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工业4.0
2014-12-23邢帆
长期以来,工业领域的优势让德国人站在制造业的尖端,并将领先地位保持了人类发展史中数个阶段。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到来,互联网逐渐渗透进各行各业。制造业并没有自外于世界,甚至开始全方位的迎接信息技术的洗礼。这让一向骄傲的德国人倍感压力。德国总理默克尔甚至对德国的制造业能否及时与现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接、保障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表示担忧。而就在此时,工业4.0战略的推出似乎让德国人找到了新的希望,并意图以此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一举措不单引发了多个国家的效仿,也带来了不少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的焦点在于,人们对于工业4.0能否成为又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表示怀疑。有一部分人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实早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证据是,在这个并不缺少技术革新的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各行各业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的应用让全球进入了爆炸式的技术增长模式。人们天天叫喊着革新,媒体每一天都在营造信息化带来的变革的氛围,只需将这一切总结,就能为又一次革命下定义。引领革命的是技术本身。
但事实上,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是不同的概念,产业革命往往是由制造业的革命引发的一场产业层面的变革。技术的更替虽然的确贯穿于革命的全过程直至下一次革命的开始,但工业革命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产业中,因此,单纯的技术革命并不能够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在这一点上,工业4.0所带来的产业层面的改变显然更具时代意义。
此外另一个争议在于中国在这次变革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在新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而保守者则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基础还有待提高,应该继续观望。
德国在制造业中显而易见的优势虽然不容小看,但新技术考验的是人们的学习能力以及产业调整的应变速度。在各国纷纷提出以技术为先导的国家战略时,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以及云计算,中国在技术面前所具备的基础并不逊色。尽管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中国在传统工业上与世界先进制造业也还存在差距,但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有更好的基础,“工业4.0”为中国提供了更好的赶超机会。基础不足需要更为稳健的思路,而持有技术优势决不能妄自菲薄,二者的结合才能帮助中国赢得新的竞争姿态,无论我们能否超越德国,我们都必须先相信自己,然后超越自己。
变革伴随争议已在意料之中,毕竟人类的每一次认知都是从好奇和非议开始的。革命本身的意义在于推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技术为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帮助。既不能唯技术论也不能忽视技术。同样在技术面前世界各国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取长补短结合自身有利条件才能在革命中确立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