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

2014-12-25高国华宋广清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实验班卓越

邰 枫,郭 福,高国华,宋广清,朱 红

(北京工业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124)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其重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1-2]。为了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北京市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首都高校要坚持改革创新,培养国家和首都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是新时期大学面临的首要任务[3-5]。

目前,我国已逐渐建立起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分类办学体制[6-9]。北京工业大学从定位上讲,就是一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学校[10~12]。因此,我校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启动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战略,即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 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取了多项重要措施。

1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工业大学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实验班教育上。围绕拔尖创新文学人才培养,我校从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等几个方面,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 强化创新教育理念,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用将近10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那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厚基础+善思维+常实践。其中,“厚基础”是必需;“善思维”是保证;“常实践”是手段。

1.2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我校在提出和落实“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的基础上,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加强工程训练、设立创新学分等一系列措施,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探索,达到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目前我校已建立学校、北京市、国家、国际四级科技竞赛活动网络,设置竞赛125项,年参与学生近8 000人次。此外,每年我校都会邀请行业与企业专家作报告100场以上,培养本科生的工程素养。

1.3 因材施教,实施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我校目前已开办了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嵌入式)专业实验班。实验班的培养贯穿“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发挥特长”的理念,主要采取了以下5种措施:

(1)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专业课设置更加强调综合性和个性化,此外,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与工程实践结合更紧密。

(2)专业基础课实行单独授课。积极引入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来为实验班学生直接教授专业基础课。

(3)实行导师制。针对个体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师制,进行班主任、辅导员、导师三位一体化管理。

(4)开设外教讲座和外教小学期实践课程。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请外教开讲座和授课。

(5)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加强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实验班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竞赛、“裕兴杯”嵌入式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中国电子学会博创杯嵌入式大赛等一系列重要赛事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绝大部分参赛学生都能获奖;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部分毕业生直接进入跨国的大型IT企业承担重要工作。实验班的成绩、示范、带头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专业教育的总体水平。

2 探索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途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13-14]。2010年6月,我校入选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首批入选的本科专业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筑学、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和数字媒体技术4个专业。2011年,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安全和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学院)3个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目前学校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

2.1 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组织的管理体系

设立校、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教务处设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办公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组织管理体系

2.2 修订培养计划,改革工程师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校成为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学校,提出了“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制定了4个1/3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即要让1/3的本科毕业生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1/3的本科毕业生接受过第二专业教育;1/3的本科毕业生考上国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1/3的本科毕业生接受过国际教育或者具有境外学习实践经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校通过培育校级工程基础教育实验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复合型和特长人才的培养,完善本科生创新教育体系等具体举措,落实“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训计划”。

2.3 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探索了校企合作的3种模式: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合作开展科研和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1)模式1。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如软件学院与Xilinx公司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在课程体系、实验室、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生科技活动等方面展开合作。

(2)模式2。董事会制度,即建设规划学院依托董事会制度,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其校外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建设规划学院的校外人才培养体系

(3)模式3。以科研为基础,与北京龙头企业合作。通过与北京龙头企业合作,我校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如与北京第一机床厂合作,承担国家重大专项4项;与北人集团合作,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重点项目。

以这3种合作模式为依托,我校已与多家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2.4 加强交流,加大试点,适度推广

2010年12月1日,我校承办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交流会。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省属试点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对计划工作的开展展开了讨论,进行了深入交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办出特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参会的学校进行了广泛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3 结束语

我校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国家和首都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将继续努力,“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使北京工业大学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我校身处首都,并作为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北京市重点大学,应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

[2]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1-6.

[3]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22-24.

[5]吕明,张建文,程永强,等.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实践教学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64-67.

[6]贾国伟.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年磨剑终成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1):39-40.

[7]张健,丛红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4):22-23.

[8]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9]郭栋才,詹拥共,旷亚非,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141-143.

[10]范青武,郑全英,郑鲲,等.“六面一体”立体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26-30.

[11]张红光,孙晓娜,纪常伟,等.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6-19.

[12]林兴桃,王小逸,客慧明,等.大型仪器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17-119.

[13]魏昌廷,何敏.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36-40.

[1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实验班卓越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行知实验班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