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之前,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
2014-12-24张晨辰
张晨辰
来到美国之后,最怕被人问到,你在美国干什么呀?通常别人眼里一句善良的问候和寒暄,立马就能把我打趴下了,有种说不上来的痛苦。即使给自己贴标签,也解释得支支吾吾,很容易被人误解是一种不知所措的敷衍。在解释自己之前,我决定先分享—下我的小伙伴们的故事。
丰富自己
第一个要介绍的公益小哥姓张,是目前马上要脱离苦海的电气工程博士。认识他源自我主持的某次创业活动,当时他带着项目来路演。5分钟的介绍时间内,他举手投足间光芒万丈,秒杀场内所有的参与者。好事者如我,后来才发现,他的项目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南加大创业项目的第一名,被《福布斯》、《商业周刊》等媒体报道过。作为一个对创业者有着出奇好感的人,我立马像八爪鱼一样和小哥混成好友。
可是越了解小哥,越发现他与总是洋溢着鸡血味的所谓创业者不太一样,用当下一个叫“正能量”的词来形容他更为妥帖。
小哥刚来美国时,也经历过痛苦迷茫。他从国内顶尖的大学毕业,拿着全奖来到美国算是一个故事的好开局。结果新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如期展开,遇上了个苛刻至极的犹太老板,每天被逼着在实验室“醉生梦死”。小哥的学术梦想—下子被肢解得七零八落。那年暑假,迷茫中的小哥回国,在东北三省“流浪”了个遍,想思考一下人生。结果这场散漫的旅行并没有帮他拨开迷雾,反而使他更加摸不清楚方向。
“大学时我组织过几次支教,这不是我第一次接近贫穷的地方。”但是这次的体验却又很不同。一路的旅行、硬座、招待所,让他认识了所谓在他世界之外的人。“在一些落后的村里,很多人把我当成记者,拉着我的手就跟我诉苦。”那种尴尬的“祖国的陌生人”的恐惧抓住了他很久。“没想到这下,更加想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了。”小哥本来想找找在那里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就像本科时支教那样。但是这场旅行打破了他理想的泡沫。“每个人的生活都很不一样,我重新开始考虑自己要什么,或者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重新回到洛杉矶的小哥暂时振作起了精神,换了导师。但是目标已经离开成为一个科研好青年的轨道。除了学习之外,他开始了对自己的锤炼。
“你听过TEDx吗?”看我猛点头的样子,小哥掩饰不住脸上的得意,“我算是TEDx最先的推广者,如果不谦虚地说,我可能做了国内高校最早的TEDx。”博士二年级的时候,小哥在学校听了一场TEDx的报告,深受震撼,于是暑假回国内母校牵头做了第一场TEDx。那个时候他到处跟人解释TEDx的概念,租场地,请嘉宾,最后做了一场空前成功的活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后来国内TEDx遍地开花,小哥可以完全不客气地说自己是先驱。“这种事情是我喜欢的,那个时候觉得打破了之前的怪圈,知道了自己只要坚持做一些事,世界会因为我而改变一点。”正是这改变的一点,让小哥走上了正能量“暖男”的路线。
“听说你还在Google实习过。”
说到这里,小哥表现出的绝对不是顺理成章的自豪。“虽然大家都觉得在Google实习很好,但是我那3个月并不开心。”每天当成工程师被大公司圈养着,被洗脑有多么优秀,这在他看来是很可怕的精神毒药。“我发现我还是不适合完全做程序员的工作,也不知道怎么安分地在大公司当一个螺丝钉。”小哥的评论,真让我汗颜。要知道出国留学的大多都是工科的学生,而如果在一些待遇好的大公司得到一个职位,留学生活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小哥生活中的爱好是运动,跑步、登山、骑车,这三个可以排列组合成铁人三项。没错,他在美国演变成了一个铁人三项运动员,还参加过好几次业余比赛。为了参加某次比赛,他在骑车练习中摔断了锁骨。医生让他1个月不许动弹,结果他自己制定了一套恢复方案,硬是把1个半月之后的比赛完成了。
“所以你最近的计划是做公益骑行的项目?”
在毕业季,小哥也不忙着找工作,而是全身心投入一个叫做“单行道”的公益骑行项目。他打算和队友从旧金山骑行到华盛顿,横穿美国。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微公益”,倡导留学生来关注中国公益。目前项目已经和《凤凰周刊》邓飞的“免费午餐”公益项目达成了合作,帮助国内募捐。这不是他第一次搞公益募捐的活动,但这次倡导的是“身体力行”,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对中国公益的关注。
“其实作为一个‘码农,工作已经是留学生里最好找的了,所以我并不是很担心。倒是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为自己的梦想开路,也许后悔的就不是没找到工作了。留学不仅仅为了工作,也是一段应该努力享受的旅程。最大的价值,是怎么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更加丰富的人。如果把事情放在一个5年甚至10年的维度上看,做什么会后悔,什么不后悔,才是更有价值的判断。”
创业让梦想更加接近
第二个小伙伴,江湖人称s老板。当然,S老板是个戏称,他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计算机博士。不过,他刚来美国就和高中同窗开始创业,目前该项目已经估值过千万。S老板跟我熟悉是因为我在南加州做了一个创业平台,而联合创始人,我的合作伙伴正是这位S老板。我—直觉得S老板每天扮演的都是双重人生,在学校导师面前道貌岸然的学术,出了实验室就和我搞各种鸡血的创业活动。我经常佩服他的角色转化能力之快。
我觉得每个博士都有一段学霸史,不然也不会放下屠刀立地成“博”。在被诱拐创业之前,S老板绝对是一个一丝不苟要为解放人类科研事业添砖加瓦的技术型人才。本科刚毕业就被美国某著名学府邀请做1年的访问学者,直接刷新了该学校访问学者的年龄底线,而且已经独立发表的几篇论文,在圈子里有点小名气。
“当时是怎么被带入创业这个圈子的?”我每次想到这个问题都能幻想成魔幻故事。结果真实的情况总是让人有些失望。
“我那个时候和女朋友分手,想找一些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情绪,结果高中的同窗,在洛杉矶念博士的好友就跟我商量,拉我加入他们的创业团队。”
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那个时候创业就像一场异地恋,我们团队的5个人分别在美国东部、西部和国内,每次开会都痛苦得不行。”他回答的时候表情还会微皱,一副痛苦的样子。据说为了协调时间,他经常要熬夜到两三点。他拿出做科研的120分的专注,把这个项目坚持做下来了。
后来,也是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S选择到南加大继续念一个计算机的博士。创业虽然看起来炫酷,但是我们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有多艰苦。不过用他的描述来说,这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那个时候为了自己的成长,自己学习了特别多行业内的东西,自学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最大的收获,是在一切资源贫瘠的情况下,把创业项目能够运营下去。“我觉得我创业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换位思考,大局的把握和对问题解决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在后期一起做创业平台的时候,这些经验都成了项目进步最好的动力。而有S老板作为我的合作伙伴,我—直感到非常幸运。更重要的是,他坚持的精神总能在我和团队最疲惫的时候来一场心灵鸡汤式的慰藉,让很多难题都化险为夷。
“就业虽然稳定,但是增长慢,成长空间有限。创业公司有风险,压力大,但是可以随着公司的快速成长,‘野蛮生长。就像脸书运营总监谢丽尔·桑德伯格说的,当你能搭乘一艘火箭的时候,你还会在乎是坐在哪个位置吗?”
奏出自己的乐章
最后一个故事留给我自己。坦白说,我拖着拉杆箱来美国时,内心喜忧参半。倒不是因为未知环境的恐惧,而是出国的决定做得很匆忙,放弃了到手的工作offer,跨专业选了一个找工作艰难的文科硕士,这在所有人看起来都是自找苦吃。刚刚在南亚的几个国家晃荡了一大圈,前脚刚从新德里飞回上海,后脚就迈上了飞洛杉矶的飞机,那个时候内心混乱的不得了,简直就是青春期焦躁综合症的集体发作。
现在的我刚换了工作,搬家,申请工作签证,创业的公司又接了几个大的项目。
回想起来,开始时,美国的生活其实非常简单,上课、打工、看书、旅行、做菜。大家看到留学生在相册里晒照片,真的就是大家真实生活的写照。一个人待久了,就会开始反复问自己,我到底来美国干什么,之后该怎么走诸如此类的问题。好在我是个闲不住的人,热爱各种尝试。于是开始了我的一连串实习:小型马拉松慈善活动、加州投资年会、姚明慈善晚宴……从小活动到高大上的项目,我都很积极地去尝试。重要的是,我那个时候虽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我知道,我热爱做策划,热爱接触有趣的人。
第一次暑假迎来了我留学生活最大的转折。当时我申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泰国的实习,后来因为项目时间的改动泡汤了。我暑假的节奏一下子被打乱。好在几个后来成为我合作伙伴的好朋友“拯救”了我。大家那个时候想做一些跟创业相关的东西,而我则正好对创业挺感兴趣。于是一个5个人的团队就诞生了。大家没日没夜地商讨了几天,决定开始做“普创”——一个为南加州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资源的平台。
这场突如其来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创业,给我带来的成长远远超过了我的预估。着手和团队开始做这个项目,可以说是让我有了真正挖掘自己、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开始从一个领导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开始学会协调各种人事关系,开始披荆斩棘拿出勇气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因为要接触许多技术类的创业团队,我一度因为缺乏相关背景而很气馁。除了学习编程之外,我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不在于具体技术死磕——我爱的就是和人交流。于是,我频繁参加南加州各种创业活动,参与各种路演,最后还把自己从LINKEDINil发现的有趣的创业者都骚扰了一遍。而这种人脉的积累,为我们团队后期做中美项目对接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总能找到自己想找到的投资人或者创业项目。同时,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能得到比自己去学技术而得到的更高层的行业见地。还有自信,在你热爱的东西面前,你是绝不会自卑的。就比如说不管见多么资深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我都试着跟他们沟通,为他们带来自己力所能及的价值,不仅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要的价值,还尽可能地为别人创造价值。
在创业者身上,我得到了很多积极的能量,这包括他们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坚持,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和信心,对不畏惧挑战迎难而上的魄力。而这一切,都让我快速成长。而我庆幸,我能每天一点一滴地看到更好的自己。
最近,我刚刚换了工作,因为签证的问题。老实说,我来美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海投简历找工作,因为在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积累的人脉,通常得到一个面试是比较容易的,甚至有机会和雇主直接“讨价还价”。这次换工作,我和公司的老总面谈了3次,我们没有停留在任何面试技巧层面的客套和寒暄,都是实打实地探讨关于公司在行业里可能的发展,我很坦诚地分享自己可以承担的角色和个人价值,他在我对签证、薪水提出苛刻要求的情况下照样爽快地录用了我,同时也支持我兼职我的创业项目。
我希望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故事能给大家一些正能量。留学好好念书,之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固然重要,可是被赐予的每一天都需要充满意义。出国给了大家更大的舞台和机会,让你和这个世界碰撞。无论如何,只要奏出自己的乐章来,就不会后悔。若你是在坚持,在奋斗,就是用最好的方式证明了青春无悔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