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1年全国孕产妇死亡趋势性分析
2014-12-24谭姣
谭 姣
(西安医学院 流行病与统计学教研室,陕西 西安710021)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医疗保健水平的主要指标[1]。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本文对2004~2011 年全国孕产妇死亡评审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产科因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卫生部《2012 年卫生统计年鉴》中2004-2011 年连续8 年的产妇死亡监测数据。
1.2 研究方法
利用Excel 2003、SPSS13.0 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和平均增长速度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我国2004-2010 年孕产妇死亡率趋势分析:
表1 2004-2011 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
如上表所示,经Spearman 相关分析可知,全国孕产妇死亡率(rs=-1.000,P=0.000<0.05)、农村孕产妇死亡率(rs=-1.000,P=0.000<0.05)与年份之间呈负相关,说明随着年份的增长,全国和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7.41%和10.25%。 城市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与年份之间无相关性。
2011 年全国监测地区孕产妇主要死因构成比例显示, 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疾病前四位为产科出血(28.6%)、羊水栓塞(11.4%)、妊高症(11.1%)和心脏病(10.2%)。 经比较,城市地区孕产妇死因构成其他原因(44.7%)所占比例较高,农村为29.5%,说明城市地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疾病种类较多。 农村地区产科出血和妊高症的比例较高,分别占31.1%和12.1%。
3 讨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孕产妇死亡率进行趋势性分析,找出导致孕产妇的主要死因,从而探究妇幼保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
3.1 加强农村地区孕产妇基础保健
2004~2011 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我国对孕产妇保健投入的不断增加, 全国孕产妇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历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我国需加强农村地区孕产妇基础保健,提高农村地区孕产妇生活质量。
3.2 重点提高城市地区产科服务质量
本研究显示,城市地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疾病种类较多,情况较复杂。因此,在加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产科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产科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重点加强城市地区产科人员对孕产妇危症的识别,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配备必须的抢救设施,以提高产科服务质量[2]。
3.3 降低孕产妇合并症,健全妇幼卫生保健网络
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间接原因比例较高,因此减少和识别妊娠合并症的发生,加强孕产期保健,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首先,加大孕产妇及其家人孕产期知识的宣传,提高其关于孕产期健康潜在风险的认识,提高孕产妇保健质量。 其次,健全妇幼卫生三级网络,完善孕产妇系统管理制度,提高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和质量[3]。再次,建立完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与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
[1]钱立杰,赵晓青,麻海英,等.2003 年河北省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2).
[2]玛丽亚,王磊,阿依古丽,等.新疆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35):4948-4949.
[3]罗丽,朱玉莲,孙武,等.广元市2006 年孕产妇死亡评审报告[J].中国妇幼保健,2008(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