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分界

2014-12-24计宇

神州学人 2014年4期
关键词:徐冰分界美术系

计宇

“穿越分界”论坛是美国高校华人艺术家协会(Chinese Artistsin American Academia)在美国创建的一个艺术学术交流论坛,由在美国大学任教的中国艺术家们历经10余年的努力,通过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和组织学术座谈而建立的一个与公众进行对话的学术平台。这些年来,协会藉由“穿越分界”论坛的发展逐渐成为美国大学中国艺术学者的学术专业团体,目前成员有50余人。

10余年来,海内外华人文化学者共同探索中华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身价值与现实意义,论坛的出现和发展恰恰与此同步,同时反映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当代的艺术实践带来的深刻变化。参与“穿越分界”论坛的中国艺术家大部分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来到美国,在接受了中西方文化教育之后,活跃于美国大学,在艺术教学和个人艺术创作中提出了新的视点。论坛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为全美各地40多所学院中执教的中国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以整体出现的机会,使他们成为与社会公众就当代艺术进行对话的参与者。

地处美国中部伊利诺伊州的查尔斯顿小镇是个典型的美国大学城,四周是黑油油的沃土良田,到距离最近的几座大城市要数小时的车程。每年开学时,上万名学生的涌入一下子将人气与喧闹注入校园,为小镇带来了生机。1994年我来到小镇,应聘于东伊利诺伊大学美术系,教授素描与油画。

1997年秋季学期伊始,美术系主任彼尔·哈伯施密特教授在全体教员会上商讨邀请访问艺术家的事宜。我介绍了居住在纽约的老同学徐冰和他的作品,获得大家认可。很快就着手安排徐冰作为访问艺术家的事宜。同时,校艺术展览中心也积极配合,将徐冰访问中创作的作品定为他们展览计划中的一个项目。

徐冰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的同学,他读版画,我学油画。4年同窗,毕业后徐冰留校在版画系任教,我到中央美院附中做了2年老师后,于1983年8月来美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后与徐冰兄在10余年里各自东西,一直等他来到纽约居住后,我们才得以恢复联系。

徐冰计划和学生们共做一件装置作品,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作为主题。在徐冰的指导下,学生们先写HL时记忆的文字,接着将文字以铁丝制成字母,再编织成文字的藩篱,几日后,大家在展览中心建起了一个由文字隔开的两个对立空间。镇上热心的牧羊人特意借给展览中心10来只健壮的新西兰种羊。开幕式上,人群与羊群各自在文字藩篱的两侧隔空相望,仿佛人类与动物在默然中失语。

数日来晚间,我与徐冰把盏尽饮,谈话之中常常追昔抚今,不胜感慨。一晚,闲聊中我们谈到近年来中国艺术家在西方美术展览中渐露头角,徐冰提到遍访美国各地大学校园时,与不少中国艺术家不期而遇,他们大都来美之前在中国接受过美术本科教育,来美后在各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又在美国各地大学艺术系任教。他建议我与这些中国艺术家建立联系,并寻求组织展览的机会。

中国艺术家在美国大学任教这种现象开始为人所注目,实际上是近20年的事情。徐冰访问之后,我开始注意这些中国艺术家,徐冰也将他所结识的中国艺术家们介绍给我。我先与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奥什科什分校的胡溧教授和当时在西南密苏里州立大学的林志教授建立了联系。不久又结识了当时在田纳西州立中部大学艺术系任教的刘君成教授,他在得克萨斯大学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前曾在中国就读鲁迅美术学院,是一位在中国画和油画领域里有双重经验的高手。这几位艺术家个性鲜明,都是以绘画为表现手法的艺术家。另外还有一位刘虹大姐,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的校友,她当时是壁画系的研究生,后来到加州圣地亚哥大学读硕士学位,现在北加州的密尔斯学院任教。蒋临夏教授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在纽约布法罗州立学院美术系教授素描和油画。

1999年暑期,我和夫人小林子驾车前往纽约探访朋友,借住徐冰在布鲁克林的工作室。有关组织中国艺术教授展览仍是我们的主聊话题。暑期将尽,我们返回伊州后,又驾车向西,横穿美国大陆,直奔洛杉矶,开始我在加利福尼亚长滩州立大学的教学工作。

路上途经密苏里州的春田市,我们看望了在西南密苏里州立大学美术系的林志教授夫妇,受到了他们热情接待。林志教授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后来就读英国斯雷德美术学院,又获美国德拉华大学硕士学位。他在美国各地多有展览,又于2000年前往西雅图任教于著名的华盛顿大学艺术系。当时我们虽曾探讨举办展览事宜,但均认为要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议。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是美国最大的公立大学系统,长滩州大是这个大学系统中23个校园之一。这里的美术系为我在教学和个人艺术的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起点。2002年底,经刘君成教授介绍,我结识了明尼苏达墨海德州立大学美术系的关志民教授。他早年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在堪萨斯海斯堡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我应邀访问墨海德州立大学,关教授对实验美术和美术理论的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访问之余,我和关教授谈到了准备展览的计划,得到了他的热情支持。返回加州后,我便开始着手组织第一届美国艺术院校的中国艺术家美术作品展览会。

长滩州立大学攻读艺术专业的学生有2000人,近年来的发展中,大学不仅拥有一个美术馆,而且艺术系的画廊有6个展览空间,举办展览有优势。

为争取更多支持,我首先通过互联网寻查在美国大学任教的中国艺术家。从东海岸向西,很快在中部、南部和西部等地各所大学里陆续查找到10多位中国艺术家,并与他们建立了初步联系。

当我通过电邮将展览的想法与计划介绍给他们时,获得了热情支持,很快便形成了联系网络。我所联系到的诸位教授有张宝琦(新墨西哥大学)、商须虹(堪萨斯州大)、谭莹(俄勒冈大学)、汪伊达(夏威夷大学)、刘启民(南康涅狄格州大)、丛致远(威廉姆·派特森大学)、张万新(加利福尼亚美术学院)、谢小泽(巴克内尔大学)、李应(黑沃福特学院)、左映雪(圣路易社区学院)和陈晓文(阿尔弗雷德大学)。我们商定2003年秋季学期在加利福尼亚长滩州立大学举办展览,并争取在展览期间召开座谈会。

2002年秋季学期伊始,我正式向系主任柯瓦波教授提出展览计划,活动定名为“穿越分界”(Across the Divide),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在头绪繁多的工作中,筹款是最重要的工作。之后便开始为出画册的设计与印刷作出预算。校设计专业的鲍士敦教授带领学生做装饰设计,黑色封面中间以毛笔书写出一条红色横线显示出横贯穿越的动势,引人注目。通过互联网邀请当时身在英国的徐冰为画册题字,他不仅用毛笔写出楷体“穿越分界”,还有他的英文毛笔字体,他的题字为画册增色不少。系主任科瓦波教授写了前言,我以《穿越分界》为题写了一篇短文,介绍了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们的文化背景。

作为活动发起人,我认为整个画展的策划基于团结中国艺术家,以有质量的作品来展示每个艺术家的作品,并在互动之中将这些艺术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于社会。如此,我们所共同建立的联系就绝不是一种联谊性质的社交活动,而是建立一个在艺术上互相探讨,在教学上共同交流,在事业上相互尊重,携手共进的学术平台。

“穿越分界”展览和座谈会准备工作正式启动后,为保证组织工作的透明性,我除了经常通过电话和邮件与艺术家们商讨,并特地邀请了几位艺术家共同组建委员会挑选作品,由我负责与每位艺术家直接联系。当组织工作获得了大家认可,以及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后,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2003年9月26日,在加利福尼亚长滩州立大学美术系画廊举办“穿越分界”第一届展览,同时召开全美第一届美国大学中国艺术学者的座谈会。

经过1年多的努力,我们从全美大学邀请到了17位中国艺术家参加展览,其中有素描、油画、版画、雕塑及多媒体共40余件作品。2003年9月25日,我和校亚美研究系的志愿者负责接待工作,从洛杉矶机场接到商须虹、张宝琪、胡溧、谭莹等几位教授,蒋临夏、汪伊达、张宝琦、关志民、刘启民、张万新、谢晓泽、刘君成等教授也相继到达。

晚饭时,我向他们介绍了前期准备工作及日程安排,饭后大家前往校园,把这次展览的作品搬到画廊。晚上10点开始,我、小林子与当时还在攻读绘画研究生的恽子奇一起开始布置画展。恽子奇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富勒顿分校任教,现在也是论坛的参展艺术家。恽教授是一位极其细心的人,不仅热心,而且组织、归纳的工作能力很强。我幸有他出手相助,两人_直忙到凌晨5点钟。破晓时刻,我在匆忙中小睡片刻,便又起身去准备第二天的座谈会了。

上午9时,各位艺术家齐聚安纳托会议中心,座谈会上每位艺术家对各自作品和教学经验进行了介绍。下午专题讨论会,蒋林夏、刘君成、张宝琪等教授做了专题报告。在听众与艺术家对话中,商须虹、谭莹、胡溧、谢晓泽等教授纷纷发言,整个会议前呼后应,会场里充满了活跃的气氛。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们在此相聚,分享着由我们共同或相似的命运给我们带来的穿越中美两国文化分界的经验。

下午2点画展正式开幕,大学校长麦克森夫妇、艺术学院的院长、美术系主任和各专业师生都来了,很多嘉宾从洛杉矶及南加州各地闻讯而来,其中亦有不少旅美华裔艺术家相聚一堂。洛杉矶电视台18频道、长滩市报纸及华裔社区各家中文日报的记者们也前来采访报道。活动的成功为日后我们这些艺术家们在美国大学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与公众进行对话翻开了第一页。

万事开头难,2003年首届展览和座谈会后,“穿越分界”在各位中国艺术家们的关心与积极参与下,日渐成为一个活跃的学术交流的论坛。

2005年,我又组织了在拉斯维加斯市的威波尔市立画廊举办的第二次展览,并由陈伟豪教授把这个展览带到了宾州他所任教的莱康明学院。接着,在密苏里大学美术系任教的梁兰波教授和圣路易社区学院的美术系主任左映雪教授邀请了10余位艺术家在圣路易市举办了展览。此后,又有余震谷教授召集了一些艺术家在萨温纳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过一次展览。这几次展览是我们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我们总结经验,逐渐学会了与更多的艺术家建立联系,筹措资金,设计画册,建立工作委员会。

2009年,我接到威斯康星大学美术系张晓红教授的电话,谈到要在她所任教的大学举办展览的想法。张晓红2002年毕业于南伊利诺伊大学美术系,在来美国读书之前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新媒体及网页设计专业。我看到年轻的艺术家要把“穿越分界”的展览继续办下去,心中非常高兴。我把以前举办画展的计划书及申请资助的方法介绍给她,并积极在各方面协助她为新一届的展览和座谈会进行充分准备。

经过1年的努力,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画展终于准备就绪,并借展览组织了一次座谈会,邀请全美大学里的中国艺术教授。2010年11月9日,22位艺术家从全美各地来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白水校园,在张晓红教授的精心安排下,艺术家们为该校学生做了专题讲座和教学活动。集体讨论会中,大家为未来的学术活动提出了新的动议,并成立了工作委员会,以期在这些年来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今后工作,同时我们委托俄克拉荷马州立西南大学的王晓苗教授,在互联网建立一个向公众介绍和推荐论坛的网站(www.acrossdivide.org)。

之后,徐瑞鸽教授在2013年秋季将“穿越分界”展览带到密苏里州立大学,王晓苗、张少倩二位教授于2014年春季学期在俄克拉荷马州立西南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州大举办并召开了“穿越分界”的展览与学术讨论会。

“穿越分界”论坛的出现恰逢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我们的祖国历经了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奋斗,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融中成为重要的推手;“地利”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幸运地赶上了美国的民权运动在近几十年来对社会进步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美国大学校园倡奉多元文化交融,超越种族偏见而广觅人才的这一历史机遇;“人和”就是我们这些艺术家们不仅在个人的美术教学与艺术创作中有相似经历,使我们在组织“穿越分界”的活动中逐渐对论坛的意义形成为共识。

结语

“穿越分界”论坛自2003年开始,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了。我们在论坛的建设中不断地学习,学会了以民主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管理,以求团结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们不仅在教学和艺术创作中,不断努力提高水平和认识,而且近年来他们已经与祖国美术教育界的同仁们在学术交流和艺术探讨方面建立了多方面的良好互动。我们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是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把我们的艺术追求与教学实践带到一个共同的语境之中。随着我们的努力,我们坚信“穿越分界”论坛今后会更具生命力。

猜你喜欢

徐冰分界美术系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作品
徐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作品
肖碧源
10kV用户分界开关在定陶电网的应用分析
南北分界话秦岭(下)
徐冰作品选
分界站运报一上报数据不一致问题的浅析与对策
文山学院美术系第三届双年展教师作品选登(四)
郑州大学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