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沉香 融古开新
2014-12-25巩升起
巩升起(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史专家):2013年10月15日至26日,郑春辉沉香雕刻艺术特展在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博物馆和康有为故居博物馆隆重举行,这是青岛工艺美术史和鲁闽文化交流史上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今天的学术研讨会有幸邀请到《雕塑》杂志社记者宋扶日,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宇光先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秘书长张伟先生,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侍锦教授,青岛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高福利先生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发起并出资承办这一展会的著名艺术品鉴藏家彭荣俊等先生向与会各位表示热忱欢迎和衷心感谢!
李宇光(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工艺美术师):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并代表我会秘书长、《民族画报》社副社长包杰先生,也代表福建省莆田市工艺美术业界同仁庆贺并预祝特展圆满成功。春辉是我多年的朋友,他从1985年起习事木雕至今,在二十八年如一日的埋头研创中累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设计题材涵括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尤其擅长山水田园类作品的创作。作品意境幽远,充满诗情画意。迄今有80多件作品获全国性专业展奖项,其中《家园》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我认为这次特展有三大意义。一、这是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极品的一次展示:沉香是名贵木雕材料中的极品,郑春辉山水田园题材沉香木雕堪称是对名贵雕材进行传统题材与工艺创新的至臻;二、这是古典诗情画意与莆田精微透雕艺术的优化组合;可以说,越是地方特色的,就越是民族的,也越是国际的。三、这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海洋文化总脉络下鲁闽文化交流的新模式。
宋扶日(《雕塑》杂志社记者):郑春辉老师在保持原木特征的基础之上,利用精细的雕刻技艺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文人画特征的沉香木雕作品。他既继承了传统的工艺特色,又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巧用自然的形态,使作品呈现出质朴动人的特色。在他创作的诸多以表现田园山水为主题的作品中,既拥有中国文人的悠远情怀,又有西方艺术中严谨的构图与塑造特征。可以说,他在创作过程中,将中西艺术的精华进行了巧妙的融合与创新。
他的作品使人联想起古希腊、古罗马浮雕艺术的特征,使作品兼具平面感与立体空间感,似乎是以雕刻的技法来完成一幅幅绘画作品。此外,沉香的自然形态与所表达主题的悠远意境还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暗合”.
他的作品既有精雕的细节,又有自然的原始意味,让人联想起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和罗马尼亚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对材料本质以及对材料原始形态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然造物的景仰。
郑春辉老师的作品同时还体现出一种雕凿的诗意,诗歌在他的雕凿之中物化为具象的形态,引发出人们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
张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秘书长):我本以为作品泛泛一般,但看了之后却非常佩服、惊讶。我去过福建,看过莆田木雕与石刻,但沉香木雕更能令人深入其境。作者对沉香恋恋不舍,化腐朽为神奇。用这种材料创作,妙手偶得则更能代表艺术家的一种创作状态。将这种含有先天局限的材料介入作者的思维,一如带着镣铐跳舞;信马由缰并不高明,创出别人不可企及的佳作才难能可贵。小小的局部可以呈现宏大的场面;感情的寄托,能引起诗情画意的共鸣,是谓大俗大雅。很感谢郑大师带来这么高级的作品,这种言词不是过于溢美。在这么富有历史感的地方举办特展,确实很有意义。
初剑(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我是一个专职画家,出于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我很惊叹并感谢作者带来这次难得的展览,这对我的艺术创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面对展品,我忘了是雕刻,感觉是画作,是在用情来创作。作者非常尊敬沉香木雕材料,这是一种修养,一种文化底蕴的诠释。刚才和郑春辉交流了几句,更觉人如其作。越传统的,就越是世界的,郑春辉在这一点做得很好。
张志瑞(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我来了两次,还没看全。刚看一眼时,真不敢看,需要静静地拜读。确实是鬼斧神工,作品很令我震撼,很想用一张大的照片来拍出你的作品。
高福利(青岛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前几天主要是看作品画册,今天看了作品,堪称中国微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作品的外形与材料结合得很好,沉香材质很脆,稍一用劲,就会崩裂,可见作者刀功非凡,令人非常震撼。
彭荣俊(青岛矿物宝石博物馆馆长):有幸能请到郑大师来青岛举办这次特展,我是一不小心做成了两地文化交流的好事。本来我对木雕并不懂,一年之前到福州,看到三坊七卷一个展馆门口排队两百多米。春节期间这种现象并不多见。进去一看,就完全被吸引了,一件作品我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然后特地到莆田拜访郑大师和他的木雕厂,特别是看了那件用3年时间还未完成的大型双面根雕《清明上河图》,现在已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郑大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认定了,当即请他来青岛办展。是他的人品感动了我,也进一步感动了大家。冥冥之中彼此产生许多共鸣与互补,可谓因沉香而结缘。我是一个矿物晶体收藏爱好者,那是一种取之天然的美;沉香木雕也具有一种取之天然的美。山水意境在于依形赋题,与选取矿物标本有相通之处,都是要通过作品讲述它的故事。
薛永武(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郑春辉的作品把雕刻、书法、文学几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令人大开眼界。当然还可以从文化创意、从古今中外艺术元素扩大题材,使审美性、艺术性、文学性更加全面统一。
任银穆(青岛市史志办副主任):直观感觉的震撼有几个层次。一是沉香材料的珍贵;二是与精雕细刻的结合;三是所表现的主题多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粹,尤其是田园诗与山水画的结合。郑大师来自福建莆田妈祖文化的发祥地。福建的印象中,“海滨鄒鲁”最早是莆田的别称,现在提升到福建全省。山东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但很少把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到各行各业,要向闽浙一带开放的形态看齐,什么事情都要做到精细,用开放的精神来学习别人。
王春元(青岛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古典文学博士):中国是香料的重要生产国,也是沉香文化的传播中心。这么多匠心独具的精品,不乏神来之笔。《郑春辉木雕艺术》一书中,作品介绍写得很精美。《家园》是用心灵感受故乡的美,这是作者感情的凝聚,创作心态的演绎。既写出了构思理念,又借作品回忆了过去,感慨了现在。这就是作品说明与散文诗的融合,是画、是诗、是散文、是多种艺术的结合。
侍锦(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看了好东西,总是有话要说。刚好我从山西永乐宫走到云冈石窟,昨天才回来,又进入这个文化上很亮的一个点。现在能使人震撼的作品非常少,如《富春山居图》。可是今天看了这些作品,又勾起了我对自然的联想:质朴自然、细而不腻,非常有意境。作品完全保留了自然的特点,这种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讲究手法多元、层次分明,表达了现代人对木雕的理解。《赤壁怀古》《桃花源》,尤其是《溪山渔隐图》都非常精致,但又不是为精而细,而是对主题的烘托、搭配。各地的传统木雕我接触很多,有的天然根雕创作,造型非常生硬。珍贵木材上如果能把题材与刀法结合得好,才能更加完美;所有作品既可远看,又可近看,连木座的配搭也非常完整,能使人联想到石窟的全景、远景和恢宏的气势。
刘宗伟(青岛日报文史版主编):
前天刚好推出4个整版介绍郑大师的作品,今天又来看展,非常有意义。在德国总督府旧址博物馆办展,是中西艺术的对话,中西文明的交融。郑大师的作品承载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意趣与梦境。《春江花月夜》体现了大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如同一幅立体画,内涵非凡,是对诗人气质的追求。许多作品所刻画的田园山水,正是现代都市生活所稀缺的资源。
郑春辉:听了各位的发言,我非常感动。来到青岛,感觉这里非常美。阳光照射下的红屋顶所闪烁的金光;依山而建的房屋、藤蔓、山花,每一个视角都是一幅画。联想到家乡的溪流、池塘、荔枝树、稻田,童年的经历。我14岁开始务农,母亲在前面割稻,我跟在后面打谷,尝尽了生活辛苦。现在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每当外出回来,常想“问明日家在何方”?各种因素契合在一起后,才萌发田园山水木雕的创意。也不是非用沉香不可,但因为《群峰竞秀》《赤壁》的材料,大自然早已把它雕为一种天然山水,所以这是一种绝佳的创作载体。现在讲“文化强国”,如何树立“文化自尊”“文化自觉”,刚才李老师、张老师提到“民族性的就是国际性的”。有一次,两个外国人在看我的作品《呈祥献瑞》,一个摘下眼镜,一个推起眼镜,为什么看得那么痴迷?我就把那张观赏作品的照片取名《东方神奇》。山水田园其实是我心灵当中的一方净土。古代国人就很懂得生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寻求的就是诗性的生活、诗意的栖居。创作的文化基因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长期的累积,多少年积淀的智慧。如《桃花诗》,闭上眼睛,本来就是一幅画;《西江月》的意境,为什么不可以用木雕刻画?许多可以令人泪盈满眶的名画,如《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在那么年轻的时候,用平远法、深远法、高远法创作出这幅传世名作,源于对此画的喜爱与感触,我一直在寻找能与此画中的山水形象相吻合的沉香木。后来果然有意外之喜,偶得一块沉香奇料,形体轮廓极像画中的一座座山峰,当作品以三维立体的效果呈现时,给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观赏体验。沉香是很匮乏的木料,但现在很多人拿来锯开、切成手链的珠料。今天通过沉香的艺术雕刻,让子孙后代来欣赏。一千年后,不知它是谁家厅堂的一道风景。我的思绪,有人说是桂花的清馨,我感觉却是唐宋的墨香。中央美院张维教授说:“你的创作从繁到简,这是对的”。
我的艺术创作尚处在探索阶段,非常感谢各位的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