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认知、负面情绪与农地流转意愿抑制

2014-12-22陈通孙亚文江雪莹程永扬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21期
关键词:负面情绪

陈通+孙亚文+江雪莹+程永扬

摘要:基于湖北省某县10村18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了“风险认知、负面情绪→禀赋效应→农地流转意愿”的理论模型,用以揭示农地流转意愿抑制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农户风险认知、负面情绪的确能够影响农地流转意愿,且禀赋效应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关键词:风险认知;负面情绪;禀赋效应;农地流转抑制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1-5304-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1.066

Risk perception, Negative Emotion and inhibition of Willingness of Land Transfer-Endowment Effect as the Mediate Variable

CHEN Tong1,SUN Ya-wen1, JIANG Xue-ying2, CHENG Yong-yang1

(1.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Wuhan 430070, China;

2.Economics and Mag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a survey of 180 farmers in 10 villages of a county in Hubei province, this study built a model of“risk perception, negative emotions→endowment effect→willingness of land transfer”, aimed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in inhibition of willingness of land transf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risk percep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of farmers can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of land transfer in which endowment effect plays a mediating role.

Key words: risk perception; negative emotion; endowment effect; inhibition of willingness of land transfer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中共中央工作的关注重点,而土地问题则是最为基础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1]。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制度下农民个体的承包经营水平有限,土地细碎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无法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逐渐显现出弊端。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地流转政策应运而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农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能够集中土地,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土地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然而,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率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且我国的农地流转总是滞后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为什么农户没有像企业家一样追逐农地经营权交易带来的潜在收益呢?对此,钟涨宝等[3]将其归因于农民信息不充分, 以及认知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认为农户的行为是风险规避动机主导下的有限理性行为。土地一直是农户的“命根子”,不仅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承担了基础社会保障功能,“离地”意味着农户将面临更大的生存风险和发展风险,这种特殊的人地关系造就了农户“惜地”、“恋地”的情感依赖。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忽视农户自身需求,过度干预农地流转,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农户排斥心理。禀赋效应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个体对已拥有财产的“损失规避”心理,描述交易过程中特殊的人地关系[2]。因此,本研究借助禀赋效应理论来探讨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能否抑制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且禀赋效应是否传导了这一作用。

1  理论与假设提出

1.1  禀赋效应的概念

学者们对禀赋效应的研究起始于他们运用条件估价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对消费者进行了关于公共商品价格评估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一种公共商品的价格问题上,他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willingness to pay,WTP)要低于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willingness to accept,WTA)。Thaler[4]将其定义为“禀赋效应”,即个体对已拥有某物品的估价高于当他并没有拥有该物品时的估价。以Kathneman等[5]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用“规避损失”来解释禀赋效应,规避损失使得消费者对所拥有财产的估值要高于同等价值物品的支付价格,然而这种心理表现会明显抑制潜在交易的发生。

1.2  影响禀赋效应的因素

1.2.1  认知因素  对禀赋效应进行试验的时候,通常会将被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买者,另一组为卖者。由于角色分配不同,两组被试者会对之后的交易有不一样的认知,所以对即将进行交易的商品也会有不同的认知,从而对禀赋效应的强弱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交易认知的角度出发,买卖双方的焦点在于彼此即将失去的,买家更多的在意发生交易后需要放弃的财物,但是卖家会对发生交易后需要放弃的商品在意更多。于是,买家只愿支付较低的价格购买,但是卖家要求更高的价格才愿意出售,使得两种价格之间产生差异。从交易商品认知的角度出发,由于买家和卖家立场不同,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买家为了规避损失,担心购买后价格下降,或者购买后会不喜欢等负面因素,而卖家更多是考虑与交易商品相关的正面因素,如出售后商品升值等等,于是买卖价格不尽相同。endprint

1.2.2  动机因素  事实上,交易动机诱发了个体的估价,所以动机也会影响个体在交易时产生的禀赋效应。Liberman等[6]的试验发现,被试者在预防定向时偏向保留原来所有物而不与他人交换,但是,被试者在促进定向的情境下时会得到相背的结果。他们的试验结果跟调节性匹配理论相同。Mandel[7]的研究表明,买卖双方的交易需求都增强的时候,买家愿意高价买进葡萄酒,卖家却愿意低价出售葡萄酒。同时,双方的需求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买卖价格之间的差额会达到最低值。

1.2.3  情绪因素  禀赋效应是说个体对自己拥有的物品有更高的价值判断,而单纯来说,估价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活动,容易受到估价人的情绪影响,所以,禀赋效应也会与情绪有一定的关系。学者们曾经将情绪因素分解成各种维度的因子或者对情绪这个因素进行归类,以此来研究禀赋效应中情绪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包括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期望情绪等在内的很多种情绪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禀赋效应的发生。Lerner等[8]发现当被试者处在厌烦情绪时,他对自己的所有物以及未来可能购买的商品很可能产生排斥,这时候卖家与买家的要价都会下降,就会减弱甚至消除了禀赋效应;又当被试者处在悲伤情绪时,他更愿意改变当前的状态,以期改变现在的负面情绪,这样就会发生卖家给出较低价格而买家愿意支付较高价格的现象,即产生反转的禀赋效应。类似地,期望情绪也与禀赋效应的强弱相关。

1.3  假设提出

如果存在事前的预期不确定性,并且这种改变及其风险又是承包农户难以接受的,那势必会导致承包权主体的禀赋效应增强,交易必然受到抑制[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对于风险的认知探求,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参考秦光远等[9]的研究,本研究将农户风险认知分为两大类,即市场风险认知和农户能力认知。

事实上,在交易价格不确定的时候,很轻易地就会产生禀赋效应,于是,农户的市场风险认知就是对市场交易价格不确定的感应。本研究中市场风险主要包括种粮成本的不确定性和种粮收益的不确定性两种。前者是农户对种粮成本的风险认知,若农户认为未来种粮成本的不确定性越高,对未来种粮收益的期望就会越小,这个时候,农户就会表现出较弱的禀赋效应,更愿意转出土地。相反,若农户觉得种粮成本的不确定性较低,且未来的种粮收益会比较稳定,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禀赋效应,不愿意转出土地。后者是对种粮收益的风险认知,若农户认为未来种粮收益的不确定性很高,就会对其他行业的收入表现出极大的期望,于是转而投向其他就业途径,其中,非农就业就是较好的选择。同样,这时的农户禀赋效应弱,更愿意转出土地;对应地,若农户认为未来种粮收益比较确定,比较看好,禀赋效应就会很强,土地转出意愿较低。

综上,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农户感知市场风险越低,表现出的禀赋效应高。

假设2:农户感知市场风险越低,农地流转意愿越低。

本研究中的能力风险主要是指农户的非农就业风险。这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能否很容易地就业于非农行业,这很好地表现了农户的个人能力,若农户知识水平高,手艺多,就会很容易地找到工作,相反,若农户没什么手艺,社会需求少,认可度低,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会很难;第二,非农就业后能否取得较好的工资待遇。于是,假如农户认为非农就业风险小,且农户个人能力强,容易找到工作待遇较高的非农工作,他的禀赋效应就会较低,更愿意转出土地;反之亦然。

于是,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农户能力风险认知越高,表现出的禀赋效应越高。

假设4:农户能力风险认知越高,农地流转意愿越弱。

经济决策中是否存在厌恶、喜欢、愤怒、愉快等情绪因素的作用,对此,主流经济学表示否认,认为两者相关性不大。但是随后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却持有相左的意见,认为情绪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不可忽视。于是,学者们开始逐渐对情绪与决策之间的相关性投注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对农民来说,土地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保障,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土地,他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土地是难以割舍的部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土地流转之于农户,相当于用“人情”来交换亲缘。现在政府进行征地补偿时,主要的补偿方式就是对失地农户一次性发放全部安置补偿费,然后由农户自谋出路。可是,这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有极大的弊端:农户认为这是政府的“强制买断”,“买断”后由于农户生活毫无保障,在失地农户中引起很多负面情绪,各地流血事件也时有发生。于是,处在负面情绪下的农户,会提高主观接受价格,禀赋效应增强,流转意愿也会降低。

因而,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农户负面情绪越高,表现出的禀赋效应越高。

假设6:农户负面情绪越高,农地流转意愿越弱。

本研究的假设和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湖北省公安县的实地调查,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公安县10村、180户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公安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农户年龄结构失衡;农地经营规模小,碎片化严重,农地收益普遍较低,零散薄弱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下难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因此,该地区农业急需发展和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然而当地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高,制约了当地土地流转的进程,探究当地农户内部和外部抑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2.2  问卷设计

问卷第一部分为自变量的测量。该部分采用Likert五点态度量表,就市场风险认知、能力认知和农户土地情感3个构念进行设问,如“您认为未来粮食价格变动会比较大”。调查对象根据所持态度进行打分,1~5分依次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问卷调查过程中,考虑到调查对象为农民,文字理解能力不强,调查中会采取口述的方式,详细地解释每一个题项,由调查员代为勾选答案,以求保证量表信度。endprint

问卷第二部分为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中介变量为禀赋效应,计算公式为禀赋效应=WTA/WTP,所以在问卷中包含WTA和WTP两个题项,直接记录调查对象回答的数值。因变量土地流转意愿采用Likert五点态度量表测量,1~5分依次为“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

第三部分为人口统计变量的测量。该部分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测量。

2.3  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为86%。调查者中女性占36.5%,男性占63.5%。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有97人,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2.2%,表明被调查者整体文化水平比较高。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占到了整体样本的69.2%,农户承包土地面积大部分比较小,承包土地面积在0.004 5 hm2以下的被调查者占总样本的42.3%,承包面积在0.013 5 hm2以上调查农户占比26.9%。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信度效度分析

测量过程中容易造成抽样误差以及其他方面的偏差,有必要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以保证量表的可靠性水平,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值评价量表的信度,对初始构念能力风险认知、市场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进行信度检验(表2)。由表2可知,各个测度项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表示量表信度良好,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在效度分析之前,先对研究中的测度项进行因子分析(表3)。结果表明,按照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个,各测度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5,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67.090%,KMO指标为0.823。

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数据构建效度。分析结果表明,χ2=99.486,d . f .=57,χ2/d . f .=1.745<3,P值为0.000,这说明不能拒绝数据对模型没有好的拟合度的假设。RMSEA=0.068<0.08,说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度。AGFI=0.862>0.80,CFI=0.955>0.90,NFI=0.902>0.90,这些指标均说明研究数据与模型的拟合度非常好。总体而言,通过以上的检验,充分论证了本研究中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2  假设检验

3.2.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从表4提供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各感知社会报酬均与道德消费行为两两直接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假设预测的方向相符,且变量间相关系数均不大于0.6,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对构念下的各项可观测指标采用了5点Likert量表来进行测量,并使用每一构念下各指标得分的平均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来检验相关假设。本研究共建立4个回归模型:模型1检验自变量市场风险认知、能力认知、负面情绪对因变量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模型2检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禀赋效应的影响,模型3检验中介变量禀赋效应对因变量农地流转意愿的回归,模型4是将中介变量加入模型1。各模型回归结果见表5。

从模型1结果可知,回归结果与模型假设方向基本一致。性别、收入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男性较女性(B=0.29,sig=0.62)在农地流转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意愿,这一方面与男性较女性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较弱的风险规避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农村传统家庭中一般都由男性掌握家庭决策权有关。收入(B=0.197,sig.=0.013)高的个体流转意愿要高于收入低的个体,这是因为收入高的个体往往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对土地依赖程度不高,故“恋土”情节较弱,当转出利益较高时,会表现出更强的转出意愿。受教育水平变量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农户受教育水平差距不大、对转出决策影响低有关。模型中的3个主效应因素,即市场风险认知、能力风险认知和负面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显著的显著性水平,其中,市场风险认知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具有正向作用,而能力风险认知则具有负向作用,验证了假设。这说明,农户并非如经典经济学所描述的追逐收益减成本后的利润最大化方案。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长久以来“守田为安”传统观念的影响,风险规避成为了农户决策中本能的考虑,对农地流转形成了抑制作用。同时,流转过程中引起的纠纷、不公平待遇等造成的农户负面情绪(B=-0.547,sig.=0.000)也会显著抑制农地流转意愿。

模型2回归结果发现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承包面积等农户人口统计变量和禀赋特征对禀赋效应不具有显著作用。禀赋效应实际上是一种“风险规避”,当风险认知因素被纳入自变量后,人口统计学变量便不再起到显著影响。结果显示,能力风险认知、负面情绪都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农地的禀赋效应,市场风险认知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农地的禀赋效应,验证了假设。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滞后,农户面临交易带来的未知风险,会主观地抬高意愿接受价格来规避风险,导致提高禀赋效应。

模型3为检验中介变量禀赋效应对农地流转意愿的直接效应,禀赋效应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负向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解释率达到了71.2%,证实了假设。模型4将中介变量加入模型1方程之后,中介变量禀赋效应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B=-5.428;Sig.=000),而能力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两个变量不再显著,这说明禀赋效应在能力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两种因素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机制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二者的影响完全通过禀赋效应实现,当控制禀赋效应后,二者的影响不显著。市场风险认知的正向影响仍然显著,说明市场风险认知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只有一部分通过禀赋效应,禀赋效应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4  结论与建议endprint

4.1  主要结论

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让高效的土地经营者有机会经营更多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解放那些愿意迁移到城市中生活的农户,减少资源闲置浪费。然而,土地流转作为农户主观决策行为,会受到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意愿受到限制。

1)农户禀赋效应十分显著,均处在1.0~1.6之间的水平。这表明当地农户的确对家庭土地资源具有较强的情感依赖,农户“规避损失”心理较强,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2)土地流转意愿受到限制,禀赋效应是其根源。通过对公安县10村156份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可知,当前该地区农户对农地流转意愿整体上水平不高,大多数不愿意参与流转。且个体特征表现出的风险应对偏好差异会显著地影响其流转意愿。其中,男性较女性有更强的流转意愿(B=0.29,sig=0.62);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更加倾向于参与流转;收入高的个体流转意愿高于收入低的个体。农户“惜地”、“恋地”情节较深,这种特殊的人地情感造成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禀赋效应,而较高的禀赋效应使得农户参与流转意愿较小。

3)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显著增强禀赋效应。一方面,以务农为主的农户由于长期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业收入,对土地的依赖情节严重,这种依赖情感会造成较强风险规避心理。农户在土地流转交易中主要面临两种风险——市场风险和能力风险。研究发现,农户对农业市场的风险认知会削弱其禀赋效应,而农户对自身能力风险认知会强化禀赋效应。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由于制度不规范所引发的农民负面情绪会提高农户意愿接受价格(WTP),当农户意识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不公或与流转对象产生纠纷时,对交易会产生明显的排斥,导致强化禀赋效应。

4.2  政策建议

土地流转是推动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途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当前农户“恋土情节”严重,禀赋效应较强,其实是农户在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的表现[10]。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得农户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的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因此,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导致禀赋效应过高的农户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入手。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尊重农户意愿,维护农户权益。农民作为农地流转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其意愿,让农民按照自身意愿参与到市场中。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自愿有偿地进行。”近年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被限制、被强制流转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区还发生企业和大户二次转包土地赚取差价的现象。更严重的后果是若失地农民不能及时找到生计,将引发社会性问题。此外,强制流转会引起农民不满,甚至造成纠纷,而这些负面情绪是造成流转中禀赋效应过高、流转意愿下降的原因之一,使得原本有意愿的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参与流转。面对多种风险,农户会根据自身禀赋以及对风险认知的差异采取不同决策,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进行,过度干预只会损害农民利益,打击农民流转积极性。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农户决策风险。禀赋效应是农户决策过程中的规避损失的表现。目前农民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为市场风险和能力风险。市场风险关系到农户农业经营收益,以粮价波动为例,近年来粮价波动明显,农户收益随之波动,收益波动太大,农户风险认知就强,转入意愿就会降低,转出意愿就会增高。农户流转意愿受其感知风险大小影响显著,尤其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尚未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土地仍是农户最重要的生活保障,是农民土地依赖的根源。对于再就业能力较弱的农户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推动农地流转将会非常困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二是逐步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如此,农户才能消除后顾之忧,调动其自身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8.

[2] 钟文晶,罗必良.禀赋效应、产权强度与农地流转抑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6-15.

[3] 钟涨宝,陈小伍,王绪朗.有限理性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6):113-118.

[4] THALER R H.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0,1(1):39-60.

[5] KATHNEMAN D, KNETSCH J L, THALER R H.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the status aue bia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1):193-206.

[6] LIBERMAN N, IDSON L C, CAMACHO C J, et al.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choices between stability and chang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77: 1135-1145.

[7] MANDEL D R. Beyond mere ownership: Transaction demand as a moderator of the endowment effect[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2,88:737-747.

[8] LERNER J S, SMALL D A, LOEWENSTEIN G. Heart strings and purse strings: Carryover effects of emotions on economic decisions[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5):337-341.

[9] 秦光远,谭淑豪.农户风险认知对其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13):61-67.

[10] 赵伟华,索  涛.禀赋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10(5):1180-1182.

(责任编辑  陈  杰)endprint

4.1  主要结论

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让高效的土地经营者有机会经营更多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解放那些愿意迁移到城市中生活的农户,减少资源闲置浪费。然而,土地流转作为农户主观决策行为,会受到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意愿受到限制。

1)农户禀赋效应十分显著,均处在1.0~1.6之间的水平。这表明当地农户的确对家庭土地资源具有较强的情感依赖,农户“规避损失”心理较强,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2)土地流转意愿受到限制,禀赋效应是其根源。通过对公安县10村156份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可知,当前该地区农户对农地流转意愿整体上水平不高,大多数不愿意参与流转。且个体特征表现出的风险应对偏好差异会显著地影响其流转意愿。其中,男性较女性有更强的流转意愿(B=0.29,sig=0.62);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更加倾向于参与流转;收入高的个体流转意愿高于收入低的个体。农户“惜地”、“恋地”情节较深,这种特殊的人地情感造成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禀赋效应,而较高的禀赋效应使得农户参与流转意愿较小。

3)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显著增强禀赋效应。一方面,以务农为主的农户由于长期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业收入,对土地的依赖情节严重,这种依赖情感会造成较强风险规避心理。农户在土地流转交易中主要面临两种风险——市场风险和能力风险。研究发现,农户对农业市场的风险认知会削弱其禀赋效应,而农户对自身能力风险认知会强化禀赋效应。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由于制度不规范所引发的农民负面情绪会提高农户意愿接受价格(WTP),当农户意识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不公或与流转对象产生纠纷时,对交易会产生明显的排斥,导致强化禀赋效应。

4.2  政策建议

土地流转是推动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途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当前农户“恋土情节”严重,禀赋效应较强,其实是农户在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的表现[10]。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得农户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的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因此,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导致禀赋效应过高的农户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入手。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尊重农户意愿,维护农户权益。农民作为农地流转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其意愿,让农民按照自身意愿参与到市场中。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自愿有偿地进行。”近年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被限制、被强制流转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区还发生企业和大户二次转包土地赚取差价的现象。更严重的后果是若失地农民不能及时找到生计,将引发社会性问题。此外,强制流转会引起农民不满,甚至造成纠纷,而这些负面情绪是造成流转中禀赋效应过高、流转意愿下降的原因之一,使得原本有意愿的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参与流转。面对多种风险,农户会根据自身禀赋以及对风险认知的差异采取不同决策,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进行,过度干预只会损害农民利益,打击农民流转积极性。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农户决策风险。禀赋效应是农户决策过程中的规避损失的表现。目前农民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为市场风险和能力风险。市场风险关系到农户农业经营收益,以粮价波动为例,近年来粮价波动明显,农户收益随之波动,收益波动太大,农户风险认知就强,转入意愿就会降低,转出意愿就会增高。农户流转意愿受其感知风险大小影响显著,尤其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尚未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土地仍是农户最重要的生活保障,是农民土地依赖的根源。对于再就业能力较弱的农户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推动农地流转将会非常困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二是逐步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如此,农户才能消除后顾之忧,调动其自身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8.

[2] 钟文晶,罗必良.禀赋效应、产权强度与农地流转抑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6-15.

[3] 钟涨宝,陈小伍,王绪朗.有限理性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6):113-118.

[4] THALER R H.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0,1(1):39-60.

[5] KATHNEMAN D, KNETSCH J L, THALER R H.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the status aue bia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1):193-206.

[6] LIBERMAN N, IDSON L C, CAMACHO C J, et al.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choices between stability and chang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77: 1135-1145.

[7] MANDEL D R. Beyond mere ownership: Transaction demand as a moderator of the endowment effect[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2,88:737-747.

[8] LERNER J S, SMALL D A, LOEWENSTEIN G. Heart strings and purse strings: Carryover effects of emotions on economic decisions[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5):337-341.

[9] 秦光远,谭淑豪.农户风险认知对其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13):61-67.

[10] 赵伟华,索  涛.禀赋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10(5):1180-1182.

(责任编辑  陈  杰)endprint

4.1  主要结论

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让高效的土地经营者有机会经营更多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解放那些愿意迁移到城市中生活的农户,减少资源闲置浪费。然而,土地流转作为农户主观决策行为,会受到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意愿受到限制。

1)农户禀赋效应十分显著,均处在1.0~1.6之间的水平。这表明当地农户的确对家庭土地资源具有较强的情感依赖,农户“规避损失”心理较强,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2)土地流转意愿受到限制,禀赋效应是其根源。通过对公安县10村156份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可知,当前该地区农户对农地流转意愿整体上水平不高,大多数不愿意参与流转。且个体特征表现出的风险应对偏好差异会显著地影响其流转意愿。其中,男性较女性有更强的流转意愿(B=0.29,sig=0.62);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更加倾向于参与流转;收入高的个体流转意愿高于收入低的个体。农户“惜地”、“恋地”情节较深,这种特殊的人地情感造成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禀赋效应,而较高的禀赋效应使得农户参与流转意愿较小。

3)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显著增强禀赋效应。一方面,以务农为主的农户由于长期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业收入,对土地的依赖情节严重,这种依赖情感会造成较强风险规避心理。农户在土地流转交易中主要面临两种风险——市场风险和能力风险。研究发现,农户对农业市场的风险认知会削弱其禀赋效应,而农户对自身能力风险认知会强化禀赋效应。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由于制度不规范所引发的农民负面情绪会提高农户意愿接受价格(WTP),当农户意识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不公或与流转对象产生纠纷时,对交易会产生明显的排斥,导致强化禀赋效应。

4.2  政策建议

土地流转是推动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途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当前农户“恋土情节”严重,禀赋效应较强,其实是农户在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的表现[10]。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得农户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的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因此,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导致禀赋效应过高的农户风险认知和负面情绪入手。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尊重农户意愿,维护农户权益。农民作为农地流转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其意愿,让农民按照自身意愿参与到市场中。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自愿有偿地进行。”近年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被限制、被强制流转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区还发生企业和大户二次转包土地赚取差价的现象。更严重的后果是若失地农民不能及时找到生计,将引发社会性问题。此外,强制流转会引起农民不满,甚至造成纠纷,而这些负面情绪是造成流转中禀赋效应过高、流转意愿下降的原因之一,使得原本有意愿的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参与流转。面对多种风险,农户会根据自身禀赋以及对风险认知的差异采取不同决策,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进行,过度干预只会损害农民利益,打击农民流转积极性。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农户决策风险。禀赋效应是农户决策过程中的规避损失的表现。目前农民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为市场风险和能力风险。市场风险关系到农户农业经营收益,以粮价波动为例,近年来粮价波动明显,农户收益随之波动,收益波动太大,农户风险认知就强,转入意愿就会降低,转出意愿就会增高。农户流转意愿受其感知风险大小影响显著,尤其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尚未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土地仍是农户最重要的生活保障,是农民土地依赖的根源。对于再就业能力较弱的农户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推动农地流转将会非常困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二是逐步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如此,农户才能消除后顾之忧,调动其自身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8.

[2] 钟文晶,罗必良.禀赋效应、产权强度与农地流转抑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6-15.

[3] 钟涨宝,陈小伍,王绪朗.有限理性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6):113-118.

[4] THALER R H.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0,1(1):39-60.

[5] KATHNEMAN D, KNETSCH J L, THALER R H.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the status aue bia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1):193-206.

[6] LIBERMAN N, IDSON L C, CAMACHO C J, et al.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choices between stability and chang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77: 1135-1145.

[7] MANDEL D R. Beyond mere ownership: Transaction demand as a moderator of the endowment effect[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2,88:737-747.

[8] LERNER J S, SMALL D A, LOEWENSTEIN G. Heart strings and purse strings: Carryover effects of emotions on economic decisions[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5):337-341.

[9] 秦光远,谭淑豪.农户风险认知对其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13):61-67.

[10] 赵伟华,索  涛.禀赋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10(5):1180-1182.

(责任编辑  陈  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负面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对改善惠州市精神病患者家属负面情绪的效果观察
网络谣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负面情绪”并非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