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名利回国会有更多用武之地
2014-12-24屈小玲
屈小玲
为照顾父母回到成都
我在法国15年,分别在巴黎和斯特拉斯堡各待了一半的时间。我除了继续读书攻读学位外,曾先后在巴黎国际贸易学院、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外国语学院中文系等从事教学工作。
2005年夏,中国的一个大学校长赴欧考察团途经斯特拉斯堡大学,我参与了接待。与中国校长们的接触与交谈,激发了我蓄意已久的回国愿望,我盼望能在国内为祖国实实在在地作点贡献。
我特别关注国内高校人类学专业的开展,我也留意着国内引进海归人才的政策。2007年2月15日,中国16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正式启动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归国的绿色通道,给予各方而的政策支持,我得到更大鼓舞。乘着这股东风,通过与国内联系,我分别受到北京、南京和广州相关几所大学的邀请。
2007年暑期我回国考察,其间到成都探望父母,目睹父亲身体病弱,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痫。多年来我的父母毫无怨言地支持我,我远在海外,没能尽到人子义务,这也是令我早有归国愿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考虑归国只有到成都,才能兼顾就近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遂决定联系四川师范大学。
我得到获聘通知是在2008年5月中旬,正是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之后。地震的惊恐和哀伤正在四川弥漫,我在法国每天都关注中国媒体滚动报道的汶川救灾潮流。我不顾法方学校的挽留与亲朋的劝告,仍然决定辞去工作归国,于2008年8月来到成都,获聘为教育部与四川师范大学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的专职研究员暨文学院教授。因地制宜拓展学科研究
我归国前意欲回国在人类学领域发展,来到四川师范大学,在专业发展方面自然只能因地制宜。四川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地方高校,近年蓬勃发展,科研方面引人注目。2008年仅文学院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成功的就有8项之多。该校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也正在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南方丝绸之路研究。
成都平原古蜀国繁荣于西周与东周时期,考古发掘有独具特色的三星堆遗址青铜人物雕像与金沙遗址玉器和金器,其中的“太阳神鸟”金饰2005年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秦灭蜀国后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秦汉时成都作为蜀国故都进一步发展手工商业。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西汉武帝时期,民间有与东南亚以及印度地区商品交流的贸易通道,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立郡县,修建了通往境外的官方通道。
20世纪80年代四川学者童恩正根据境内境外考古遗存研究,提出四川与东南亚、南亚存在文明联系的观点。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段渝教授于2005年执掌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专事中国西南古道历史考古以及与印度和中亚古国文明关系研究,我进入该中心即加入了这一研究计划。
我先是受托在中心网站建立了一个法文网,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外翻译介绍。在熟悉了这一研究领域之后,我认为四川和西南地区的学者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如果要进一步有所突破,应该从文明的传播、交流与影响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因此几年来我先后申报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南方丝绸之路——中国西南与境外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南方丝绸之路民族特色物产考察》,并担任段渝教授领衔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子课题负责人。在这个领域里我先后发表了一些相关研究论文和翻译文章,专著《南方丝绸之路古国文明与传播——中国西南东南亚南亚文明交流互动研究》已脱稿。
此外,我注意到19世纪末东南亚地区与南亚地区成为英国与法国殖民地之后,中国西南古道成为连接长江内地的商贸通道,法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不同阶层人纷纷来到西南地区从事各种目的的田野考察,撰写出版了为数不少的反映那个时代西南地区社会变革、经济状况与民族面貌的考察笔记,这时一个应该重视发掘研究的领域,于是,我申报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研究(1892-1911)》,获得立项。该课题涉及近代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学、地理学、民族学与人类学诸门学科。研究课题是陌生的,但也正为我提供了一个将所学各门学科知识运用于实际研究的平台。
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教学和交流
在教学方面,回国后我也有了更大的发挥舞台。现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各种专业都有设置,选修课也多。我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与指导研究生工作,注意开设有开拓性的课程。
我先后在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给本科生、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以及汉语国际教育外国硕士研究生讲授的课程涉及不同学科领域。5年多来先后开设了10多门课,分别涉及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中西方不同领域。虽然头绪较多,备课也花费很多时间,但我认为有机会教授不同专业的课,正是实践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国外所学专业的机会,所以乐此不疲。
授课时我也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将自己在法国读书时学到的一些治学经验应用于教学;强调地图、历史年表、图绘资料的使用,在知识传授中注重结合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我指导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学生,我从自己的优势出发,认为带研究生一是注重专业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多学科阅读书目;二是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影响,我鼓励学生提高精神境界,要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三是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我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以及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公园,实地讲解。我也注重组织不同年级的研究生一起活动,讨论读书研究心得,交流经验,形成团队精神。
此外,我还利用自己在法国高校工作过的优势积极开拓学校与法国高校的合作关系。通过努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法国波尔多大学中文系建立了学科交流,学院每年为波尔多大学中文系派出1名汉语教师,目前已是第3届,并已先后接纳3届来自波尔多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奖学金生。
调整心态适应国内环境
我从法国回到成都工作,生活环境是个很大的转换。骤然从法国街市的人群疏落到处处是人群和车辆的喧闹的中国社会,开始很不习惯,后来逐渐学会了调整心态,将中国社会的喧闹视为一种活力,主动去适应周遭的环境。
在国外的多年磨砺,也使我深深体会到谦虚永远是一种应该具备的个人品质。我并不认为留学的经历有什么不一般,不过是个人的追求而已,从海外归来也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多认识了解了一些西方社会与西方文化而已。与此相反,我觉得自己远离祖国多年,国内学者的很多东西我都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因此与同事能平易相处。
对于名利我也早有思想准备,归国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了2个原则:不贪名图利,不攀比。有了这种思想准备,所以能够超脱金钱利益和名誉地位的诱惑,做到心理平衡。我认为,作为高层次归国人才,自然学科尤其是应用学科的人才有很优越的条件,因为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如果自己可以不计较是否有优厚的物质薪酬待遇,归国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就我个人而言,我从内心真正感觉到,我在国外所学的不同专业知识,只有在国内才可能有那么多的研究领域和发挥的舞台,所以我时常庆幸自己到底选择了回归祖国。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20年前,我从中国来到法国,度过了我人生中黄金时期的15年,我融入了法国社会,学到很多知识,也为法国贡献了我的中国文化知识。现在我身在中国为我的祖国服务,将我在法国所学的知识贡献于祖国的科研与教学。作为一名在中国与法国之间架设文化交流桥梁的学者,我借此机会祝愿中法友谊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