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南碳酸盐岩储层完井与酸压工艺适应性分析

2014-12-23高东伟刘玥岚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酸压残渣液氮

高东伟,刘玥岚,刘 星

(1.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35;2.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涪陵工区项目部,重庆 万州404020)

建南气田构造上位于四川盆地东缘的石柱复向斜中心,为保存完整的膝状背斜构造。建南构造上有两个高点,南高点位于J-15井一带,北高点在J-3井附近。构造轴线为北东方向,呈缓“S”型展布。气田内共有5套工业产层、4种气藏类型,其中飞三和长二为主力气藏,均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

飞三、长二储层气藏品质低,物性差,具有“低压压力系数(0.6~0.8)MPa/100m、低孔(孔隙度1.5% ~2.8% )、低渗(渗透率0.01×10-3μm2~2.26×10-3μm2)”的特点,属Ⅲ类裂缝-孔隙气层。其中,飞三段以灰岩为主、长二段以云岩为主,储层及气体组分差异大,需采取针对性的完井工艺及措施改造工艺。

1 完井与酸压工艺存在的问题

建南碳酸盐岩储层自勘探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直井射孔完井、水平井裸眼完井和套管射孔完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前 )主要以射孔酸化获取产能;第二阶段(2000年-2009年),主要以裸眼完井为主,采用胶凝酸伴氮施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J-P05井获测试产量21×104m3/d,目前稳定日产量9.0×104m3/d);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向着套管射孔完井方向发展,主要是以提高酸处理能力、防止井壁失稳为目的,根据储层差异采用分层酸压管柱来提高针对性。统计各阶段完井工艺,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1.1 井身结构复杂,工艺分层困难

因多种原因,目前建南在生产井的井身结构复杂,一般 分 为:Φ244.5mm、Φ244.5mm+Φ177.8mm、Φ177.8mm+Φ139.7mm、Φ177.8mm+Φ139.7mm+Φ215mm裸眼等。且部分井身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入井工具及管串的标准化设计,无法开展机械分段措施(见图1)。

图1 井身结构示意图

1.2 储层压力系数低,残酸返排困难

近年来对飞三、长二生产井进行压力实测后,发现目前飞三段压力系数为0.46~0.81,长二段压力系数为0.35~0.58,严重低压。

随着后续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压力仍在逐年降低,虽采用泡沫气举、连续油管伴氮、抽汲、膜制氮气举等多种助排工艺,但返排效果普遍欠佳,返排日趋困难(见表1)。

表1 部分酸压井返排数据表

1.3 因长二储层岩性组分复杂,酸压后存在井壁易坍塌风险

长二储层的上覆岩层压力为97.78MPa,通过J-43井长二储层酸压岩样进行三轴实验(见表2)可以看出,长二储层进行酸压施工后,部分岩心抗压强度小于其上覆岩层压力,裸眼井酸压改造存在井壁失稳风险。

表2 长二酸压岩样三轴实验结果表

1.4 低压储层的低返排率进一步加剧了胶凝酸对储层的二次伤害

长二储层岩心含有部分泥质、沥青质等,岩性组分复杂,采用胶凝酸酸压后,酸不溶物多,易与胶凝剂附着堵塞孔隙(见图2),影响措施效果。

图2 胶凝剂孔隙吸附物图

2 完井与酸压工艺适应性分析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中飞三、长二两个主力气层,开采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储层物性等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了以胶凝酸为基础的伴氮酸压、交替注入酸压、闭合酸压、前置酸压、暂堵多级注入酸压等全程伴氮酸压工艺,并针对措施井的不同完井方式、井身结构,采用相适应的措施管柱及措施工艺。

2.1 针对岩性特点,选用针对性的完井方式及配套的措施工艺

2.1.1 适用于套管完井的分层酸压技术

J-36井为套管完井(Φ177.8mm+Φ139.7mm),在钻进过程中飞三段发生4次漏失,总漏失量达236.63 m3,储层污染严重。通过分层酸压管柱进行分层改造,一方面针对泥浆漏失层段,解除泥浆污染、延伸储层裂缝,另一方面提高对优势层段的酸处理强度;同时针对储层严重低压(0.6MPa/100m)实际情况,选用全程伴氮酸压工艺,以提高排液效果;选择Φ88.9mm+Φ73mm油管组合,降低施工摩阻。酸压后截至目前,该井日产气量为2.81×104m3/d,累计产气量1 029.65×104m3/d,累计产水529.97m3,酸压施工曲线(见图3)。

2.1.2 适用于裸眼完井的暂堵多级交替注入转向酸压技术

J-35井因3 765.59m~3 814.29m(飞三段 )共漏失钻井液1 152.32m3,被迫采用裸眼完井;同时裸眼段层间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无法进行机械分段的前提下,采用暂堵多级注入转向酸压工艺:

1)降低酸液大量进入漏失层,以提高酸液对裸眼段(481.23m)的整体改造效果;

2)通过前置液氮+全程伴氮的工艺,提高伴氮比,增加地层能量,促进返排,并降低残液对储层的二次伤害。

酸压生产截至目前,J-35井日产气量为7.0×104m3/d,累计产气量 4 144.55×104m3,累计产水153.503 m3,施工曲线(见图4)。

2.2 前置液氮+混酸伴氮技术有效提高低压气井的残液反排

针对低压气井的伴氮施工技术,对液氮用量展开室内研究,以确定合理的伴氮量。室内模拟显示,井深跟液氮伴注比、氮气伴注排量的关系成正比(见图5);压力梯度跟液氮伴注比成正比,与氮气伴注排量成反比(见图6)。

图5 井深对伴注比、伴注排量的影响

图6 压力梯度对伴注比,伴注排量的影响

通过室内计算,JP-7井的伴氮比为12.8%;考虑现场不能通过增加液氮车组来提高伴氮比,可通过前置液氮技术达到提高伴氮比的目的。酸压结束后,放喷排液自喷阶段返排率为34%,点火10天内返排率达80%,与第一次施工相比(见表1),其返排率明显提高、措施效果显著。

2.3 针对长二易塌储层,采用套管完井

长二储层本身物性较差,然而地层酸压后岩石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在上覆岩层压力和储层围压下极易垮塌,埋藏水平段;考虑到裸眼完井方式不利于井身稳定,只能采取套管完井以解决井壁失稳风险。

2.4 清洁转向酸成为长二段有效开发的趋势

室内采用激光粒度仪对长二岩心与盐酸、胶凝酸及清洁酸反应后的酸不溶物粒径进行分析,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并绘图(见图7,8,9)。

图7 盐酸溶蚀后的不溶物粒径分布图

图8 胶凝酸溶蚀后不溶物粒径分析图

图9 清洁酸溶蚀后不溶物粒径分析图

从图7~9看出,盐酸溶蚀后的残渣颗粒的粒径分布约为0.2μm~100μm;胶凝酸溶蚀岩石后的残渣粒径分布较为不均匀,粒径分布范围为0.5μm~3 000μm,其中,约有40%的残渣粒径分布大于100μm,约10% 的残渣粒径分布超过1mm,最大颗粒的粒径约为3mm,这是可能由于胶凝酸中的聚合物导致粘土矿物颗粒缠绕聚并;清洁酸溶蚀岩石后的残渣粒径分布在5μm~100μm之间的比例约为90%,仅有10%的残渣粒径大于100μm。

试验表明,清洁酸溶蚀后与盐酸溶蚀后酸不溶残渣尺寸基本一致,清洁酸对酸不溶液聚集不会造成直接影响;胶凝酸对酸不溶物具有聚集作用,酸压后残渣更加容易伤害储层。

3 结论与建议

1)建南飞三、长二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自然产能的特点,针对碳酸盐岩储层不同岩性、不同完井方式等特点,应选用针对性的酸压工艺及配套工具,以实现建南气田高效开发。

2)针对飞三储层,应以套管完井为主,如被迫采用裸眼完井,可以通过暂堵多级酸压工艺以提高裸眼井段的整体改造效果。

3)酸压过程中“前置注入+混注”液氮技术是提高低压、低渗气藏措施液返排率的有效手段。

4)建议进一步研究优化酸液性能,开展胶凝酸、清洁酸体系复配和交替注入试验。

[1]陈志海,戴勇.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1):58-61.

[2]张庆云,蒙炯.混氮气酸化压裂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07,33:359-360.

[3]刘新全,易明新.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J].油田化学,2001,18(3):273-277.

[4]潘宝风,许春宝,李尚贵,等.高温碳酸盐岩储层清洁变黏酸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2,29(2):68-70.

猜你喜欢

酸压残渣液氮
GC-MS法测定黑茶残渣中的化学组分
液氮冷冻与阿维A口服联合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液氮罐的使用
滑溜水在裂缝性碳酸盐岩体积酸压中的研究与应用
食品接触材料蒸发残渣检测案例
考虑酸蚀蚓孔的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产能预测
重溶剂法TDI焦油残渣的分析与利用
液氮冷冻加中药面膜治疗面部雀斑46例
致密碳酸盐岩深度酸压工艺攻关获突破
液氮罐日常使用时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