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当代价值与路径

2014-12-25姜海龙李文珍张剑萍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姜海龙+李文珍+张剑萍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发展实践的自然深化和逻辑升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我国新型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为新型社会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提供了精神力量、提高抵制各种意识风险能力。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我们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大众化的研究;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具体实践、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新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A8;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2-0018-04

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的社会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厚的理论成果和显著的实践效果。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就,归根结底,归因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一种信仰内涵的时代和空间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要落实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问题上。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阶段和中华民族实现崛起的关键时期,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升到信仰层面的中国化,才能使广大民众更坚定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建设经济繁荣、政治文明、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新型社会的引导作用,才能使劳动人民团结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来是我国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革命、建设、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易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实践化、时代化。也正由于此,马克思主义才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的顺利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养提升等实践成果的取得,使我们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性和方向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是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之后的新命题。马克思主义本身不仅仅是逻辑严密的指导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促进生产力极大发展、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共产主义的科学体系,而且,马克思主义在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愿景,展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蕴含着对人的“幸福”和“自由”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特点。“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一贯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者所相信、仰慕和依赖的具有绝对性或永恒性的信念或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灵魂所在。正是这一信仰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体系,还是一个信仰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定义上讲,主要是指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价值性、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阶段性目标及其终极理想等的由衷的相信与信奉,并以之作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终生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信仰,具有阶级性、科学性、现实性与理想性,其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信仰。”[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等理想、信念的中国化、民族化,其最终将内化为中国劳动人民的精神信仰、理想追求。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发展实践的自然深化和升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的民族信仰相结合,通过中国式的语言风格、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并具体化为广大人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中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内容包含了被中国大众所认知、普及的马克思义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怀被民众所接受,成为劳动人民的精神导引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是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是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所唤起的劳动人民的坚定信念,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获得成就的深层因素和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融合的展现。中国文化的强吸纳性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成为可能。多民族的中国在文化上具有强大的融合能力,它能博采众长,体现出既有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又有很强的时代感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我国对美好社会形态的追求的一致性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成为可能。“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同社会的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信仰的相通性,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具有传统文化与政治信仰基础。我国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一个典型体现。它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深层次、更加人性化、人文化、寻求符合人类共同需要的价值方向迈进。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我国正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新型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为新型社会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政治信仰,它的“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等追求更反映出它终极的“人本价值”取向。20世纪初,面临重重矛盾和压力的中国出于革命和政治的需要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有这一“信仰”的引导,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我国革命才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生产力发展依然落后,民众生活依旧贫困。这时中国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极大的物质财富”的信奉,开始了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探索着进行了经济改革,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此后,虽然中国社会在由政治型社会向经济型社会的转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子,但由于过分关注物质财富的创造却付出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的代价。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的全面发展”终极价值召唤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做出调整,召唤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型社会转变。“以人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终极价值的中国式语言表达。它以质朴的语言表明,一切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劳动能力、才能的全面自由地发展。我国新型社会建设始终不能偏离这一目标方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为新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理念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深刻变化,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社会主流思想受到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更多体现出个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思想领域中的这种变化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以适当的形式协调和整合文化差异,充分调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积极向上的、突破自我的思想精神,从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上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克服现实中存在的单纯“为我”“自我”的不和谐的因素,保证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但马克思主义把和谐社会的建设融入到世界的经济社会背景中,为新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才能使各利益方的协调得到价值取向上的保证,才能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才能保证和谐社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正充分发挥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精神引领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提高新型社会建设的抗干扰能力。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使和谐社会的建设异常艰巨。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人与生态、人与人的关系敏感,各种矛盾频发。民众生活富裕了却感受不到幸福,对未来表现出迷茫彷徨,信仰缺失。与此同时,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向我国输入不科学的、危险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宣传如“法轮功”等各种邪教思想。这些负面思想通过媒体迅速传播蔓延,民众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思潮冲击。此时,如果国民大众自身没有强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在面对国家出现的一切矛盾、冲突、危机时,要么表现出逃避的态度,如冷漠、漠不关心,要么就很容易被迷信、邪教、西方负面思想等非健康合理的信仰所迷惑,做出不合理性的行为。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坚定其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广大劳动人民提高价值辨析能力,增强危机意识,遵循正确的舆论引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是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最重要的就在于其精神的和谐,而精神的和谐就要求持有共同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灵魂,其信仰的中国化正是中国新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路径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对我国新型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目标、动力、武器意义,但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被怀疑和否定的局面。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面临挑战,但这同时也是加深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机遇。中国民众可以利用这一契机,重新审视、沉淀、理性判断民族的信仰认同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探讨。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大众化的研究。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多是作为科学真理,出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引入并被接受和传播。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工具理性在我国受到重视而其信仰的价值理性被忽略。甚至马克思主义能否作为一种信仰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受到质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权威性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并没有确立,人民群众非常容易受封建迷信、异端邪教等落后的思想及西方“拜物教”“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国首先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避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僵化的真理而传播,应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我国近几年已着重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化。而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民生、民主、民心,使中国民众从内在机制上向马克思主义信仰靠近。

其次,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向现代化、全球化迈进。在此过程中,西方大国不仅展现了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强辐射影响,而且在文化、意识领域也越发处于强势地位。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果民族文化自我认同不坚定,极易出现民族信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消解于西方文化中。西方基督教信仰在世界各地的蔓延就是一个例证。我国正处于高速的社会转型期,已不可避免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全球化社会也意味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风险已经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法律以及习俗产生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原有的社会认同遭到破坏,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彰显。民族就是一个文化实体,如果文化泯灭,就等于民族消亡。中国欲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失自己的阵地,就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为引导的、体现民族道德信仰特色的、融入西方理性信仰的信仰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在与中国的文化融合进程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如果不能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就不会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或者只是低效率、低层次的中国化。为此,要不断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提供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对人生终极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关系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话语平台。此外,历史上的文化融合也表明,一种文化要跨跃民族之间的界限占领另一个阵地,它就必须采用那里的民族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民族文化融通,还需要构建通俗化的语言体系,用大众化的语言风格、用民族文化典籍中言简意赅的词语、用古代名家名言、用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形象地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高层次的价值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发达形式上通俗化。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真正中国化,最直接的就是要看它是否与中国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如果脱离了这一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要么浮于表面,要么仅出于政治爱好,而在事实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进程中,必然围绕着解决诸如贫富差距、社会公正、生存尊严等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2]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感召力一直就是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现今,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需要关注人民大众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关注全球化浪潮和改革攻坚阶段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只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实现其中国本土化、大众化。

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所掌握的思想学问,经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唤醒了受压迫群众的革命自觉性,马克思主义已经作为工人阶级改造世界的工具,成为体现我国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现今,经过党的努力,马克思主义正逐渐被广大群众接受,成为有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精英文化到主流文化再到大众文化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我们还需要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融入到我们的民族信仰、民族身份认同中去,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俊,刘魁.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2]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猜你喜欢

中国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