面积较小,整体绿量不够。现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3.94平方米,远低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与现阶段城市发展建设的目标不相匹配。
(2) 滨水绿地较少,缺乏绿色廊道。如东县城河网密集,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现状滨水绿地较少,缺乏贯穿水系的绿色廊道,多处河道两侧被建设用地所占据,环境交叉,形成卫生死角,严重影响河流水质及沿岸景观。
(3) 城市绿地缺乏特色,使用价值不高。如东县城现状园林绿地面积仅为683.97公顷,除人民公园和烈士陵园外,其余公园绿地面积较小,缺乏可供市民休憩活动的绿地空间,同时在园林设计方面亦无法体现城市特色。
(4) 园林绿地与内河水域、公共设施等城市要素缺乏联系,未能充分体现出其应具备的服务功能,也无法起到美化和提升城市面貌的作用。
(5) 道路绿化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防护绿地建设尚不完善,北部工业区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有效绿隔,无法起到工业用地周边防护的作用。
2.3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县城绿地系统规划遵循尊重自然、生态引领,延续文脉、突显特色,景观格局、城乡融合,以人为本、倡导体验 的原则
3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特色
3.1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根据如东县城市总体规划,如东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点—线—面”结构布局,呈现“一环—五廊—四脉—多园”的规划布局(见附图一)。
附图一
3.2绿脉与水脉的有机结合
如东县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水乡,水域资源丰富 ,共有大小河道171条,其中一级河道2条,二级河道6条,三级河道61条,四级河道102条,再加上大面积的湿地水塘,营造出纵横交错的水网及丰富多变的滨水空间,滨水环境优势突出,为绿地建设提供了优良的资源条件。
忘了充分利用和保护规划建设用地内的水系条件,规划布局中利用城区的五道主要河流形成了五条绿色廊道,即如泰运河滨河绿色廊道、掘苴河滨河绿色廊道、掘坎河滨河绿色廊道、洋口运河滨河绿色廊道、九遥河滨河绿色廊道(见附图一)。同时,利用现状其他低等级河流两侧设置绿带形成滨河带状公园,与五条绿廊一起形成水、绿交融的绿色网络。
本次规划力求体现“生态平衡、城水交融、休闲观赏、绿色文化”的思想,使滨水地区成为如东县城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创造“水”与“文化”相交融的景观廊道。 河道水景为景观实轴,提倡“绿色造园”,改善市区中心生态环境;文化为景观虚轴,通过对当地文化、风俗历史及相关社会因素的研究,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运用丰富的园林艺术小品如雕塑、壁画、壁雕、碑刻等融入风光带的园林景观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3绿地系统与城市慢行系统结合
3.3.1绿道定义及内涵
慢行交通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 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 慢行交通作为一种短距离的出行方式, 能耗少且无污染, 对缓解机动车交通拥堵、优 化城市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是一种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
绿道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国内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无完整的经验可循。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休息站、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与我们通常所讲的慢行交通通道实质相似。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3.3.2绿道设置原则
每个城市绿道的设立都有其独特的理由,由于如东绿道为城市建成区内的绿道,注定了其与其他区域性绿道的设立有诸多不同。如东县城绿道的设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城区内绿道应尽量选择景观优美、通达性良好的地段,同时可以串联起区域内的多个景点。
(2)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慢行道网络,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确保与机动交通网络的联动。
(3)应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条件,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尽量不占或少占景观用地。
(4)绿道沿线应尽可能做到有景可观,步移景异,避免单调平淡。
(5)绿道的线形应顺应自然,避免大填大挖,尽量不损害原有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
3.3.3县城绿道分类
结合如东的具体情况,根据绿道所处位置和目标功能的不同,如东区域绿道可设置为郊野型和都市型两种类型。
(1)郊野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内的开敞绿地、水体、河岸和田野,通过景区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等形式,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都市型绿道
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内,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而建立,与城市居民距离最近,可达性强,为居民慢跑、散步、锻炼等活动提供场所。
3.3.4县城绿道网建设框架指引
如东县城绿道的建设贯穿全境由北至南,连接掘苴河近郊公园、掘苴河风光带、如东植物园、如泰运河风光带、串场河防护绿带、洋口运河郊野公园、浅水湾水上公园以及人民公园等城市建成区主要大型绿地。其中近期建设绿道的设立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与城市近期绿化建设紧密结合,将绿道建设融入园林建设中去,使近期绿道建设切实可行。
(2)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切实为如东县城带来绿道建设面貌上的改观。
(3)真正贴近绿道的最直接受众—如东民众,着重提高绿道的利用率。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配合城市自身的特征以及城市的发展要求。建设城市滨水绿带,设立独立的自然生态发展空间,维持陆地、水面及城市中的生物链的连续,以恢复城市滨河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将城市滨水绿带作为慢行交通的承载者, 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东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在绿地的布局、结构、设施等方面通过充分利用现状资源、结合慢行交通功能做出了一定的规划。这是一次探讨与尝试, 希望能对城市绿地的功能拓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