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中的黄冈策

2014-12-23皮曙初高雪梅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48期
关键词:黄冈大别山经济带

皮曙初 高雪梅

“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孕育了毕昇、李时珍、李四光、闻一多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是中国佛教禅宗、黄梅戏的重要发源地;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00多名开国将帅。”谈到黄冈悠久的历史文化,市委书记刘雪荣充满自豪,“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四件事:讲东坡、论英雄、说禅宗、唱黄梅。”

2014年9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这对黄冈而言,意味着哪些机遇?日前,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专访。

把“四个大别山”落到实处

《瞭望东方周刊》:长江经济带发展铺开中国经济发展新棋局,黄冈如何布局?

刘雪荣:作为湖北东大门、大别山革命老区,从市情实际出发,黄冈围绕建设 “四个大别山”的发展定位,确立了推进“双强双兴”的战略决策。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黄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是湖北省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中的“黄冈版”,是引领黄冈发展的旗帜。

怎样能够把这“四个大别山”落到实处呢?其路径就是“强工兴城、强农兴文”。

具体来说,“强工”是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任务,按照打造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建设大项目的发展路径,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兴城”是确立“对接大武汉、建设新黄冈”的发展目标,按照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大产业支撑的模式,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强农”则是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推动黄冈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兴文”即深度挖掘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重点推进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把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在黄冈市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实施“双强双兴”近两年来,已经深刻改变黄冈。工业从小到大,全市建成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55个,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97家,亿元企业发展到445家。

建设长江中游交通运输枢纽和物流快速大通道

《瞭望东方周刊》:国务院要求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沿江大市,黄冈如何利用和发挥黄金水道优势?

刘雪荣:黄冈过去为什么比较落后?一边是大别山区,一边是长江天堑,交通不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此,历届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交通条件,经过十多年努力,如今黄冈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湖北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429.9公里。

随着武汉到黄冈城际铁路开通,两地交通只需28分钟,黄冈成为省内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市。

黄冈拥有220公里长江岸线,占湖北省长江岸线总长的1/5。所以,我们要抢抓武汉新港建设的重大机遇,从三个方面着手建设长江中游交通运输枢纽和物流快速大通道。

一是开发水运资源。进一步优化港口规划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公用码头,改造一批配套专用码头、业主码头,使公用码头和专用码头、业主码头互为补充,提升岸线资源使用效益。

二是打造物流平台。加快公共物流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商品交易、航运信息平台和仓储、分拨、集散、交易、中介、货代机构,强化电子口岸功能,提升通关转运效率。

三是加强区域协作。通过“东引”、“西进”、“中联”,广泛开展区域合作。

“东引”,作为长江中游的后方基地和大别山的纵深腹地,加强与上海、南京等下游港区的货物联运,向东拓展服务空间,实现通江达海。“西进”,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层内新港之一,主动服务于武汉、重庆等大型港口码头,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中联”,黄冈毗邻鄂州、黄石、九江等大中城市,加强与“长三角”、“中三角”、武汉城市圈的联动发展,共享长江黄金水道资源,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具备了经济对接和区域融合的最便利条件

《瞭望东方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黄冈如何加强区域合作?

刘雪荣:黄冈沿江也是沿边,具备了经济对接和区域融合的最便利条件。

我们以临江四镇黄梅小池、武穴田镇、蕲春蕲州、浠水散花为龙头 ,做好与九江、瑞昌、黄石、阳新、鄂州等周边城市规划对接工作,实现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发展。

比如说,小池镇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是万里长江和千里京九的交汇点,依托优越的沿江地理位置,将自身定位为江西九江的“菜篮子”、“后花园”、“安居地”,在与九江的经济对接中发展自己。小池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仅每年销售到九江的农产品产值就达到2600万元。而且,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吸引了大批九江市民到小池旅游和购房,成为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桥头堡”。

散花镇则围绕建成跨江联合开发试验区,对接黄州、鄂州、黄石,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先后从黄石引进美尔雅、华新水泥等大型知名企业投资办厂,壮大了工业经济块头。同时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区,引进投资,打造休闲度假村,成为了黄石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文化潜力大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了解到,黄冈的一个市情特点是“大市域小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黄冈如何走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刘雪荣:目前,全国的城镇化率约为54%,黄冈是40%,也就是说还差14个百分点,如果一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黄冈的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几个点的差距就是十几个点的发展空间,意味着更多的后发优势。因为后发,我们可以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来规划产业布局,因为后发,我们可以把大别山的人文生态美景融入城镇。

文化是黄冈的特色,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兴文”方略提出以来,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80亿元,同比增长21%,推进黄冈大别山区域旅游进入成长“黄金期”。

作为全国著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我们坚持把红色作为黄冈的核心品牌来经营,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修复了李先念、董必武等名人故居,新建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投资14亿元修通了全长458公里,贯穿七个县市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犹如一线串珠,沿途包含红色遗迹、绿色生态、禅宗文化三大旅游区的38个景点,惠及沿线23个乡镇230万群众。

因苏东坡《遗爱亭记》而得名的遗爱湖公园已经基本建成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建设历时8年,总投资超过10亿元。在保护治理期间,黄冈先后搬迁、关停1382家企业,拆除大大小小十几家养殖场。如今,遗爱湖公园是一座集生态环保、文化传承、市民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园,成为黄冈城市新地标。

没有文化传承,城镇就没有凝聚力,城镇化要留住记忆、传承文脉。黄冈开展“文化小镇”建设,依托各地历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吸引市场投资,兴办市级试点21个、县级试点110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新型城镇化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自觉追求这样的境界。

猜你喜欢

黄冈大别山经济带
走进红色大别山
“黄冈密卷”:教辅材料“造神”的不良示范
《黄冈密卷》究竟从何而来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能文能武,必须骄傲 好斗的黄冈人
黄冈电信中兴固网软交换SS设备1:0容灾机制的浅析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