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2014-12-24郭振宇
郭振宇,方 芳
地方高校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郭振宇1,方 芳2
(1. 安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36)
文章在综合阐述地方高校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观点认知并最终提出了从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积极搭建平台;高校加强宣传,努力创新,扎实开展好实践活动;大学生加强认识,强化能力,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等三个层面来构建地方高校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
地方高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例外,自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大学生就业机会逐渐地有所改善,但是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数量逐年增多,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5年颁布实施至今已满八个年头,八年中,农村发展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对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也愈发明显。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大学生人力资源投入,使得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优势,进而转为人力资本,最终形成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中促进发展,在社会进步中创造价值。如何构建好大学生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强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性问题。
一、地方高校学生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群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根本前提是要造就一批有文化、有理想、懂科学、善管理的群体队伍。显然,光靠农民群体是不够的,还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加入支持。其中,单就农业科技人员来说,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员约209万,以现有耕地约183亿亩算,平均每万亩耕地仅为11.4人,其中多半是技术水平不高的农业科技员[1]。所以,广阔的农村沃土需要和呼唤大学生立足新的起点,展现新的面貌,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
(二)大学生群体也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成长成才
从毕业生角度来看,经济在发展,就业机会在增多,大批应届毕业生想留在城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却无法在有限的名额竞争中胜出,而他们又不愿意为了工作而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事情时刻发生。与此同时,国家这几年又扩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号召广大应届毕业生扎根基层,投入新农村建设并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措施,譬如增加了“选聘生”的招考人数以及优惠政策,强化了选聘生的流通机制,放开了“选调生”报考条件等。大学生们也不愿意看到“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就业格局,他们知道人力资源只有在有平台创造的时候才可能转化为人力资本,而新农村建设就是这个平台,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也需要通过这个大平台来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低年级学生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建设工程,也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很多学生认为他们不仅能在里面够发挥专业特长,在专业培训、技能指导等方面做贡献,还能够及时地把国家的一些好的政策法规、科学理念等传播到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两者结合是完美的选择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社会劳动力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知识素养水平还较低,尤其是职业技能普遍缺乏,农村4.97亿劳动力中,80%只有小学初中文化,全国有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l%[2]。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成为知识汲取向知识反哺过渡的主体。相信在各种各样的途径下,大学生将发挥更多的作用来服务新农村建设。因此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群体的加入会快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通过对高校学生在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观点的调研,不仅可以为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投入提供了现实性的依据,还对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构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和谐景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更加科学的保障,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地方高校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观点分析
为了解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参与情况,笔者针对某高校15个本科学院从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按照专业分类进行了充分地调查,实发调查问卷400份,收回合格问卷364份,合格率为91%,通过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出具体结果如下:
(一) 大学生群体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分析
(1)同学是否来自农村的调查
随机受调查的同学中有68.1%来自农村,31.9%来自城市,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我们知道,调查对象不能全是农村的同学,也不能全是城市的同学,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
(2)同学对“三农”问题具体内容的认知程度
经调研发现,有约9%的被调查对象完全不知道“三农”问题具体指哪三农,约42%的同学非常清楚该问题,主要分布在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类、法学、心理学、英语等专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院学生对这块问题的清楚度(经济管理学院达到72.5%、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达到78.9%、外国语学院达到72.2%)远远超过自然科学学科类学院的学生,包括多个涉农专业的学院,总体平均率不超过35%,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院学生对该问题一半的清楚度。在收到的动物科技学院某涉农专业填写的19份问卷中,结果有10份填写“一点不知道”选项,7份填写“大概知道,部分不清楚”选项。我们能够看得出学校在整体对三农问题系统而详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还有待于提高,同时,不同学院贯彻落实的力度也存在层次不齐的局面。
(3)同学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35.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有4.9%的同学不愿意参加;59.7%的同学都选择了服从安排或者是随大众,15个学院中积极参与的同学最高只达到50%,看得出大部分同学主动积极性还不够高,大部分同学如果要参加也是被动的参加,而不是主动地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4)同学认为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收获
图1 同学对参与新农村建设收获认知统计图
从图1可看出,有59%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的收获,有18%的同学认为很有收获,即有77%的同学还是很认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但是如何将有一定收获转化为很有收获呢?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等多为学生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机会。
(二) 影响在校大学生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表1 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大学生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分析
在统计中,我们发现除了表1中所列12项主要因素影响外,还有其他9项,分别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以及服务地对专业的需求、时间精力问题、服务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压力、大学生自我能力的锻炼提升、服务地离家乡的距离、个人的恋爱婚姻情况、维护大学生服务基层权益的相关法律等。总体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方面总体还是比较全面,比较客观。确切地说,大学生集中选择在前五项——省市县相关配套政策、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高校的重视及执行力度、活动经费、大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当然家庭教育及环境影响、基层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基层生活及工作环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选择。发展前景、农民的支持度与积极性、社会重视程度以及认可度、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基层的了解度等因素相对影响较小。
三、构建地方高校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 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积极搭建平台
(1)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并认真执行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自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10年把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中,国家目前存在较为普遍的政策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其中部分政策已经运行多年,体制较为成熟,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选调生,但也有一些新政策如选聘生,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优惠政策和体制机制,真正地将那些对农村有激情,对农业有感情,对农民有热情的大学生选拔进来并有所作为。同时,基层政府还应高度重视,认真执行,而不能是一纸空文,流于形式,否则会打击大学生参加项目的积极性,不利于队伍的流动发展,当然也不能缺乏考核,缺乏培训,光使用不激励,形成“大锅饭”局面。同时,还应注重国家专项投入的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具体投入情况。
(2)政府加强对农村的基础建设并提供优质的机会
政府应努力加强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包括修好道路,改善交通;加强绿化,积极规划;改善水质,改革电力,实现自来水、电力等提供的基本保障;加强卫生院、养老院、学校等方面的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等,切实地改进基层生活及工作环境。努力加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畅通工作流通机制。特别对紧缺专业人才,对家乡籍大学生应设置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当然还要多注意多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强化他们的认知和配合力度,探索制定大学生服务基层维权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社会上营造关心、鼓励、支持大学生服务基层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二) 高校加强宣传,努力创新,扎实开展好实践活动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很多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对“三农”问题不清楚,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涉农专业的学生,对国家的基层服务政策了解度明显偏低,可以说明高校的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社会服务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为其输入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立足当地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3]。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高等学校除了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更应该在落实上下力气,花功夫。学校不但要要求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课堂积极引导大学生服务基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还要广泛宣传,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校报校刊、宣传栏、广播、横幅等宣传优秀基层校友的先进事迹。除了邀请专家解读国家基层服务的优惠政策和流通机制,邀请扎根基层、表现优异的校友做报告交流,还可以将基层学院动员学生服务基层的报名人数、通过考试人数、最终服务人数纳入学院的年底考核,从根源上重视,确保数量。
(2)科学规划,创新改革
高等学校在大学生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一方面高校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多学科共生交叉的优势,优化组合校内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培养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积极加强在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途径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收获[4],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制定或者修订方面不能仅仅依靠专业课教师的建议,还要牢牢地听取广大学生的建议,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聆听学生的心声。同时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从农村科技与人才需求出发,改革学校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考核制度,建立适应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激励机制,构建高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与“三农”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相关经费的配套支持,切实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3)深入实践,积极运作
高校要始终注重教学与实践育人同步走,除了教学引导,还要积极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服务、结对帮扶活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通过精心组织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长期坚持下去,形成常态化;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学生社团、协会,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调研的投入等来扩大在学生中间的宣传力度;与产学研合作、结对帮扶的村庄、社区、乡镇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使得学生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三) 大学生加强认识,强化能力,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
在表1中,有28.8%的学生认为自身对基层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影响参与程度,有11.6%的同学认为家庭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有10.2%的调查对象认为基层工资及福利待遇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还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自我能力的锻炼提升、个人恋爱婚姻等各种因素影响,这里都需要考虑周全的,显然可以看出我们的大学生也是越来越趋向成熟,思考问题越来越全面。尽管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但是大学生还应该做到:
(1)加快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知识
在校的学生应关心一系列方面的国家政策,积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确保今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质量,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以便今后可以迅速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环境[4]。即使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要去服务新农村建设,但是他们有必要全面了解社会,这样才能更加正确地面对人生[3]。学习是关键。所以大学生除了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多一些知识的了解,多一份经验去体会,这样的成长质量才会高[5]。
(2)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活动
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加新农村建设。他们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基层创业,因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灵魂是农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而要实现增收最根本、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创业;他们可以去基层支教,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知识的提升,促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他们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深入农村的同时了解农村状况,通过调查研究撰写相关论文,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各种建议。他们可以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服务农民, 为“三农”事业提供智力支持,进而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1] 樊雪志.兴农、惠农、益农——浅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三个方面[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2,(1):21-28.
[2] 朱云生.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14-17.
[3] 张洪峰.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与新农村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08-110.
[4] 方芳,方明.在校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看法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3):63-65.
[5] 周双娥.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对接问题[J].兰州学刊,2008,(7):197-199
The Research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Local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GUO ZHENG-yu1, FANG Fang2
(1.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China; 2.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Forestry, Hefei AnHui 230031, China)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ocal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throughout a large quantities of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the stakeholders should make efforts throughout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hink highly of implementing a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olleges should comprehensively plan to innovate and to reinforce the broadcas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cognition and ability and to participate in constructing new countryside forwardly.
Local Colleg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Research
郭振宇(1987-),男,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
G258.6
A
2095-414X(2014)05-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