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抗战遗址书写战时陪都历史

2014-12-23艾智科

中国文化遗产 2014年2期
关键词:黄山抗战遗址

艾智科

1937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地处西南一隅的山城重庆代替南京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历时8年零5个半月,直到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确立的陪都,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这里既是大后方又是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1942年后进一步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远东战区指挥中心。五大中心集于一城,短短几年中重庆为争取中国民族独立、谋求世界和平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座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巴渝古城,以抗战的悲壮与惨烈书写了城市近代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重庆抗战遗址,密集分布于城市的每个角落,分别纪录和见证了山城特殊时期的风雨苍茫。抗日战争留给重庆的是一座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人们在抗战中生存,城市从抗战中走来。因此,保护好重庆抗战遗址,就是保护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富价值、最具代表性的资源,就是传承和发扬抗战文化的精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重庆抗战遗址的分布及其特点

重庆抗战遗址的分布是由抗战时期的人物活动场所和机构、单位的设置地点所决定的。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来看,重庆抗战遗址共395处,广泛地分布在今天重庆行政区划的22个区县,具体分布状况如表1。由表1所示,在现存的遗址中,从文物保护级别来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含文物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文物点161处;以行政区来划分,重庆抗战遗址主城区的分布情况为渝中区101处、沙坪坝区86处、南岸区57处、北碚区27处、巴南区15处、渝北区8处、大渡口区1处、江北区14处、九龙坡区4处,其余82处均散落在另外13个周边区县。具体来讲,重庆抗战遗址分布有如下特点:

第一,重庆抗战遗址数量大、规格高。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社会党团组织、文化教育单位、工厂、金融机构等多迁驻重庆。所以,今天重庆的抗战遗址数量和规格都是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在现存的395处重庆抗战遗址中,(省)市级以上的便有193处,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周公馆、《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云岫楼蒋介石官邸、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暨宋庆龄旧居、桂园、中美合作所“四·一”图书馆、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9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重庆地形特殊,导致各项设施多靠山或附山,由此也构成了如今重庆抗战遗址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又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壁垒三面,气势磅礴。客观的地理形状与特征给内迁的各机构、单位甚至居所都提出了布局上的要求。所以,有人将重庆抗战遗址在主城区的分布说成是“一岛”、“三山”、“三坝”的形态。“一岛”即渝中半岛,“三山”即南山、歌乐山、缙云山,“三坝”即沙坪坝、夏坝、白沙坝。

第三,重庆抗战遗址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总体上看,重庆现存的395处抗战遗址散落在了22个区县,分布极不均匀。在数量上超过10个市级或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行政区仅有渝中、沙坪坝、南岸、北碚以及江津等五个区,其余各行政区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寥寥无几,有的更是完全没有。其中,渝中、沙坪坝、南岸、北碚四区的抗战遗址数量占重庆市全部总量的68.6%,相对较为集中。特别是渝中区,抗战遗址总量达到101处,超过全部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渝中区在拥有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上也远高于其他行政区。重庆抗战遗址相对集中的特点既是历史影响的结果,也为今天做好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客观便利条件。

第四,重庆抗战遗址种类十分丰富。经重庆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现存的395处抗战遗址分为12类,其中:重要史迹和重要机构旧址54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13.7%;外事机构20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5.07%;军事建筑及设施27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6.85%;名人故、旧居107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27.15%;工业遗产建筑及附属物16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4.06%;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26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6.59%;宗教建筑1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0.25%;交通道路设施3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0.76%;金融商贸建筑7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1.77%;文化教育卫生建筑及附属物51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12.94%;石刻题记11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2.79%;其他72处,占现存抗战遗址总数的18.22%。重庆抗战遗址类型囊括了“文物普查”的所有类型,特别是重要史迹和重要机构旧址、外事机构、名人旧居、文教卫生建筑等就达232处,占了总数量的58.88%。

重庆抗战遗址的内涵和价值

重庆抗战遗址,包括受抗日战争影响,在重庆留存的以国民政府遗址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为代表的重要史迹和重要机构旧址、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及设施、名人故(旧)居、工业遗产建筑及附属物,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交通道路设施、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卫生建筑及附属物、石刻题记与其他等12类不可移动文物。这些文物涉及诸多方面:一、远东反法西斯战争指挥中枢遗迹,如渝中区上清寺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南岸黄山抗战遗址;二、战时世界各国使馆建筑及国际合作见证,如市中区鹅岭公园及附近各国大使馆建筑群、南山汪山大使馆建筑群、库里申科墓、史迪威旧居等;三、反映国内斗争与合作的场所,如曾家岩50号周公馆、特园、桂园张治中公馆等;四、记录城市的悲恸记忆与不屈抗争的遗址,如重庆大轰炸遗址群、跳伞塔遗址等;五、陪都文化教育建筑,如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等,以及战时中共建筑遗址和战时社会文化建筑等类型。重庆抗战遗址不仅仅是抗战时期重庆留存下来的各种不可移动文物之躯壳,也包含文物本体背后蕴藏的各种人文信息以及以此而构建的城市记忆。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重庆抗战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铭记历史,构建集体记忆。抗日战争时期既是重庆城市近代化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所受灾难最为深重的时期。众所周知,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的主要资源都向大后方聚集,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在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也成了抗战的重心。抗战时期的重庆历史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红岩精神,弘扬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统战文化,它们既是重庆的,更是民族的。因此,保护与开发利用抗战遗址一方面是对重庆城市发展史的再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对民族存亡与全民抗战这段历史的铭记。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所决定的。可见,无论是对于重庆市民而言,还是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保护和利用抗战遗址都是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

第二,保护文物,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促进社会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指出了保护文物的目的在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重庆抗战遗址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器物与文献都是文物的重要范畴,它们或者与重大事件或人物有关,或者体现了明显的近代特征。这些文物都具有重要的科研、教育价值,是传播文化知识所必需的。另外,抗战的目的是为了和平,和平的价值观与文化知识一样,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范畴,保护抗战遗址能够更好地彰显社会文明。

第三,更好地促进统一战线建设,加强台海两岸交流。抗战时期,在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在以重庆为中心的舞台上,国共双方密切合作,并号召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其他阶层力量都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尽管中间有分歧和摩擦,但合作是主流。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均在重庆召开,这充分体现了重庆是这一时期统一战线重要舞台的历史地位。而今,国共正频繁接触,且总的方向是好的,两岸在与抗战相关的项目上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以此来看,保护与开发利用抗战遗址可以在体现对历史尊重的同时,更好地构筑统一战线建设和台海两岸交流的平台。

第四,进一步夯实符合重庆城市发展定位的文化基础,促进重庆科学发展。抗战时期,重庆城市地位空前提高,它是战时首都、南方局所在地、统一战线重要舞台和国际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这就使得重庆成为今天全国抗战遗址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抢救抗战陪都遗迹、保护红岩革命遗址,可以彰显重庆在我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突出作用。当前,重庆已经是国家五个中心城市之一,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这样的城市定位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文化载体来支撑。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它必然成为重庆文化资源开发与城市文化魅力展示的重要方式。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抢救保护好这些抗战遗址,关系到重庆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关系到重庆人文精神的培育,关系到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竞争力和软实力。”由此可见,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际上也是提升重庆人民精气神,推动重庆整体、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保护和利用好抗战遗址既是一项历史任务和社会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这样既可以尊重历史,又可以让市民享用文化大餐;既可以认知历史,又可以传承文化;既可以还原历史,又可以通过历史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既可以典藏历史,又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当今城市发展的新因素。

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

重庆的抗战遗址保护工作从建国后就已经展开了,但多以革命遗迹为主。较早的如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在1958年即被定为第一批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重庆的抗战遗址保护工作受到较大影响,各项工作基本停滞,不少遗址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重庆明显加大了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力度。北碚张自忠将军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黄山抗战遗址等均得到修缮。1996年,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郭沫若旧居等9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该办法对当时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逐一作了保护说明,其中有一大批属于抗战遗址,这为推动后来抗战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0年,重庆颁布了直辖后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148处。其中,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有58处,绝大多数为抗战遗址。2005年9月重庆市颁布《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第十款明确提出,“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开埠时期及其他具有历史价值的近现代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遗存”,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这些办法规定明确了抗战遗址保护的方式和方法。2007年9月,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庆市组织了抗战文物遗址专项普查,基本摸清了重庆抗战文物遗址的家底,对这些遗址的数量、分级、分类等均作了详细统计。2009年6月,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将抗战遗址保护列入九件实事之一,借此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1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重庆市抗战遗址保护工作协调小组,整合、调动起了全市的工作力量。“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由此诞生。

除了颁布相关法规和制定措施之外,重庆还加强了抗战遗址的抢救性维修、开放利用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重庆市目前已经完成宋庆龄重庆旧居、黄山抗战遗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冯玉祥旧居、史迪威旧居、宋子文公馆、特园、市委机关大院抗战建筑等78处抗战遗址的抢救性维修。在做好维修保护的同时,重庆市已对外开放抗战遗址63处,如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史迪威陈列馆、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冯玉祥旧居陈列馆等10个博物馆、陈列馆。另外,重庆市还大力加强与抗战有关的课题研究。西南大学开展了《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等课题研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完成了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重庆抗战遗址遗迹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2010年,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在全面总结之前抗战遗址保护经验的基础上,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编制了《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然而,由于遗址数量多,分布不均衡,加之近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目前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工作仍亟待加强。从重庆全部现存抗战遗址总数来看,保存较为完好的有174处,占44.1%;保存一般的有101处,占25.6%;保存较差的120处,占30.3%。这与保护的级别以及相应的保护条件有关,国家级和市级的抗战遗址因为经费投入较多,一般都保存较好;反过来,很多县级或文物点的遗址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保存状况很不理想。当然,保护的现状不一定完全与保护级别成正比例关系,也有一些国家级和市级以上抗战遗址的保护力度还比较薄弱。例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营旧址、大公报社重庆旧址、钓鱼城抗战摩崖碑刻、育才学校旧址、中苏文化协会旧址等。另外一方面,一些文物点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十分重要,但保护较差,也应该得到及时修缮。例如位于江津的卞小吾故居为纪念辛亥革命时期重庆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宣传者和鼓动者卞小吾之地,其保存现状堪忧,更无法发挥其历史文物价值。

由此可见,重庆市抗战遗址的保护工作已历经半个多世纪,虽已取得不少成绩,但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与众多需要保护的遗址数量以及广大市民的需求相比,依然任重道远。重庆抗战遗址保护案例分析

——以黄山抗战遗址

群为例

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抗战遗址中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处抗战遗址群。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主要由以下几处文物点构成:云岫楼、松厅、孔园、草亭、莲青楼、云峰楼、松籁阁、黄山小学、周至柔旧居、侍从室、侍卫室、望江亭、防空洞、炮台山、发电房。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长期由干部疗养院和卫生局管理。直至1990年代,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专门针对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办法,并拨专款,采取“整旧如旧”的方式,对黄山抗战遗址作了一定程度的维护。2000年,重庆黄山抗战遗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重庆黄山抗战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的区位

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位于重庆市主城南岸区南山公园路30号,西距重庆核心商圈解放碑约3公里,距离重庆两江新区开发高地与金融中心江北嘴约3.5公里。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占地面积280亩,与重庆植物园相邻。由于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特殊的地理位置,游览遗址群,可以俯视重庆渝中半岛,远眺两江新区。故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的区位优势极佳。

(二)保护的主要目的

第一,黄山抗战遗址群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黄山现存的15处遗址都与数十年前重要人物和事迹密切相关,是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除此之外,位于黄山的抗战遗址博物馆中还收藏有行书阴刻“松厅”匾额等为代表的二级馆藏文物,“赵熙行书七言诗石刻”等为代表的三级馆藏文物和大理石桌面雕花梳妆台等为代表的一般文物,共计66件组,200多件。

第二,黄山抗战遗址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黄山官邸作为蒋介石、宋美龄经常待客、宴请、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成为当时中国时政要务、党政军方针决策中枢之地和蒋、宋进行国际外交活动的政治舞台。曾经访问过黄山的一些驻华外交官就指出:“在决定着亚洲和平与战争的中国,支配四亿五千万人民命运的最高统治者,就住在这里的山中,……人们并不知道这一片静静的山岳地带,已经成为指挥抗战的重要根据地”。由此可见,黄山因为国民党各主要高官和机要人员的驻足与休寝,在抗战过程中,扮演着中枢要地的角色。这里所遗留的建筑和文物,自然也有其特殊的地位。

第三,黄山抗战遗址群所存遗址大多为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建造的官邸式别墅,具有典型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和浓郁的山地特色,是我国西南地区近现代建筑发展变革的例证之一,对于研究上世纪重庆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莲青楼及附属建筑,是西南地区近现代建筑发展变革的例证之一,是重庆建筑文化走向对外开放的象征;它具有公寓建筑特色,居住和聚会建筑功能齐全,建筑融合了东西方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同时,又是较为珍贵的近代历史见证遗址和建筑艺术品。又如松籁阁建造年代恰逢“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时期,其体现出来的中国地方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的特点,恰是“现代建筑”传人我国的一种实例证明。

第四,保护和利用好黄山抗战遗址群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交流,促进统一战线发展。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舞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决策地之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它是国共合作,共纾国难的见证。黄山不单是民国军政要人往来之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经常前往商谈抗战及施政事宜之地。周恩来、叶剑英等人都曾驻足此地,海峡两岸的党政要人也频繁参观留念。黄山抗战遗址群是当今国共合作的重要平台,保护和利用好该遗址群对进一步加快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统一进程有积极作用,对促进文化统战建设有巨大推进作用。黄山在新的历史时期仍承载着促进民族统一与复兴的使命。

(三)保护的主要措施

第一,对遗址进行修缮和改陈,做到按原貌保护。政府应该投入一定资金,对有损坏和破烂的遗址在不改变原有样式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对保存较差的如炮台山遗址则可作就地复原处理。对修缮后的遗址,应统筹陈列展览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展示技术和手段,突出黄山抗战遗址曾经是中国反法西斯军事斗争重要指挥中心的地位。

第二,积极开展相关文献和实物资料的搜集工作。黄山抗战遗址群是国民政府当时指挥抗战的中枢,是重要历史的见证,背后沉淀了丰富的历史事件。但是,目前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所藏文物和文献资料极少,与其曾经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不相匹配。因此,下一步应该更广泛地对与之相关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展开搜集,以充实抗战遗址博物馆的馆藏。

第三,适当提升行政管理级别,做好配套开发项目。黄山抗战遗址群面积较大,地位也很重要,应该提升管理级别,纳入市级城市规划与发展项目中。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地形与周边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影响遗址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进行旅游项目开发与景观设计,这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与文化品位的提升,也有助于文化遗址本身价值的更大发挥。

重庆,这座历时8年的战时陪都,留下了大量抗战遗址,完整地记载了山城人民与全国同胞抗敌御辱的历史过程。它们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这段悲壮而辉煌历史的经历者,是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奋力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见证者,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卓越贡献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场所。这些遗址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立体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和平力量在日本法西斯疯狂侵略下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它们不仅与近代重庆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重庆鲜明的城市文化特征,是今天重庆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见证,也是世界人民反对侵略、爱好和平的历史见证。而今,由于多方面原因影响,一些重要遗址毁于文革,成为历史永久的遗憾;一些则在城市改造变迁中彻底消失。有些得到了精心维护,至今仍在使用,但还有大量遗址的保护水平参差不齐。重庆抗战遗址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需要更多关注。

(责任编辑:文丹)

猜你喜欢

黄山抗战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我们家的抗战
忆·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