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名词英译规范民族性原则与拼音的使用

2014-12-22朱建平

中国科技术语 2014年2期
关键词:译法民族性汉语拼音

洪 梅 朱建平 王 奎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引 言

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工作目前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其国际标准化工作,因日、韩等国的参与而遭遇巨大挑战。在中医药中英文名词规范过程中,一直强调要保持中医特色,但由于多种原因早期并未列为专门原则。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把民族性原则列入科学技术名词定名原则,中医药名词委员会随之也把民族性列入名词规范原则,成为指导中医药名词中英双语规范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 民族性原则

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民族性原则”的描述是:“定名时,应考虑我国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名词特性。要尽量采用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技名词。外来科技名词进入汉语,意译为主,适当采用音译,尽量不造新字。”中医药名词规范虽然是在规范中文名基础上进行外译(主要是英译),但同样也必须遵循民族性原则。当然,中医药名词的本土性与其他大多数科技名词的外来性不同,由于中医药名词固有的特色,在民族性原则的具体实施方面也产生差异。

在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约定俗成等七条中医药名词英译原则中,对应性居于首位,其他原则排序视具体情况而定[1]。虽然民族性原则包括汉语拼音的使用不是第一位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各国历史、文化、民族、思维方式、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名词同时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的双重属性,如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膏肓、髓海、春温等,承载着我国特有历史、文化、科学、思维模式等内涵,成为文化承载词,很难在目的语(如英语)中找到功能对等词。若不考虑其真正内涵而在英语中勉强寻找已有近义词作为对等词,很容易造成词不达意、内涵缺失或曲解。这类术语是真正需要翻译的术语。需要照顾多方面因素,在不同传播阶段,采取适宜策略,同时保证其科学性和人文性。除自然对等词,如部分解剖、症状、疾病、治法等名词,多数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在翻译时既要保证中医药术语作为医学科学术语的准确性,又要照顾其社会人文科学的历史性、人文性。因此,将民族性作为中医药名词英译规范原则之一,它的意蕴应该是“选择规范译名时,应考虑中医药名词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名词特性,尽量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英译名”。

二 贯彻时采取的策略

在英译中医药专有名词、文化承载词的实践中,适宜应用音译、双译或多译法是贯彻民族性原则所采取的策略。

一是音译专有名词。专有名词如中药名、方剂名、中成药名、针灸腧穴名、人名、地名,采用音译,以汉语拼音为依据;还有部分书名基础名词及病名,也采用音译;在双译或多译中,音译作为复合标准之一。

二是采用双译法或多译法。为了尽量反映中医药名词的人文特色,不少术语采用双译(音译、意译,直译、意译)法,如气瘤 (qi tumor;subcutaneous neurofibroma)、髓海(marrow sea;brain)。中药采取多译法(拼音名、拉丁名、英文名),如白芷(Bai Zhi;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拉);dahurian angelica root)。

总之,以上策略的目的是力求既能方便双向信息交流,又能较为准确传达中医药原意,尽量达到功能对等,使外国人能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全方位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

三 拼音的使用

1.拼音的形式

1)威氏拼音

威氏拼音是英国威妥玛(Sir Thomas Wade)以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而创立的一套汉字拼音系统。由翟理斯(H.A.Giles)修订,即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合称WG威氏拼音法(Wade-Giles System)。此法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书名、人名、地名的英译,影响较大。随着中国国力逐渐强大,汉语拼音在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威氏拼音,影响逐渐缩小。在英译的时候,基本采用汉语拼音英译。但应注意英文中仍在使用威氏拼音翻译人名、书名,如《易经》(I Ching)、《黄帝内经》(Huang Ti Nei Ching)。对于著名的医家和书名,须注意西方威氏拼音的使用情况,描述性术语工作应该收集其威氏拼音用法。

2)汉语拼音拉丁化方案

中医药名词的英译经过多年的争论和磨合,目前呈现出专有名词达成用拉丁化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的趋势。这些专有名词主要是中药名、方剂名、中成药名、腧穴名称、人名、书名。在使用拉丁化汉语拼音的时候,从事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化的英译专家接受国际上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每个汉字拼音单独列出,以便外国人拼读,这也是国际上中医教育、中药材贸易、标准化工作等领域人士的希望。自2005年以来,中医术语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外国人学习、使用中医术语的信息反馈表明,他们更乐于接受带有汉语拼音的中医术语,而且每个汉字分开注音。因此,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认为对于没有任何汉语基础的外国人来说,使用汉语拼音,且分开拼写,更方便外国人拼读,更容易被准确掌握。如《黄帝内经》译为Huang Di Nei Jing,而不是 Huangdi Neijing,白芷译为 bai zhi,而不是baizhi。最近国家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的变通规则指出,“根据识字需要(如小学低年级和幼儿汉语识字读物),可按字注音”[2],允许每个汉字的拉丁化拼音分开标注。虽然还没有考虑到中医外传的特殊情况,但是对于没有汉语基础的外国人来说,不妨视同幼儿识字,援引此条变通规则也是合理的。在全国科技名词委支持下,我们在2011年出版的《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3]中就采用汉语拼音对中医名词每个汉字进行逐个注音,受到国外学者的欢迎。

2.拼音在国际标准中的使用

如前所述,每个汉字的拼音分开拼写更符合国际需要。2013年5月,ISO/TC 249第四次全会在南非德班召开。新项目提案《中医术语 第一部分中药材》(ISO/NP 18662-1),经分组会议(WG5)及全会讨论获得通过,并已进入第二阶段(工作草案阶段,ISO/WG 18662-1)。该标准草案的基本特点是将中文名、汉语拼音名、拉丁名并列作为中药材术语国际标准,英文名为最常用的地方名称(local name)。根据多数专家建议,每个汉字的拼音应独立拼写,以便外国人拼读;拼音均为小写字母,不标四声以利推广实用及计算机输入。其标准格式(草案)举例如下:

白附子

Pinyin name:bai fu zi

Latin name:Typhonii Rhizoma

English name:giant typhonium rhizome

3.需要音译的名词

除了专有名词,需要音译的名词还包括部分内涵复杂难以找到英文对应词的基础名词和病名。基础名词,如气 qi、阴 yin、阳 yang、脏 zang-organ、腑fu-organ。极少数病名,如疳 gan、痧 sha、痹 bi、疔ding。其中,已经被西方词典收录的正体拼写,如yin、yang[4],没有被西方词典收录的斜体拼写,如上面提到的gan、sha等。

四 双译法与多译法

从多年的中医药双语名词工作经验看,双译法与多译法是解决准确性与民族性、异化与归化、中西医疾病命名矛盾的有效方式,也充分体现了民族性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下面将双译法、多译法的使用分类进行介绍。

1.双译法

1)拉丁化拼音+编号双译法。用于穴位名称的英译,1991年《针灸穴名国际标准》的发布,采用汉语拼音+穴位编号,其汉语拼音为连写。例如,ST36 zúsānlǐ足 三 里[5],2006 年 的 国 标 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和2009年出版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修订版)与之前的区别为开头的拼音改为大写字母。例如,足三里 Zúsānlǐ(ST36)[6-7]。为了汉语拼音标注的统一,且更实用,更易被掌握,穴位汉语拼音的标注根据出版需要,为足三里zú sān lǐ或,英译时可使用拉丁化拼音加穴位编号,足三里 zu san li,ST36。

2)拉丁化拼音+意译/直译双译法。用于方剂名和书名的翻译,使用意译还是直译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方剂名和书名的规范已经有相关研究,但是未形成系统,需专门开展规范工作。

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英文版中,方剂名和中成药名这类专有名词,除剂型名英译外,其余均用汉语拼音,不易为外国人接受。中医方剂的命名有深刻的内涵,使用双译法,既能保证它的准确性,又能在目标语中传达中医药特有内涵。采用英译公式:拉丁化汉语拼音+方名。例如,四君子汤(Si Jun Zi Tang;Four Gentlemen Decoction)、冰硼散(Bing Peng San;Borneol and Borax Powder)、补中益气丸(Bu Zhong Yi Qi Wan;Middle Tonifying and Qi Benefiting Pill)、白带丸(Bai Dai Wan;Pill for Leucorrhea)。

书名英译的规范研究需要专门讨论,目前学术观点不同,英译有所区别,还没有统一标准,现在使用的公式为:拉丁化汉语拼音+英译书名。例如,《黄帝内经》(Huang Di Nei Jing;Inner Canon of Huangdi)、《仲景全书》(Zhong Jing Quan Shu;[Zhang]Zhongjing’s Complete Book)。

3)直译+意译双译法。主要用于一些与解剖和疾病名词的英译。解剖名词的例子如:白睛(white of eye;sclera)、髓海(marrow sea;brain)。如果中医病名只对应一个西医病名,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不丢掉中医特色,可采用“双译法”:中医病名在前,西医病名在后,两者并列,用分号分隔。例如,肠覃(female abdominal mass;ovalian cyst)、脏躁(visceral agitation;hysteria)[8]。

2.多译法

中草药英译名,采用拉丁化拼音+拉丁药名+英文药名三译法。以拉丁化汉语拼音作为第一标准,以保证准确性;以该药学名与药用部分(即药材)的拉丁文为第二标准。矿物药亦以拉丁文为准,少数无拉丁文对应药材名的用英文暂代,所有中草药名均附英文。凡已载入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者以药典为据,未载入药典者按与其他名词相同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翻译。根据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除少数矿物药、动物药,中草药拉丁名称均将药用部位后置,以方便检索。公式:拉丁化汉语拼音+拉丁药名及用药部位+英文名。例如,白芷Bai Zhi;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拉);dahurian angelica root,白附子 Bai Fu Zhi;Typhonii Rhizoma(拉);giant typhonium rhizome[10]。

五 结语

国际上,支持音译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标准的声音越来越多。汉语拼音的使用,结合双译法、多译法是民族性的体现。穴位名称和中药材名称使用拼音作为国际标准中的并列标准已经达成共识,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世界其他主要传统医学如伊斯兰医学、印度的阿输吠陀医学,其药名、方名、书名、人名等一些专有名称的翻译,也采用音译与意译的方法,以求准确。这里所讨论的民族性,仅从中医药术语工作的特殊性出发。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必定要使用英文,既然是中医标准,不是印度医学,不是汉方医学,不是韩医学,那么中医源自中国,服务于全人类,为确保翻译质量及准确传达中医药术语内涵,民族性虽然不是第一位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1]洪梅,朱建平.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与规范原则关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3(2):46-51.

[2]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1.

[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4]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WHO Scientific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mclature.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report of a WHO scientific group[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1:8.

[6]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2.

[7]黄龙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2.

[8]姜坤,韩冰,王奎,等.中医妇科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28:82-83.

[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XIII.

[10]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译法民族性汉语拼音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汉语拼音综合测试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好”字译法种种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