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田的产业优势
2014-12-22毛绪强
毛绪强
走进贵州,十万大山绵延起伏,千条河流奔腾不息,“多彩贵州,最美贵州”名不虚传。赞美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这“八山一水一分田”如何致富?
面对高原地貌,贵州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从2005年到2013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由862.29万亩扩大到1034.25万亩,增长19.9%,居全国第三位;鲜薯总产量由737.55万吨增加到1057万吨,增长43.3%,居全国第三位;鲜薯亩产量由855.3公斤增加到1022公斤,提高19.5%。如今马铃薯已成为贵州省的大产业,山区特色变成了产业优势。
靠山吃山 规划蓝图
贵州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与自身独特的地貌不无关系。
贵州省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由西向东形成一个大梯坡,西部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中部是典型的高原和丘陵分布区,东部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在海拔2800多米和180米的区域中均有马铃薯种植,这种独特的立体气候,为贵州马铃薯可全年种植提供了独特的自然优势。
贵州省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4-16℃,黔西北乌蒙山区的威宁、毕节、水城、纳雍、赫章等县市,气候温凉,与马铃薯原产地非常相似,再加上良好的植被,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马铃薯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贵州88个县市都有马铃薯种植,其中42个县市被农业部规划为全国马铃薯优势产区。
“你问贵州马铃薯种植与甘肃、内蒙古等北方省份的比较优势在哪儿,我认为是贵州马铃薯全年种植无休期。甘肃、内蒙古等地虽然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规模化程度较高,机械化作业更加方便,但北方的气候特征是过了10月后天气逐渐转凉,到来年4月份气温才逐步回升,再加上雨雪冰冻等因素干扰,他们一年只能种一季。”这是贵州省农委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黄俊明面对记者提问时给出的答案。
正如黄俊明所说,贵州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马铃薯产品品质好,淀粉含量高,且可以露地储藏,能满足加工业每年7个月的原料供应,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基于马铃薯种薯生产的特殊气候要求,贵州成为南方马铃薯种薯的主要供种区。同时,生态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点突出,一年四季均可种植马铃薯,秋收薯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地区,春收薯、夏收薯遍及全省,可以实现周年生产、周年上市。贵州水、大气和土壤等资源受污染较轻,农用化学品施用量整体偏小,环境状况优于工业发达省区,是我国最适合发展马铃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地区之一。
依托当地马铃薯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发展马铃薯产业上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规划,保障马铃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充分发挥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加快马铃薯强省建设步伐,贵州省重点在四个关键环节作了详细规划:一是脱毒种薯的生产供应。到2017年,全省力争原原种扩繁规模达到3亿粒以上,并以黔西北高海拔地区为主建立各级种薯扩繁基地100万亩以上。鼓励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种薯,重点扶持种薯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并在种薯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种薯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专用商品薯生产。重点支持高速公路等交通干道沿线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等基地建设,实施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项目,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建立原料基地。力争专用商品薯生产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三是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引进优强企业参与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力争马铃薯加工能力迅速提升,生产结构逐步优化。支持引进企业采取租赁、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与现有加工企业开展广泛合作。扶持企业改善装备条件和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四是马铃薯产品外销。加强马铃薯产区道路连接,加快马铃薯产地批发市场和储藏设施建设,疏通和用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力争马铃薯外销率明显增长。积极培育发展马铃薯经销公司、专业组织和营销大户,加强全省马铃薯产业和产品宣传推介,重点抓好鲜薯区市场开发。
“我们正在多方争取投入,加强马铃薯产地水利、交通、耕地质量、农机装备、市场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原原种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原种生产补贴环节,使原原种、原种、良种生产有效衔接;在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监管上,对马铃薯种薯严格实行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严格日常监管、质量抽查和市场准入,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在马铃薯品种结构调优上,抓好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引进及示范推广,突出抓好黔南、黔东南低海拔地区的早熟采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黄俊明对记者说。
科技支撑 培育名品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抓手,是农业走向市场的手段和落脚点,是打通食品工业和农业的媒介,是农业和农业企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而想要培育知名品牌,科技支撑是先决条件。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刻认知这一道理,因此在发展马铃薯产业上,依靠科技支撑,完善种薯脱毒体系,积极培育知名品种,提高行业竞争力。
我们在农贸市场买到的马铃薯,都是经过几次扩繁后才会上市的商品薯,就是这小小的马铃薯,种植过程却不简单,需要依托先进技术来完成。一个马铃薯,要经过马铃薯脱毒、催芽组培、原原种繁育、原种繁育、一级良种繁育、二级良种繁育多项环节来保证商品薯的质量和减少农户种植成本,在如此多的环节当中,又以建设脱毒种薯体系最为重要,如果在种薯培育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会导致商品薯品相、大小、口感出现问题,影响马铃薯上市销售,减少农民收入。
“发展马铃薯产业,脱毒种薯培育必须要跟得上,省委、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目前,全省已建成毕节地区农科所、省扶贫生物技术基地、省薯类脱毒种苗快繁中心等6家脱毒种薯扩繁基地,马铃薯科研得到了加强。此外,基于毕节市威宁县独特的地理条件,我们要把威宁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来专门发展脱毒种薯体系产业。”黄俊明对记者说。
在距贵阳市中心12公里外的贵州省扶贫生物技术基地,记者看到,几十个单体大棚整齐排列,现代化智能温室内原原种孜孜生长,高标准自动喷灌防虫温室大棚内高科技自动化设备全覆盖。
基地主任宋耀告诉记者:“基地依托中国农科院专家和贵州大学农学院强大的技术力量和科研体系,采用先进的脱毒马铃薯生产技术,成功引进、培育出不同用途、不同熟期的优质脱毒马铃薯品种。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高标化的生产模式,建立了完善的病虫害发生防控方案和严格的基质施肥增效措施,建立了一条完善的生产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了脱毒马铃薯、脱毒薯、微型薯周年生产。”
据了解,基地现已形成年组培苗1500万至1800万株,年产脱毒马铃薯微型薯2000万至2500万粒的生产规模,基地建设十多年来,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脱毒马铃薯,增产119.2亿公斤,增加产值83.44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生产是各级种薯繁育与马铃薯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原原种基地建设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早在1994年,威宁县就建成了马铃薯脱毒中心,直接加快了威宁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步伐。2013年,威宁县引进毕节泰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年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2000万粒,解决了威宁县马铃薯种薯扩繁种源问题。
截至2012年,贵州省扩繁马铃薯脱毒薯原原种7185万粒、原种1.1115万亩、一级良种21.321万亩、二级良种64万亩。在脱毒种薯大面积推广应用下,2012年全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达60.6%,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会-2号、费乌瑞它、中薯3号、宣薯2号等优质高产品种比重逐步上升,品种结构得到改变,培育出一批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品种,马铃薯脱毒种薯体系基本形成。
产业优势 经济先行
贵州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2012年全省马铃薯鲜薯总产值达107.8亿元,纯收入达到62.9亿元,对全省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畜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地位逐步确立。
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唐州、庭牌、水龙、周覃等南部乡镇,从2012年以来,采用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的成套栽培技术,利用冬季热量优势,在冬闲稻田上种植马铃薯。11、12月种,4至5月收获,收完马铃薯再种一季水稻。马铃薯亩产4000多斤,产值5000多元,加上水稻亩收入7000元以上。 该片区近3年来发展冬种马铃薯,从几百亩、几千亩,到今年的2万多亩连片种植早熟品种,吸引了来自湖南、浙江、广东等地及东南亚国家的客商上门收购。
在唐州乡板良村十组农民吴太金家里,记者刚一落座,这个朴实的农民便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算起账来。“我现在是佛手瓜和早熟优质马铃薯一起种,最高亩产可达2万元以上。每年12月的时候开始种下佛手瓜和马铃薯,4月底5月初先收获马铃薯,收获马铃薯以后,佛手瓜开始上架,从9月份开始采摘,直到11月底12月上旬,霜冻降临前都有产量。今年,省农委、省科技厅、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的领导与专家到我地里实测,马铃薯的产量达到2640.3公斤/亩,大薯率92.6%,当时田间收购价格2.4元/公斤,亩收入6336元。佛手瓜测产达7830公斤/亩,单价1.6元/公斤,产值13000多元。两季收入合计近20000元/亩,我去年种了5亩地,收入10万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记者从吴太金的讲话里感受到了财富给他带来的幸福感,难怪当地群众形象地说,立体栽培模式一年的收入超过种植十年水稻。
毕节市威宁县属高海拔山区立体旱作农业县。上世纪80年代前,马铃薯一度是当地农民赖以解决温饱度过饥荒的主要食物。近年,当地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投入、市场开发和加工企业引进的力度,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使马铃薯这项传统产业得到了大幅改造,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钱”途。
该县在贵州省农科院雷尊国研究员带领的马铃薯科研及特派团队指导下,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发展、突出品牌的要求,采取“统一种薯供应、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控、统一产品收购”的办法,已建成原种扩繁基地6000多亩,一级良种扩繁基地3.8万多亩,二级良种26.5万亩,向省内外提供合格种薯30多万吨。全省95%的种薯来自威宁。威宁县麻乍乡箐岩村二组的马敏军,从2008年开始接受马铃薯科特派培训,掌握了早熟品种费乌瑞它的科学播种时间、播种前的消毒方法、栽培方式、密度、病害统防统控、配方施肥等技术要领。当年贵州大学专家测产,达3493.7公斤/亩的超高产,在海拔2400米的高山区,打破了早熟品种的高产纪录。同时也结束了贵州省早熟马铃薯种薯全部依赖省外调种的历史,为开发全省300万亩冬闲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种薯保障。
几年来,类似马敏军的科技示范户已经遍布威宁马铃薯主产乡镇。他们组织成立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全县种薯、商品薯的生产、销售大户。
2010年5月28日,全国马铃薯大会在贵阳召开,修文县扎佐镇作为大会参观现场。参会的2000多名专家、客商、领导见证了视线范围内标准化栽培的马铃薯,专家们的一致评价是标准高、规模大、效果好。特别是彩色马铃薯数倍于常见马铃薯的价格,激发起当地青年晏正达的创业兴趣。在贵州省马铃薯所从品种到技术的全方位支持下,他办起了董家湾彩色马铃薯合作社,产品销售到省内外超市,大型批发市场。合作社下订单,发动群众种植特色品种,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合作社成员轻松地过起小康生活。
马铃薯产业对于贵州省来说,是一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希望产业,在记者奔走采访的这些天里,也深刻感受到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活力。当下,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信息农业等正逐渐成为农业产业变革的方向,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也应向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的方向努力,有科学规划做引导,有高新技术做支撑,有品牌产品做保障,马铃薯产业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