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对规模、结构和利用强度的

2014-12-25

科技视界 2014年15期
关键词:用地变化利用

张 鑫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210095)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城市蔓延、侵吞农地为代价,给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仍面临诸多问题。1999年到2011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115.96%,全国非农业人口仅仅增长50%,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远高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较低。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关系,探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对我国的土地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不少研究关注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特征和规律。研究尺度涉及全国、区(省)域和城市,由于研究时期及尺度的不同,建设用地的扩张各有特点[1-4],多数分析发现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有一定区域性和阶段性差异;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由快变慢是比较普遍的趋势。从现有文献看,针对个体城市的研究最多,对全国层面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方面,对结构和利用强度变化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文采用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研究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利用强度的变化特征。

1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采用的实证分析数据为我国1999年到2011年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城市建设用地及内部各种功能性用地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消费者价格指数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对研究的影响,以1999年为基期年,通过价格指数平减得到所有名义变量的实际值:实际变量=名义变量(当年价)·100/CPI价格指数(1999年=100)

2 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以投入一定的土地资源为基础,也会给土地利用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伴随着数量的增长,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利用强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主要运用统计性描述的方法,研究我国1999年到2011年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利用强度的变化特征。

2.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动态变化

表1 1999-2011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

表1反映了我国1999年到2011年间全国及分区域层面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状况。过去12年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十分快,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20877.02平方公里增加到45086.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长约2017.48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6.63%,在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7.26%,高出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大约6个百分点。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和土地政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性,因此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城市扩张速度最快,其次是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为6.02%,增长速度最慢的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构成我国城市土地的主体,占全国城市用地比重达到60%左右,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最小、比重最低,可见,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无论在扩张速度还是在利用规模上,都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很大,预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仍将保持高速扩张的势头。

尽管1999年到2011年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速度很快,但当逐年考察年增长率时,会发现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全国层面,城市建设用地的年增长率在2005年前高达7.85%,之后增长率下降到5.42%,增长速度已经远远低于早期水平。在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速变化与全国整体趋势较为一致,但变化程度更加剧烈,在增长速度最快1999到2005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率高达9.15%,2005年后东部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降到5.41%。中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三大区域中最低的,研究期内该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近年来甚至出现反弹,该地区较低的增长率与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有关,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则加速了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年增长率的波动性较大,2005年前,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为6.75%,由于在那个时期我国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投资力度加大,加之西部地区地价相对较低,使得该区域在这一阶段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较快,2005年后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出现一定下滑。

2.2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动态变化

图1 1999-2011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

随着经济增长,对各类城市功能性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土地内部各种生产性、生活性及支撑性用地的规模和比重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一般来讲,随着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业等生产性用地比重会逐步下降,而居住、出行、娱乐等生活性用地比重会上升。图1显示了1999年到2011年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内部各类用地比重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过去的十多年间,城市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一直是构成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主体,两种用地合计比重占50%以上,因此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规模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其中居住用地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的规模最大,比重在30%~35%之间变动。其他城市用地类型方面,对外交通用地、仓储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有了明显下降,而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比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对生产性用地的需求减少,对享受性质的城市用地需求增加,从发展态势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趋向合理。

2.3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动态变化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城市规模和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也在不断提高。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是衡量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变化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来反映研究期内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城市建设统计年鉴》,1999年到2011年,我国城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38.7万元/公顷增长到546.4万元/公顷,年均增长率高达12.1%,在资金投入的支撑下,城市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也从348万元/公顷增长到746.2万元/公顷,12年间增加了1倍多;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过快,致使单位资本投入所带来的产出有下降的趋势,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图2和图3从投入和产出角度,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

图2 1999-2011年我国分区域城市地均投入状况

图3 1999-2011年我国分区域城市地均产出状况

图2为我国1999年到2011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地均投入的变化状况。在2006年之前,东部地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约合156.8万元/公顷,西部地区紧随其后,最低的中部地区投资额大约为95.4万元/公顷,但从增长速度来看,中部、西部地区地均投入增长较东部快些;2006年以后,东部地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开始落后于中、西部地区,并且投资差距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地均投入最多,到2011年,投资额达到607.2万元/公顷,远高于东部地区的497.1万元/公顷。由此可见,并一定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本投入就越大,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相继推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力度,因而研究期内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很快;东部地区地均投入增长相对较慢,可能与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有关,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依赖性减小,而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本投入产出比很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图3反映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地均产出变化状况。1999年到2011年,我国东部地区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从407.9万元/公顷增加到903.6万元/公顷,地均产出一直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地均产出越高,土地利用强度也越高;1999年到2002年间,西部地区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略高于中部地区,这一时期国家刚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003年后,中部地区地均产出开始超过西部,并且差距逐渐拉大。总的来看,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东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统计性描述方法,分析研究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利用强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

(1)1999年到2011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非常快。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增长率最低。同一地区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则呈现时期性特征,2004年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在波动中减缓,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增速下降幅度最大、趋势最明显。

(2)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研究期内城市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比重增加,对外交通用地、仓储用地比重减小,从发展态势看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趋向合理。

(3)研究期内我国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分区域看,2006年后,中、西部地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开始超过东部地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开始发挥作用;东部地区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中部地区地均产出于2003年开始超过西部地区。总的来看,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

本文主要方法为描述性统计,以后可以尝试采用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另外,现实中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往往要构建多重指标体系,本文采用较简单的指标表征城市土地集约度,存在一定局限性。

[1]司成兰,周寅康.南京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8(11):139-145.

[2]罗迎新.广东梅州地区建设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热带地理,2009,29(3):268-272.

[3]吴大放,刘艳艳,等.珠海市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2):226-231.

[4]张金前,邓南荣,等.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城市空间扩展对比研究:以福州和台北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2):177-184.

猜你喜欢

用地变化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从9到3的变化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