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眼里只有通奸?

2014-12-23蔡方华

记者观察 2014年12期
关键词:通奸官员政治

蔡方华

11月26日,山西省纪委监察厅同日宣布4名官员被双开,其中,晋中市委原副书记张秀萍、高平市原市长杨晓波都是女性,且同样存在“与他人通奸”的问题。“通奸”在纪委通报中原本是个高频词,但一旦被用到女性官员身上,立即引起了媒体的极大“性趣”。钩沉索隐者有之,理性分析者有之,扒你内裤者有之,总之,舆论场上弥漫着一股难掩的骚动。

这种骚动其实很容易理解。人类内心最古老的琴弦被弹拨之后。情怀难免直奔下三路,这是正常现象。对他人隐私的酷爱,一旦戴上了痛恨腐败的正确帽子,也立即有了宣泄的理由。性与政治的对撞,制造了最为劲爆的政治八卦,媒体用这个抓取眼球,难道有什么不对么?于是,我们就看到,有人第一时间制作了官员通奸地图。那些出现了通奸官员的地域,被醒目地标上了红色。“一图看懂通奸官员的分布”,还有比这更体贴的新闻么?

但是,舆论一旦骚动起来,就很难控制分寸。比如,有人就在文章中煞有介事地分析这两名女性官员究竟是跟什么人通奸,要么是“跟上级通奸”,要么是“跟下级通奸”,要么是“先跟上级通奸再跟下级通奸”。且不说这样的分析过于暴露智商,它的内在品质比资产阶级小报还下作有没有?直接拉低了人民群众的觉悟有没有?这其实不是水平问题,而是趣味问题,是令人发指地迎合低级趣味的问题。

纪委通报官员的通奸问题,是有正当理由的,很多专家对此已有分析。简单来说,通奸问题不受法律追究,但为党纪所不容。官员与他人通奸,一是破坏了公序良俗,二是违背了政治伦理,三是容易导致腐败现象。所以,有的官员仅仅因为通奸就被撸了帽子,这反映出治吏的严厉程度的确到了一个新层次。

但从比较文明的角度来看,“通奸”更應该是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词汇,它的使用也应该局限于政治场域。通奸罪早就被取消,通奸行为在民间其实就是所谓的劈腿、出轨,其中涉及到个人隐私。媒体过度挖掘官员的通奸问题,或者单单把通奸问题拎出来,用放大镜显微镜一通扫描,未免就不是对个人隐私的粗暴侵犯。再考虑到涉事官员已经落马,丝毫没有自我辩护的机会。她们的隐私被公然晾晒,就难免让人顿生“其情可悯”的感叹。我承认,这样的同情确实有点妇人之仁,但把她们的尊严当作手纸一样踩踏,就能烘托出我们的高尚与清白么?

今年夏天以来,大概有30多个落马官员涉及通奸问题,这个比例不算很高。当然,官员因为公权在握,在乱搞男女关系方面更有优势,这的确让屁民们深感愤慨。有的高级官员把明星、主持人都纳入宫闱,更是侄可忍叔不可忍。但如果一定要说官员在私德方面比其他人差很多,甚至把官员看成道德崩溃的罪魁祸首,恐怕也未免有点夸张。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的确进入了赢者通吃的阶段,有钱的人不仅更有钱,还会更有权,有权的人也会变得更有钱。财务自由实现之后,性自由也结伴而至。你看某导演,性自由已经不在话下,人家还有生殖自由。还有挖掘机领域的某长老,超生一堆葫芦娃之后还当上了人大代表。政治结构对马太效应的放任和纵容,客观上导致了道德的崩坏。官员的私生活混乱,其实不过是社会伦理失范的一个投影而已。如果我说有的教授、有的文艺大腕在私生活方面比官员更混乱,你会不同意吗?

反腐败是一个严肃而残酷的主题,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阵痛。反腐败的走向与成败关系到执政党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对官员通奸话题的炒作看似无伤大雅,其实降低了反腐败的政治维度,使之庸俗化和小报化,乃至遮蔽了对反腐前景的冷峻思考。一个绯红色的反腐,真的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么?

摘自《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通奸官员政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丘琼山巧对官员
各国对待“通奸”态度大不同
“搞”艺术的官员们
古代如何处置官员通奸
短评
“通奸”进入反腐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