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转型背景下声乐教学方法初探

2014-12-24张桂仙车绍留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初探方法

张桂仙 车绍留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建地州院校面临转型发展,各专业授课总时数的大幅压缩,传统的1节课授课时间60分钟随着改革的深入压缩至40分钟,针对这些实际,笔者旨在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地方州市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使音乐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声乐课的教学更加符合高校教学改革“转型发展”,更好地满足高校培养应用型的高校音乐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方法;初探

高校音乐学音乐教育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沿袭“师傅带徒弟”1对1上课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特别处于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在面临专业授课总学时数的大幅压缩和1节课由之前的60分钟逐渐压缩为55分钟、50分钟、45分钟和刚刚实行的40分钟,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就高校音乐学·教音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结合我们每年省级音乐教育特色专业、声乐精品课程及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实验区建设,声乐课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及教育观念逐渐发展的实际,浅谈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声乐课改革的一些思考及做法。旨在与共同探讨,尽快使高校声乐课教学更加符合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满足培养应用型的高级音乐技术人才。

1 课程简述

声乐课是高校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认识和了解声乐发展史及现状、熟悉国内外声乐作品、掌握发声基础和训练方法及发声原理、掌握科学发声,以练声曲和声乐作品为载体,通过科学训练和科学演唱,使学生与生俱来的“生物机能”逐渐演变成为适合科学演唱的歌唱機能,从而满足科学演唱。

2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及方法

长期以来声乐课在80年代以前基本采用1比1排课、1对1上课、1比2排课、1对1上课,即1个学生每周上一个小时和2个学生上1个小时,前者专业院校普遍采用,后者综合院校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普遍采用。至于有些院校采用的1比4到10排课、1对4到10上课,甚至学生数更大,笔者不加议论。

3 声乐教学规律初探

声乐训练“周期长,易反复”笔者总结多年声乐教学实践及研究,很早认同“声乐教学”应遵循“分阶段,有主次”进行。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无论是把握声乐训练方法还是使其机能达到适合科学演唱机能都是要经过漫长的训练和演唱实践的锻炼过程,对声乐发声技术的把握和运用。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声乐观念,往往是要在长期的训练和演唱实践中经过反反复复的过程,在声乐指导者不断的启发引导之下,才可能逐渐去把握和逐渐清晰。我认为,无论是发声技术和声乐观念的把握和清晰,实际上都是要靠声乐学习者在声乐训练和声乐演唱的实践中,在指导者不断的启发、引导下去真正感觉到、领悟到,并且声乐学习者的“感觉”领悟会随着声乐学习者训练和演唱时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精力投入度和自身的声乐修养、歌唱能力、机能适合科学演唱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每次的训练和演唱其感觉是不同的。在声乐学习中要把握某项发声技术和真正建立、巩固起一个声乐概念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实行的。这里,业界常常也把声乐艺术称之为“感觉艺术”,笔者是认同这一观念的。以上所述就是以说明声乐训练“周期长,易反复”了。再者,声乐学习者与生俱来的机能,无论歌唱天赋优劣与否,要使其自身的机能演变为适合科学演唱,业界也称为“浪声歌唱”的歌唱机能,就更是需要经过长期、漫长的训练和演唱实践的过程,就是对于演变为基本适合科学演唱机能,都是需要声乐学习者长期在正确声乐观念得以武装起头脑,几乎是每次训练和演唱实践中自己都要能进入“我要歌唱”的主动状态,而不是“要我歌唱”的被动状态。几乎是每次的训练和演唱都是对前一次的训练和演唱都不断“否定”,即使做到这样,我认为生理机能的演变都是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且,通过声乐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即是声乐训练者每次声乐的训练和演唱的实践能够收到对上一次声乐训练和演唱的不断否定的效果。声乐训练还应该长期进入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状态。机能的演变都无法收到短期效应,都是要经过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机能的演变在声乐演唱者一生的歌唱实践中都是不会停止的,对机能的演变来说歌唱者在一生的科学演唱中,机能都在向着更加适合歌唱演变着,因此,我认为,对于歌者来说机能在整个歌唱生涯中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只要歌者始终坚持科学发声、科学练声、科学练声和科学演唱,歌者的机能始终都在向着更加适合科学演唱方向发展,歌者的嗓音适应能力同样会不断得以提高。当然,在这里对于声乐初学者,主要以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还存在着本身机能成熟、稳定的问题。

声乐教学研究中发现,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没有扎实的做事态度、没有认真做事的精神、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科学的声音观念、没能在训练和演唱实践中真正进入到“我要歌唱”的状态中,声乐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了,对专业学习而言,观摩、研究中我发现,无论是练声还是歌唱中,声乐学习者没能具有综上所述的态度和专业素养。训练和演唱中常常不能进入到“我要歌唱”的状态中,就是对于做到科学发声技术训练方面要求。例如,发声前或者说找到气口前瞬间就要求歌者进入到“上哼、下叹、中间自然”,使整个人置于气息支撑当中,同时要做到“喉咙开,嘴巴松”,叹到哪里哪里起么,所有的音都要从哪里起,以此作为科学发声的基础。由此开始在声乐训练和演唱实践中才能逐渐去接触到更多方面的技术问题。因此,在这里我认为“做事先做人,练声先练心”。声乐训练就技术方面而言一定不能“见字打字,就事论事”,我认为声乐训练一定要“分阶段,有主次”,用科学的声乐理念总揽声乐训练的每一环节和每一过程,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声乐训练要收到好的效果,往往都是水到渠成,反之常常是事与愿违。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声乐训练“周期长,易反复”。

4 高校转型发展音乐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应推崇的声乐教学模式讨论

高校音乐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声乐课由原来每生每周一节课,即1比排课,1对1上课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在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大幅削减,特别是处于转型发展的高校,音乐专业在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今天,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声乐教学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其教学模式单一,特别是不能为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提供交流平台,教学中也不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声乐的学习与训练中,我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省级音乐教育特色专业和声乐精品课以及省级音乐教育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中,我推崇将不同年级的同学排在一起上课,采取个别课与小组课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这样,个别课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小组课将学生训练中的共性知识点和相同的训练方法,声乐理论知识的共性等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训练方法和知识点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但给声乐学习营造了相互借鉴和学习平台也充分发挥了在声乐训练和作品演唱中做得比較好的同学,自然成为这一个学习小组的榜样。让学生在声乐学习和训练中几乎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能看到榜样的曙光,为这个教学小组的每名学生提供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平台。例如,将4名学生排在2节课上,按现在我院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一名同学上课是20分钟,4名学生就是80分钟,当然,声乐指导者必须精细策划80分钟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这一模式除以上2个突出的方面外还大大增长了每一位学生训练和练唱的课时数,并且,声乐训练和练唱中时时处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环境,就远比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单一的1名教师对1个学生的教学环境,在各个方面都大大显现出这一教学模式的优越性,笔者经过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和研究,每次利用公开课示范课介绍这一教学模式,近10多年来我指导的声乐学生多次参加云南“青歌赛”“金钟奖”“孔雀奖”,大学艺术展表演活动,2008年香港国际艺术家声乐比赛获金、银、铜奖,10多年来我指导的学生几乎包揽了我院专业学生参加的“校园歌手大奖赛”冠军。因此,我主张在处于转型发展的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提倡“个别课与小组课穿插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 李艳芳.嗓音训练与歌唱技巧[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 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桂仙(1968—),女,云南保山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

车绍留(1963—),男,本科,现为保山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

猜你喜欢

初探方法
学习方法
学生管理法制化及其权利保护思路初探
经济法程序问题初探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可能是方法不对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
用对方法才能瘦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