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之争的终极关键词:生态、数据、技术
2014-12-25林华
文/林华
小冰火了。这款在微软内部昵称当家花旦的聊天机器人程序在微信上大热,微软把这款号称史上最人气、具有16岁少女智商聊天程序的微信测试号放在自家官网,瞬间被秒杀10万的数字直逼小米。虽然限于技术高度和Beta版软件不可避免的错误,绝大部分用户还是对小冰的不停卖萌乐不可支。热度持续上升的小冰迅速跻身史上最成功微信应用,至少是之一。结果,没来得及庆贺的微软在小冰刚上线第3天就被告知关闭微信接口,腾讯官方公布的理由是小冰涉嫌泄露用户聊天内容及有违反微信规定的模拟用户操作、诱导用户拉群、批量注册垃圾账号等行为。微软涨红着脸回应要为小冰之“死”默哀,还多情的要再次“救活”,承诺二代小冰研发已近尾声。
我认为这次小冰之争揭示着三个关键词,生态、数据、技术,没有奶茶妹妹。
先说生态。小冰实质是一款交互软件,娱乐性强于功能性,但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和苹果的siri相比,小冰除了输入方式不同和不需要语音识别技术外,在最核心的语义理解技术运用方面两者是同一量级的。腾讯是移动通讯王者而微软痛处恰在移动端。微软为将PC端的霸主地位延续到移动端不惜押下血本强攻Surface和购进诺基亚,至今未能达到预期。这次微软大幅转变进攻线路,以一款娱乐APP暗度陈仓借道微信,非常可能引起腾讯的不安。微信,NextTencent。如此战略要道若被微软利用,谁知道不会重演30年前比尔盖茨借IBM的渠道打造席卷天下的DOS和Win?谁敢说企鹅生态圈不会成长出NextMicrosoft?
第二个关键词是数据。微软和谷歌、百度都是技术背景的超级IT企业,数据对这些企业有不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实际是通过自训练提高识别目标,数据量越大越能提高准确率。小冰如果通过微信的海量信息训练理解中文的能力,未来前景不可限量。腾讯官方的封杀理由中重点提到小冰涉嫌侵犯用户隐私。隐私权事关小冰的合法性,微软在这个问题上如有闪失很难扭转局面。微软显然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针锋相对的回应“使用了比微信本身更为严格的隐私保护机制”。微软在回应中特别强调小冰的“人工智能语义全部来自公开的搜索引擎网页信息和智能语言组合”。微软承诺小冰“不涉及任何聊天记录信息”,“如用户对话中没有提到小冰,小冰会立即将该对话全部直接清除,而不会做任何存储和任何处理。如果对话中提到小冰,小冰会根据该对话给予回复反应,然后立即清除该对话,同样不会做任何后续处理。微软小冰不会,也不需要使用用户对话信息进行人工智能训练”。如果微软的解释属实,小冰在上线之前即通过必应搜索等积累的大数据进行了充分训练,且在上线后不利用甚至不保留对话信息。技术鉴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核实小冰的数据传输机制,但后台处理过程可能只有靠微软的信用了。
第三个关键词是技术。腾讯是互联网产品设计的王者。有马化腾和张小龙在,腾讯就很可能在移动产品用户体验上保持不可动摇的领先。正如任何事物总有弱点,腾讯虽然非常看重技术以致马化腾曾在内部说腾讯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技术公司,虽然腾讯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专利积累稳居第一,但腾讯在非IM技术的领域仍然不具有优势。腾讯为扭转搜索技术的劣势曾请吴军领衔腾讯研究院,惜乎壮志未酬人又去,至今人们记住的只有广州研究院留下的张小龙传奇。腾讯在基础技术研发方面并没有特别的突破,貌似江河日下的微软大叔却在基础技术有方面有极强的实力。微软从来没有省在研发上的费用,2012财年的研发投资高达98亿美元,每年申请专利数量在2000至2500项。要验证一下微软的肌肉?2012年提前命中美国51个选区中50个选举结果、2013年成功预测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24个奖项中21个的DavidRothschild正来自微软的纽约研究院。微软每年从另一家技术王者谷歌Android系统上能收近5亿美元专利许可费。在运营本土化、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方面,微软离腾讯距离很远。但在互联网基础技术方面,腾讯离微软的距离可能同样远。
小冰之争是即时通讯天王和软件老大之间的一次不大不小的吵架,透露的是互联网新旧贵族的势力交替。微软在10年前只借一款非主营的MSN就足够压下腾讯,谁会想到还有在微信面前受气的一天。但更深入地看,微软在被谷歌、苹果赶超之后,已经痛定思痛地在软硬件和企业文化上自我革新。微软小冰已经放下身段做娱乐,如果微软抓住一次机会充分利用在技术积淀上的雄厚实力,中国互联网企业和微软大叔的竞争将变得异常漫长而曲折。这也许是小冰给我们最深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