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12-25边小玲
边小玲
(滨州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3)
近代教育学家张骞说过:“女子教育是家庭之根本,女子无学则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教育不良,则社会趋向不正。”[1]由此可见,女性的文化素质与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女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在部分文科系院中,男女比例近乎达到1:7。她们作为我国女性的重要组织部分,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她们的整体素质,因为加强对高校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在滨州学院文科、理科、工科三大门类院系中,按照本专科比例、高、中、底年级比例随机选取了480名女生做了问卷调查,其中认为自己很健康和比较健康的女生比例分别为37.8%和53.2%,占所调查女生总数的90%以上,但是仍旧有7.5%的女生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甚至1.5%的女生认为自己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对造成她们心理困扰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查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和异性交往问题占到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66.5%,随后依次为自我意识、职业发展和学习状况,详情见表(1)。
表(1)
(一)人际交往障碍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今后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受女性性别特点的影响,女性在心理上往往呈现出细腻、多疑等特质,这就使得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显得更为紧张。从笔者的调查情况来看,80%以上的女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其中58%的女生感到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与同班同学、舍友处理不好关系,时常有敌对、憎恶的情绪,甚至冷战的行为。而且这些现象文科院系比理工科院系严重,且有随着年级的增加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二)异性交往困扰
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由于生理机能的成熟,她们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感到好奇、敏感,渴望接触异性,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但相较于男生而言,她们在感情上更为敏感、盲从、幼稚和单纯。而且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女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很难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因此,当她们遭遇感情困扰时只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诱发各种心理困扰。
(三)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差
大学阶段,是女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相对于男生来讲,她们的内心情感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成熟和理智。而强烈的自我意识决定了当代女大学生呈现出较强的自我主义意识,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自卑、焦虑、嫉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容易受到社会导向的影响。
(四)学习困扰
从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由于学习问题出现的困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焦虑和考试应激障碍,其次为学习动机过强、学习适应不良、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疲劳等,其中学习适应不良问题主要体现在低年级女生身上,学习焦虑、动机过强及动力缺乏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大二、大三的女生;大四女生则主要表现为学习疲劳。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女生都会在考试前出现考试的应激障碍,如过度焦虑引发的失眠、情绪失控等,甚至个别女生考虑采取作弊的方式以求取得好成绩。
(五)职业发展困扰
常见的学习问题所占比例学习适应不良10.4%学习焦虑35.2%学习动机过强13.5%学习动动力缺乏8.9%学习疲劳3.6%考试应激障碍28.4%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较大等原因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性别歧视比较严重,这就使得女大学生面对职业发展,表现出性别自卑感,严重的甚至出现依赖心理和悲观怯懦心理。从笔者的调查来看,有61.3%的女生认为企业用工歧视女性,有22.6%的女生对考研、就业信心不足。
二、导致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首先,从根源上讲,我国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定位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导致高校女大学生出现种种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几千年来,中国人心中就被深深烙上了男女不同的烙印,诸如“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性别观念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其次,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复杂的矛盾和事物容易造成女生价值观的混乱和情绪的不稳定。最后,学校基础教育的缺憾。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没有将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情商和心理的引导,尤其是专门针对女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远远不够。
(二)家庭原因
在我国,家庭教育的侧重点仍然是对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很多女大学生自理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差。甚至在个别多子女家庭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受重男轻女旧观念的影响,家庭对其关注及关怀严重缺失。
(三)女生群体的个人主观原因
高校女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阶段,年龄在18-23岁之间。这个阶段是人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她们虽然在生理上发育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往往会因为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困扰,从而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乃至发展成心理障碍。
三、加强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对策
(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大学女生的全部求学阶段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公共必修课程,但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内容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主。笔者认为为增强高校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女生所出现的心理困扰不同,如低年级女生多以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比较突出,高年级女生则面临异性交往、就业、升学等巨大压力,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开设专门针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二)将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德育工作相结合
首先,要在高校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做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员重视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帮助女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动机,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用灵活、自然的方式向女生传授、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将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女生专题讲座、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女大学生加深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她们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针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女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悦纳自我,展现自信,追求自尊,加强对她们的人际交往、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等。
(四)积极创新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有效途径
1.注重开展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建立系统完善的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高校应组织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准确诊断每一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她们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症状,以便尽早干预,及时解决,确保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针对女生心理情感比较敏感,有时不愿意直接面对心理咨询师的现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让女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
3.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可以组建朋辈心理互助中心,培训一部分对心理咨询工作富有热情及责任感的学生,通过心理热线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开展朋辈间的心理咨询与帮助。
(五)构建宿舍、班级、系院、学校多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针对女生群体的特点,在宿舍内设立心理守护员,在班级内设立心理委员,在系里设立女生心理辅导站,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形成多位一体的女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总之,女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的特殊青年群体,她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与其成材密切相关,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通过有效方式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地悦纳自己,帮助其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
[1]张謇.张謇全集(第 4 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32.
[2]常小莉.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8(2).
[3]梁艳丽,黄磊.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园地,2008(4)
[43]吴涛.高职院校女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素质教育),2007(1).
[5]陈春露.关注女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
[6]刘宝春.树立性别意识加强女生教育[J].交通高教研究,2003(4).
[7]黄培森.地方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7).
[8]汪朝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级对策研究[J].求索,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