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中学模型的理论分析及在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检验
2014-12-23俞成锋云南财经大学昆明650221
俞成锋(云南财经大学,昆明 650221)
干中学模型的理论分析及在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检验
俞成锋(云南财经大学,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干中学模型,分析储蓄率、资本对技术的贡献率、劳动力增长率变化对经济的均衡产出增长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估计资本对技术贡献率的变化,发现该贡献率在1978年以来先上升后下降。
【关键词】干中学;储蓄率;资本;技术;均衡产出
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脱胎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其中的两大研究焦点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处于现代的中国来说,经济增长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现代经济增长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新古典理论,代表人物为索洛,该理论将技术进步与储蓄设为外生变量,主要思想是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认为资本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第二是将储蓄设为内生变量的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模型,遵循同样的规律,从而导致资本推动经济的动力随资本存量的增加而衰减,这两种思想都将技术和人口增长率设为外生变量;第三是将技术进步设为内生变量的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学家发现前面两类的增长模型不能很好地解析现实经济现象,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假设可能存在错误,如果抛弃这个基本的规律假设,可以很好地解析现实经济现象。于是经济学家就把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或者知识积累进行内生化,认为资本的边际收益可能不是递减的。索罗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但将技术进步看做是经济的外生变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阿罗给出了一个用干中学来说明技术进步的内生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沿着三个方向发展。其一遵循原有的,以资本积累为核心,这时候的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资本边际收益可能不递减。其二认为技术进步是我们经济生产活动(资本存量表示)的副产品。当经济体从积累资本的生产活动中提高了对拥有资本的生产率,从而使得资本表现出两种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一方面增加资本能提高产出,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来自生产中的资本,从而再影响产出。这种思想就是干中学。其三将技术进步归结为厂商有意识的活动,依赖于研发。
1 干中学模型的理论分析
1.1干中学模型的建立
1.2储蓄率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储蓄率可以影响资本的存量, 而资本的存量又可以影响产出水平。经济增长的模型中, 不管是古典的还是新增长理论, 都把储蓄率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一。劳均产出为:,(式11)。两边求对数后对时间求微分:,(式12)。式7代入为:,(式13)。
1.3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1.4劳动人口增长率对产出的影响
我们这里讨论当劳动人口的增长率大于0的情形。在均衡点,当n下降的时候,根据式14,可得劳均产出的增长率也下降了。
2 干中学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检验
2.1就业人数与劳均产出增长率的情况
由于就业人数统计方法的修改,现把1978—1989年,1990—2000年,2001—2011年分别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就业人数增长率先降后平,劳均产出增长率第二阶段最大,其次是差距不是很大的三阶段。
前面的分析没有考虑储蓄率的影响,它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只有水平二没有增长效应。但也不否认储蓄率在短时间内对经济产生影响。储蓄率从1978到1990年,徘徊在35%左右,从1991到2001年,储蓄率先涨后降,从2002年开始后,储蓄率涨得很快。在不考虑储蓄率变化下,前面分析的结论是在第三阶段,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能力下降了。如果虑了储蓄率短时间的增长效应后,那么资本存量对技术的贡献率在第三阶段将更小。
在生产中学习,在投资中产生知识,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是干中学的核心思想。通过分析发现生产活动(资本存量)对技术的贡献率在减少。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与国外进行生产活动交流,通过引进模仿,学到的只是如何加工低端产品的加工和成熟的标准化技术。中国奉行比较优势的策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的厂商制造同种类和质量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工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干中学”学到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慢慢衰弱了,从而能导致了生产活动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在减少。美国、日本和德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扩大中间产品种类或提高中间产品质量中独领风骚。这种水平型和垂直型创新导致的产品种类增加和质量提高,正是中国目前所欠缺的。
【参考文献】
[1][美]戴维·罗默著.高级宏观经济学.王根蓓译.第三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6—90.
[2]胡怀国.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发展与争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3(2):24—30.
[3]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