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组常易混淆的地质学术语辨析

2014-12-22乔玉兰

中国科技术语 2014年2期
关键词:泻湖例句术语

乔玉兰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 710054)

一 问题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新概念、新词语大量涌现,在各个领域出现的词语爆炸让人应接不暇,加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术语也层出不穷[1-2]。如果科技术语没有一个统一的使用方法,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和交流上的困惑。术语的规范化意味着科学的现代化,规范术语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规范术语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让学术思想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3-4]。因此,实现我国科技术语统一与规范化,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随着地质大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地质科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地质学术语的规范化,是地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质学是对地球的组成、结构和演化进行研究的学科。地质学术语是地质学领域定义明确的专业用语,它反映了地质学基本特征及其释义。长期以来,由于地质学术语的正确运用未得到足够重视,因而地质学学术论文及地质科技出版物中地质学术语不统一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影响到地质科技知识的准确表达、采集、使用、传递和记录。尽管早在1993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地质学名词》就已公布,但在一些地质学学术论文、著作及一些工具书,甚至包括字典、词典,仍然可以发现有许多地质学术语的用词很不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传播和交流。因此,地质学专业术语用词亟待规范统一[5]。

笔者根据多年的编校工作经验,分析归纳了大量的地质学科技论文来稿,特别是近期查阅了2001—2012年以来编辑部已出版期刊的编辑手稿,对在来稿中误用频率高、释义容易混淆且长期难以纠错的几组地质学术语(“潟湖”与“泻湖”,“坳陷”与“拗陷”,“上覆”与“下伏”,“熔融”与“溶融”)进行辨析,以期对这些常易混淆的地质学术语有一个明晰的判断,减少以后的错用,同时也为期刊同行提供借鉴。

二 词义辨析

(一)“潟湖”与“泻湖”

在地学科技论文中,不少作者将“潟(音 xì)湖”误写为“泻(音 xiè)湖”,有的甚至错写为“瀉(音 xiè)湖”“舄(音 xì)湖”,甚至有些词典也将“潟湖”写为“泻湖”。直到目前,该词的用法仍十分混乱。

(1)字面释义

依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的解释,“潟”字的含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是指海边咸水浸渍的土地,也称咸卤地,既然是“浸渍”,应该是不流动或流动不畅;而“泻”则是指液体很快地流下,一泻千里。两个字的字面释义截然相反。

(2)术语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将“潟湖”释义为“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在高潮时可与海相通”,潟湖就是指那些位于海边咸卤地带的湖泊,是指由离岸沙洲与海岸间部分被沙洲拦扌且的海水水域;而将“泻湖”释义为“潟湖”的旧称,既然是旧称,说明现在“泻湖”应当列为被淘汰的术语。

(3)混用原因

“潟湖”与“泻湖”混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上,“潟湖”一词曾一度被写为“泻湖”(如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276页),但已重新规范为“潟湖”(见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354页),在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395页的“泻湖”词条中写道:“泻湖,潟湖的旧称。”由于以前“泻湖”为“潟湖”的旧称,曾经有一段时间“泻湖”与“潟湖”混用被认为是合理的,两者意思一样,这种观点一直被沿用至今;另一方面,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拟定的,在1964年发布、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将“瀉”简化为“泻”,由于“瀉”与“潟”很相似,不少人在撰写科技论文时误将“潟湖”简化为“泻湖”;第三方面,一些正式出版物也在使用“泻湖”,造成了以讹传讹。如1979年出版的《地质辞典》用的就是“泻湖”[6]。

(4)规范使用“潟湖”,而非“泻湖”

“潟”字和简体或繁体的“泻”字,读音、意义都不同,“潟”字并不是“泻”的繁体字。全国科技名词委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审定公布,将误用多年的“泻湖”正名为“潟湖”,并在《地理学名词》(1989年)等文献中可以查到相关表述。至此,这个由形近字引起的术语混乱在官方正式表述中得到了纠正。也就是说,如果将“潟”字写成“泻”,是使用了不规范的、应淘汰的旧式提法;而写成“泻”的繁体写法,则是不仅使用了不规范的、应淘汰的旧式提法,而且是在书面表达中滥用或误用繁体字了。

根据以上分析,规范术语应统一用“潟湖”,而非“泻湖”“瀉湖”。

(5)应用例句

海岸潟湖位于滨岸坝与海岸之间,水域狭长而不规则;潟湖区的植物取决于当地的气候与湖水盐度;由于障壁砂坝影响,致使潟湖水体与广海的水体的连通性受阻,潟湖有淡水注入,且注入量大于蒸发量,导致潟湖的盐度降低。

(二)“坳陷”与“拗陷”

(1)字面释义

“坳”释义为山间的平地,如山坳;“拗”的释义是使弯曲,使断折,如竹竿拗断了。“坳”和“拗”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个形态词,表示状态;而后者有动词的含义。

(2)术语释义

什么时候用“坳陷”?什么时候用“拗陷”?常常有作者这样问编辑。

“坳陷”泛指在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区中,由负向构造运动所产生的相对下降的地区,其规模、形状、内部结构和成因都是不确定的,“坳陷”一般作名词用;而“拗陷”则是表示一个动态的地质作用过程,地槽或地台中的下沉部分,即一般所指的地向斜、台向斜和山间拗陷。“拗陷”一般作动词用。二者的区别在于“坳陷”强调名称,而“拗陷”则强调动作。

(3)应用例句

通过以下应用例句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坳陷”与“拗陷”的正确用法。

“坳陷”应用例句:专家学者针对断陷型叠合盆地的特点,选择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作为解剖对象,分析了各叠合单元的石油地质意义。

“拗陷”应用例句:在挤压力的作用下,由于地质作用发生了拗陷,地表拗陷或沿逆断层陷落形成的盆地称为挤压构造盆地,通常把由拗陷作用形成的盆地称为拗陷盆地。

(三)“上覆”与“下伏”

(1)字面释义

“覆”的释义为遮盖、蒙住、盖住,底朝上反过来,一般覆的位置是在上面,如覆盖、被盖等;而“伏”的释义为趴下,脸向下,体前屈,低下去,隐藏,如伏卧、伏案、埋伏等。

(2)术语释义

“上覆”的意思为上面的东西把下面的东西覆盖起来,空间上处于上面的位置;“下伏”则表示蛰伏在覆盖东西的下面,空间上处于下面的位置。

在地质学上,“上覆”一般是指老地层上的新地层,即上覆地层;反之,“下伏”则是指位于新地层之下的老地层,即下伏地层。这个概念是很严格的。现实中有出现“上伏”与“下覆”的错误术语用法,这完全是概念上的错误;还有的作者使用“上伏”与“下伏”,可能是觉得这样简单一些,但是字义上不通。

(3)应用例句

通过例句,注意区分“上覆”与“下伏”的空间位置。

“上覆”应用例句:构造对煤层气藏的形成和破坏主要表现在地质发展史、褶皱、断裂三个方面,其中上覆地层有效厚度小于200m的地区不具备勘探价值。

“下伏”应用例句:在火成岩发育区,火成岩对下伏地层的地震成像影响严重,制约了岩下油气藏勘探。

(四)“熔融”与“溶融”

(1)字面释义

“熔”的基本释义为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变成液体,如熔化、熔断等;而“溶”的基本释义为物质在水或其他液体中转化为溶液,如溶化、溶解等。

(2)术语释义

“熔融”通常是一个物理过程,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的过程,也称熔化。大多数物质熔化后体积都会膨胀,“熔融”的特点是由固体到液体,整个过程没有其他液体溶剂的参与,但必须有高温灼烧。而“溶融”是一个化学过程,指的是在有其他溶剂的参与下,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的过程,过程中有可能有高温,也有可能没有高温。因此,区分两者最大的特点是“熔融”过程必定伴随着高温而无溶剂的参与;而“溶融”过程必定有溶剂的参与而不一定有高温。掌握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使用这组地质学术语的过程中,就能够得心应手而不出差错。

(3)应用例句

从以下两个句子可深入地理解“熔融”与“溶融”的本质区别。

“熔融”应用例句:火山爆发时,坚硬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被熔融为炽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薄而出。

“溶融”应用例句:岩矿测试专家用王水(一种盐酸与硝酸的混合溶剂)先将岩石样品溶融,然后再来测定液体中贵金属的含量。

三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

1.文中讨论的几组易混淆的地质学术语在实际应用中确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认真理解字面本身的释义和在地质学领域里的特殊专业含义,并加以仔细区分,就可以正确地掌握它们的规范用法。

2.通过对易混淆的地质学术语的词义辨析可以看出,应用“潟湖”与“泻湖”术语时应注意词语保留与淘汰的关系;对于“坳陷”与“拗陷”术语的区分应注意名词与动词的状态;而“上覆”与“下伏”的正确运用则应注意上、下空间的位置;理解“熔融”与“溶融”两个术语时应注意是否有温度与溶剂的参与,是物理变化过程还是化学变化过程。

3.建议全国地质专业编辑同行经常举办一些有关地质学术语的研讨会,并对有争议的字词用法广泛进行讨论、沟通,尽量在地质行业先达成一致,达到促进我国地质科技术语规范使用的目的。

4.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科技出版物及科技出版工作者,应肩负起祖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任,认真对待出版工作,力求语言文字严谨、准确。贯彻使用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5.建议各新闻出版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规范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规范名词,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名词作为衡量出版物质量的标准之一,以提高全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6.建议全国科技名词委及相关部门加大对规范术语工作的推广力度,并对执行术语规范优秀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规范术语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1]梁爱林.从术语的价值看术语工作[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2):11 -15.

[2]刘青.科技术语符号诠释[J].中国科技术语,2002,2(4):37-42.

[3]裴亚军,王作新.国学的术语规范问题[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3):11-14.

[4]李志江.关于科技名词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术语,2010,12(1):11-17.

[5]李杰美.地质科技期刊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术语研究,2003,5(2):38 -39.

[6]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地质辞典(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分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泻湖例句术语
环球掠影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英国潮汐泻湖发电潜力评估
斯旺西湾潮汐泻湖项目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